分享

王宝华,赵京生|足太阴经“所生病”辨析

 看文海 2017-02-03

作者简介:

王宝华,任职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赵京生,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

通过对足太阴经“所生病”诸病候的形式、来源、演变的分析,以及对诸病候实践基础的考察,认为足太阴所生病候是在古代医籍的基础上增补、改编而成,编者对临床实践内容十分尊重。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中所论的十二经病候,主要是以《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为基础,参照《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等文献整理而成[1]368。诸经脉病候中,《经脉》足太阴经“所生病”与《阴阳》“所产病”之间,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是理解经脉病候的难点之一。对足太阴经所生病诸候详加辨析,有助于把握经脉病候形成、演变的过程,夯实经脉辨证的理论基础。


  1

《阴阳》足太阴所产病与《经脉》所生病的对照


其所产病:独心烦,死;心痛与腹胀,死;不能食,不能卧,强欠,三者同则死;溏,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阴阳十一脉灸经》)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灵枢·经脉》)


对比可见,《经脉》编者对《阴阳》足太阴所产病候做了很大的调整。从形式上看,《阴阳》所产诸症皆为死症,而《经脉》所生病则属经脉主治病候,与众经无异。从病候内容上看,二者间不同之处主要有四点:

一,《经脉》中新增“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黄疸”“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等症;

二,《阴阳》中“腹胀”一症不见于《经脉》所生病中;

三,大部分病症的描述文字有所改变,如“心烦”在《经脉》中作“烦心”,“心痛”作“心下急痛”;

四,部分病证如“不能食,不能卧,强欠”的位置发生变化。

  2

《经脉》足太阴所生病新增诸症辨析



首先看《经脉》足太阴经病候中新增的证候,“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之症出自《足臂》,原文作:“足大趾废,胻内廉痛,股内痛”。《经脉》所生病候中,这种将《阴阳》所产病候与《足臂》病候相综合的特征十分明显[2]51


“体不能动摇”一症主要属脾脏病候。《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素问·标本病传》曰:“脾病身痛体重”,皆以身体重、肌肉痿作为脾脏病的典型证候。“黄疸”证在《内经》中并无从足太阴经取治之例。《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中主治该证的腧穴计有:脊中、脾俞、意舍、劳宫、手五里、太冲、中封、然谷等,亦不见足太阴经穴。相关者唯脾俞、意舍,显然皆是从脾脏论治。《诸病源候论》中多以此证病在脾胃,如急黄候:“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内黄候:“热毒气在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诸病源候论·黄病》卷十二)。可见,《经脉》足太阴所生病中新增的“体不能动摇”及“黄疸”二证,都是作为脾脏病候补入的。这种将脏腑病候补入经脉病候的现象,在《经脉》篇中亦较常见,如手太阴肺经病候中新增的喘、咳,足阳明胃经新增的“贲响腹胀”,足少阳胆经新增的“口苦,善太息”等,皆属此类。


“舌本痛”一症,或以为可从《经脉》足太阴经循行“连舌本,散舌下”解释。然而如此单从经脉循行来解释病候的方式,已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其实际上等于没有解释[3]。那么《经脉》足太阴所生病中何以新增“舌本痛”一症呢?考《灵枢·卫气》中足太阴“标在背腧与舌本也”。经脉之“标”所在的部位,往往是该经循行所过的重点部位,与其主治病证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如足太阳之标在目,足少阳之标在耳,足少阴之标在舌下等,皆属此类。而且,在《足臂》《阴阳》中,这些联系即已明确,说明《灵枢·卫气》中对经脉标本的论述,有着较为充分的实践基础。有学者考证认为,古人将标、本脉相联系,形成了最初的经脉循行线[1]202,进一步明确了“标本”对经脉理论的重要意义。可见,《经脉》中增加足太阴经与舌本的循行联系,且在病候中补充“舌本强”“舌本痛”等症,属于从实践角度对经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3

《经脉》足太阴所生病改编诸症辨析



接下来,《经脉》对《阴阳》足太阴“所产病”诸候的文字和位置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对于“独心烦,死”,《经脉》改其症作“烦心”。二症看似同义,但在《灵枢》中,二者的运用却有着微妙的区别。《灵枢》中“心烦”症仅见1次:“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灵枢·终始》),属厥阴经之死候。而“烦心”之症则十分常见,仅《经脉》篇中,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心主之经、络等的病候中即均见“烦心”。类似的,《甲乙》腧穴主治病证中包括“烦心”者多达25条,而主“心烦”者仅2条。说明在《灵枢》时代,“心烦”属于死症,而“烦心”症尚可治。《经脉》编者将《阴阳》中“心烦”症改作“烦心”,当即出于这种考虑。


