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宁宫花园建筑彩画考略(二)

 国民一员 2017-02-03

慈宁宫花园建筑彩画考略(二)

慈宁宫花园建筑彩画考略(二)




1三、现存彩画年代考证



慈宁宫花园一区现存彩画类型丰富,含旋子彩画、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三大类。下文参照档案,结合彩画现状勘查作初步的年代考证。

(一)慈宁宫花园区旋子彩画年代分析

慈宁宫花园建筑上的彩画经过各个时期的多次绘制,目前还保留有从明末到民国三个时期、五种类型的旋子彩画,分别为金线如意头彩画、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夔龙花卉方心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彩画信息量大,历史价值极高。

1、明末清初旋子彩画

(1)金线如意头彩画

于宝相楼二层多处檐檩的内侧面有如意头形状的彩画,沥粉做法。其表层被清代的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覆盖,纹饰不够完整,但局部特征清晰。明代如意头纹饰的彩画沿袭了元代的做法,以一整两破旋花为基本单元,根据构件长短的变化,在一整两破之间再加其他纹饰,一整与两破之间没有交集。宝相楼出现的如意头彩画纹样与明代传统做法区别较大,其一整两破呈勾连咬合状,与宋营造法式中出现的三卷如意头纹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武当山金顶永乐时期的铜刻彩画如出一辙,具有极高的价值〔图3〕。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乾隆三十年正月,对慈宁宫花园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改建过程中使用了花园内原有建筑的旧木料、砖瓦。在此次工程之前,并未对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建改动。根据现状纹饰特点,并结合文献推断,宝相楼的如意头彩画为拆除明代某处建筑的旧料上所绘的纹饰。 


(2)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咸若馆正殿室内现状保存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两种类型,两种彩画以挂龛为分界线,挂龛之外的可见部位为和玺彩画,挂龛上看不见的部位绘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咸若馆正殿内的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具有诸多早期的特点。色相沉稳,使用了矿物质颜料。彩画三停尺寸不相等,方心尺寸大于找头尺寸。彩画端头以副箍头起始,不设整箍头。副箍头起始的做法从元代一直沿用到清代早期,到清代雍正朝已不再运用。彩画画面中的各种线条皆不用晕色,在大线、旋花纹饰的墨线之内用破色粉,破色粉做法为典型的明代至清代早期的做法,清代晚期将其改为白粉并加晕色。龙纹的造型为奔跑俯冲式,呈前低后高状。龙身线条简单纤细,龙腿粗壮有力,龙尾形似蛇尾。明代早中期的龙纹细似蛇,清代早期龙身粗壮,清代晚期画纤细的板凳龙。龙发成束状,从下腮处缠绕到头顶,与明代瓷器、丝织品纹饰画法相同龙鼻为猪鼻状,鼻子正面朝前翘,有强烈的立体感。龙角随意,清代晚期为扁铲状龙身周围的散云为烟琢墨做法,并出现早期的万字云团,中心多用如意云头〔图4〕、〔表一〕

找头旋瓣为花瓣状,二路瓣内绘有黑老,旋眼粗大且成花瓣状。盒子为四合云纹饰,中心为太极图,四盒云纹饰盒子多用于明代末期、清代早期。平板枋为1/2旋花掐池子做法,燕尾中心为上下对称的两个如意云头,此做法多出现于明代晚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晚期变为半拉瓢卡池子做法,燕尾中间绘栀花纹饰。池子内的花卉纹饰使用剪裁法,特点是花卉枝干线条不交圈,枝干从池子的边缘处伸出,晚期枝干多数交圈或者直接从花心上出。剪裁法在明代、清代早、中期彩画中被大量应用。?花心为写实花心,且成剖面样式,剖面画法的花卉在明代、清代初期运用较多。?池子内纹饰还采用勾填法,而晚期为切活做法。?大额枋的箍头色带一直延续绘到平板枋上,相邻两间的平板枋用箍头相隔,平板枋纹饰不相通,此种做法从明代出现一直延续用到清代晚期。两箍头内正对着柱头科坐斗下的池子内绘编织锦纹,清代中期编织锦纹逐步被宋锦所取代。?斗栱为黑边黑老做法,黑老的形状随斗栱的轮廓线形状粗壮有力。清代晚期黑老用纤细的单线弧曲线描画,端头连续弯折,俗称“三哆嗦”。斗栱边框黑线内做一道破色粉,做法与大木相一致〔图5〕。