其余诸症,将“心痛”改为“心下急痛”,则病变脏腑由“心”转变成心下之“胃”。又将“强欠”改作“强立”。“强欠”,杨上善注:“将欠不得欠,名曰强欠”(《太素·经脉病候》卷八)。“强立”,丹波元简将之与后“股膝内肿”症联而作解曰:“谓勉强而起立,则股膝内肿”(《灵枢识·经脉》)。可见二症本义相去甚远。《经脉》编者将此症做文字调整后,复置“不能卧”与“股膝内肿”之间,显是有意将此二症误连在一起,而令“强欠”之义尽失。“溏,泄”症则被改作“溏瘕泄”。《灵枢·百病始生》:“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可见“溏”与“泄”实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邪气客居肠胃时出现的不同的病症表现,《阴阳》中二症并见故为死症。而“溏瘕泄”症则有不同。“溏瘕”之名见于《脉书·病候》:“在肠中,痛,左右不化,泄,为溏瘕。”可见“泄”本身即为“溏瘕”病的表现之一,《经脉》“溏瘕泄”者,实即为“溏瘕”病,与《阴阳》“溏,泄”之症有别。后世多将《经脉》此症分而释之,如杨上善:“溏,食消,利也。瘕,食不消,瘕而为积病也。泄,食不,飧泄也”(《太素·经脉病候》卷八),或有失察之嫌。对“水与闭”之症则合而作“水闭”。《脉书·病候》曰:“在戒,不能溺,为闭。”“腹盈,身、面、足、胻尽,为水。”可见,“水”与“闭”原本二证,然至《经脉》改作“水闭”后,“水”证之义已然不明[2]56


经上述改编后,《阴阳》中原本作为死候出现的各种病症或病症组合,在《经脉》中已然不复存在。

也就是说,《经脉》足太阴所生病与《阴阳》相比,不仅在形式上完成了从经脉死候到“所生病”候的转变,其具体病候的内容也同样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问题是,脱胎于《阴阳》经脉死候的各种足太阴所生病症,是否有着一定的实践基础作为依据呢?


“食不下”“心下急痛”二症,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记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可知皆属典型的胃腑病症,与《经脉》足太阴是动病中“食则呕,胃脘痛”之症颇为相似。《阴阳》中足太阴“是胃脉也,被胃。”《素问·热论》亦云:“太阴脉布胃中”,说明足太阴经与胃腑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不能卧”,《素问·逆调论》引《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因知胃腑不和是“不能卧”的重要病机之一,足太阴经主治胃腑病,故可用于此症治疗。《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即是其例。


“溏瘕泄”实即以腹痛、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溏瘕”病,上文已述。《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灵枢·四时气》曰:“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可见,足太阴经用治肠腑泄泻证的实践基础较充分。“水闭”(即癃闭)证,在《内经》中主要辨从足厥阴经,但亦不乏从足太阴取治之例,如《灵枢·杂病》曰:“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便溲难,取足太阴。”《灵枢·癫狂》曰:“内闭不得溲……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甲乙》中亦有“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巅,漏谷主之”之例。说明足太阴经确可用于小便癃闭症的治疗。


对于“烦心”一症,《内经》中常有从脾脏辨者,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素问·刺热》曰:“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甲乙》中隐白、大都、公孙、商丘等穴的主治病候中亦均见“烦心”症。说明足太阴经主治烦心症,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强立”一症既与“股膝内肿”相合,其自身之义已然不彰,不足为考。


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经脉》编者据《足臂》病候,在足太阴经所生病候中补充了“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据经脉“标本”新增“舌本痛”症,又以脾脏病候为据,补入“体不能动摇”“黄疸”等症。对《阴阳》所产病中的十种“死候”,《经脉》编者通过精心改编,使其性质转变成经脉主治病候,与其余十一经相同,都属于经脉病候的范畴。


《经脉》篇是论述经脉理论的经典文献,在针灸临床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的经脉病候,更是针灸临床进行经脉辨证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通过对足太阴所生病候的考察,可知这些病候的记载均有深厚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这也是千百年来《经脉》篇始终有效指导针灸临床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自《内经》以后,“经脉病候实际就处于凝固状态”[3],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作为经脉辨证的重要理论依据,经脉病候自身是否有发展的必要呢?这种发展需要以何种方式进行呢?这是针灸理论研究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2001.

[2]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3]赵京生.阳经五官病候及治疗用穴分析———兼论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关系[J].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本文原载于中国针灸2011年8月第31卷第8期,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