据《寿康宫奏销黄册》记载,乾隆元年对大木彩画进行了重新绘制,上架枋梁绘“大点金”彩画,但未详细记述工程范围是建筑的外檐还是对内外檐都进行了重新绘制。“大点金”的描述虽然与咸若馆正殿内的旋子彩画较一致,但档案中记载“斗栱金琢墨”与现状相冲突,而且现状彩画具有诸多早于乾隆年的做法特点。又因大点金做法有金线大点金与墨线大点金两种,因此无法断定档案中的“大点金”与现状的墨线大点金是否为同一做法。综合以上彩画本身早期纹饰的特点,再结合档案记载推断,咸若馆正殿内的旋子彩画为明末清初时期的彩画样式,应早于乾隆年,即乾隆年的工程范围并未涉及咸若馆内檐。

2、清代中期旋子彩画

清代中期慈宁宫花园涉及大面积的旋子彩画工程主要在乾隆年、乾隆三十年,其余为小范围的找补工程。乾隆元年的彩画遗迹已不存在,现存部分乾隆三十年的彩画。

据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年所涉及的油画工程范围较广,对园内所有建筑都进行了油饰、彩画。经现状勘察,部分建筑还保留有此次工程的旋子彩画遗迹。一类是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另一类是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1)龙凤方心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在旋子彩画中处于第二高的等级,仅次于浑金旋子彩画,最大特点是所有的大线以及纹饰的轮廓线均沥粉贴金,画面立体感强烈,贴金部位之内再做一道退晕。除此之外,旋眼、栀花心与菱角地也均沥粉贴金,方心部位配龙凤纹,画面效果华丽。

慈宁宫花园现存的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绘于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三座建筑。一部分绘在檐檩的内侧面,另一部分因宝相楼、慈荫楼的匾额所遮挡而保留下来,另外檐步和金步大木上的底层彩画也为此种类型。彩画色相沉稳,使用了矿物质颜料。箍头内绘清代中期常用的宝杵纹。龙身呈前低后高状,凤纹纤细,为写实画法。找头旋瓣呈花瓣状特点。西番莲主茎带有翻卷的抱瓣〔图6、7〕

清代彩画时常有偷手的做法,即在不易被发现的位置将彩画工序从简或不施彩画。经勘查,慈荫楼匾额后的彩画为清代中期原迹,后期未经过任何处理,又据档案记载,慈荫楼、宝相楼、吉云楼于乾隆三十七年安挂匾额,由此可知慈荫楼匾额在其后的200多年间再也未被移动过。

(2)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龙凤方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绘于临溪亭西配殿金步大木之上,表层虽被晚期彩画覆盖,但其沥粉纹饰清晰可辨,凤纹饰与临溪亭内檐保存的清代中期彩画相一致,应为同一时期的彩画〔图8〕。


3、民国时期的旋子彩画

民国时期,慈宁宫花园经过大修,改变了园内建筑清代彩画的形制、等级。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提高为龙和玺彩画,工程未提及临溪亭、东西配殿、延寿堂的油饰、彩画做法。经过现场勘查,临溪亭西配殿表层彩画为民国时期所绘制的夔龙花卉方心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地仗使用的蔴层较薄,颜料轻飘,纹饰绘制手法简略且粗糙,不沥粉而直接贴金,残破程度较重,以上特点与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民国时期所绘的龙和玺彩画相一致,应为同一时期所绘〔图9〕。


(二)慈宁宫花园区和玺彩画年代分析

慈宁宫花园建筑上的彩画经过各个时期的多次绘制,目前还保留有两个时期、两种类型的和玺彩画,一种为龙凤和玺彩画,另一种为龙和玺彩画。

1、清代中期和玺彩画

临溪亭及咸若馆内檐绘有龙凤和玺彩画。颜料为石青、石绿色相,与慈宁宫、寿康宫清中期彩画的色相一致。从纹饰画法上看,有清中期和玺彩画特点:①彩画使用两色金箔,即库金和赤金。晚期用单色金。②大线旁不用晕色,仅行一道白粉。晚期多加一道晕色。③盒子呈菱形,晚期为圆形或椭圆形。④龙纹前低后高,晚期前后齐平。⑤凤是写实画法。⑥龙凤纹饰周围的散云用金琢墨做法,晚期用片金做法。⑦箍头绘宝杵纹,晚期用福寿纹⑧圭线光子内的纹饰与底色并未形成模式化的规律,青地绘西番莲纹,绿地绘灵芝。晚期变得程式化,绿地绘西番莲纹,青地绘灵芝。除了有上述清中期彩画的特点之外,临溪亭内檐的彩画又有两种特殊的做法。其一是盒子四周的岔角用金琢墨攒退的云纹,而其他常见做法是水纹切活或者卷草纹切活。其二是一整和两破的圭线光子之间并没有用横线作为间隔〔图10〕。

2、民国时期和玺彩画

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的外檐绘有龙和玺彩画。彩画颜料轻飘,纹饰绘制手法简略且粗糙,龙纹为典型的板凳龙造型,不沥粉而直接贴金,残破程度较重。彩画内容与民国时期的修缮档案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档案记载中使用麻灰地仗,而现状并未全部用麻,只是檐步大木彩画用蔴,而金步大木彩画只是简单做了一道单皮灰地仗〔图11〕。

(三)慈宁宫花园区苏式彩画年代分析

档案中没有关于慈宁宫花园内苏式彩画详实的记载,从现存遗迹上看,花园内建筑上还保留有两个时期、四种类型的苏式彩画,即金线方心式苏画、墨线方心式苏画、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苏式彩画施绘区域较为集中,在咸若馆两翼的含清斋与延寿堂,另一处在慈荫楼的脊檩部位。

1、清代中期苏式彩画

含清斋三卷房的后檐、后罩房前檐、游廊外檐保留的方心式苏画较为完整,延寿堂的几乎剥落殆尽。含清斋第二卷房南侧脊步保留有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慈荫楼的脊步保留有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图12、13、14〕。

(1)金线方心式苏式彩画

金线方心式苏画绘于含清斋三卷房的后檐、后罩房前檐以及游廊外檐。彩画色相沉稳,使用了矿物质颜料。与清代晚期做法有区别,三停尺寸不相同,方心略小于找头。清代自早期以来,东西方文化相融合,建筑彩画上也出现了教堂等西方纹饰题材及技法。含清斋苏画方心内绘的西洋楼阁、山水即是此时期的产物,并采用西方的透视技法绘制。方心内除绘西洋山水画之外,在青色地子上还绘有夔龙纹。夔龙纹采用的两色金工艺为清代中期惯用的做法,其造型也与晚期夔龙有显著区别。龙身粗细不均,灵活多变,并附有翻卷的抱瓣。相比之下清代晚期的夔龙较死板,粗细缺少变化,龙身也不绘抱瓣。方心头略尖,晚期则为三道圆弧。找头内所绘的花卉追求写实,叶子用墨绿色,茎为棕褐色〔图15〕。

晚期则用黑叶子花卉,即叶子和茎皆用墨黑色。垫板使用三组相对的两个卡子组合,每对卡子之间绘夔龙团,团状夔龙是清代中期常用的纹饰题材〔图16〕。


(2)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

含清斋第二卷房南侧脊步保留有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彩画画面横跨檩垫枋三构件。木构件端头设素色箍头。找头裸露木材本色,不添绘纹饰。中心画一个硕大的反搭包袱,包袱内在红油地色上绘一条片金做法的降龙纹饰,为正面龙造型。含清斋脊步的包袱彩画为死包袱做法,即包袱边由两条半圆形弧线作为外轮廓线,里面在绿色地自上绘仿古的云雷纹,没有起伏变化。清代中期常用死包袱做法,晚期逐步被烟云包袱所取代。含清斋脊步彩画色彩沉稳,为矿物质颜料。包袱内绘单条降龙纹,龙面正向,晚期多用双龙,且龙头侧面状。龙身粗壮有力,满绘龙鳞〔图17〕。以上特点与清代中期彩画的特点相一致,应为清代中期的遗迹。


(3)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

慈荫楼的脊步保留有无箍头搭包袱式苏画,画面仅绘于脊檩表面,垫板、脊枋不施彩画。木构件端头不设箍头,中心画一个硕大的反搭包袱。包袱之外的空地皆裸露木材本色,不添绘纹饰。包袱内以龟背锦纹饰打底,中心绘太极图,太极图外圈环以青香绿紫四色如意云纹〔图18〕。

龟背锦纹内青绿色地上中心绘45度交叉的金刚杵。以金刚杵为中心向四周出菊花,花朵呈菱形,四周环绕翻卷的茎叶。清代晚期在龟背锦纹中心设菊花,菊花四周的茎叶演变为蝌蚪纹〔图19〕。

包袱边同样为死包袱做法,其内平涂章丹地色,绘夔龙纹。夔龙龙身粗细不均,灵活多变,并附有翻卷的抱瓣,在胸下有肚弦。肚弦是清代中期夔龙纹常见的画法〔图20〕。

2、清代晚期苏式彩画

含清斋及延寿堂三卷房的前檐、后罩房的后檐保留有墨线方心式苏画〔图21〕。

彩画使用人工合成的颜料,颜色轻飘。彩画三停尺寸呈方心大、找头小的特点,沿袭了中早期尺寸多变的风格。方心内清代晚期常用的金鱼水草、桃柳燕题材,方心头呈三段圆弧。凡青色为地的找头内绘聚锦和绿色卡子,绿色为地的找头内绘黑叶子花卉和紫红色卡子。檩枋卡子皆为软卡子,且为跟头粉做法。跟头粉做法又称单加粉,其特点是仅在平涂底色的单侧描画白粉,即在纹饰的弓背面。白粉内做晕色一道,晕色再往内为平涂的底色,形成一种从纹饰的一边向另一边层层递进的攒退效果。若在平涂底色的双侧都进行加粉,在彩画中称双加粉。在明代服饰中有跟头粉技法,在建筑彩画上出现的最早时期不得而知,是清代晚期以后常用的彩画技法〔图22〕

通过现场实物与修缮档案的核对,含清斋及延寿堂所绘的墨线方心式苏画应为道光元年时所绘的遗迹。

四、小结

绘于高大建筑上的明代早期彩画遗迹甚少,按照施金量主要分为浑金、金线点金、墨线点金、无金彩画等类别。浑金彩画现存仅故宫午门一例,金线点金彩画可见于智化寺,墨线点金彩画见于智化寺、故宫、法海寺等,无金彩画见于瞿昙寺、智化寺、门头沟灵岳寺等。明代早期彩画找头部位的纹饰主要以墨线做法的旋花和如意头组合而成,且多为墨线绘法,如意头采用一整两破的基本构图,一整两破间没有交合。宝相楼如意头彩画的金线做法是目前明代彩画中的孤例,与明代传统做法区别较大,其一整两破呈勾连咬合状,与宋《营造法式》中出现的三卷如意頭纹样如出一辙,是研究明代及其前朝彩画传承的重要实例。

咸若馆掛龛上保留的龙方心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的纹饰画法及颜料、工艺做法是明代晚期彩画的典型代表,有助于研究明末清初过渡阶段旋子彩画的演变。大额枋及平板枋的串箍头绘法是目前发现的同类做法中的最早实例,将此类做法的时间上限前推。

现存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的实例较少,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的彩画为清中期做法的实物补充。

含清斋第二卷房南侧脊步保留的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是故宫内目前发现的无地仗彩画的特例之一,对研究彩画的无地仗做法有较高的价值,同时打破了彩画学术界认为掐箍头搭包袱式苏画是由民国时期才产生的说法。

慈宁宫花园一区建筑彩画绘制年代跨度大,现存彩画遗迹的种类丰富,携带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从明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官式彩画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不同时期彩画工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