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monmonkiki 2017-02-03


《刀锋》,作者依然是毛姆。必须承认,我很欣赏毛姆的文风和笔触。他和鲁迅一样,同属于“弃医从文”的代表。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揭示现实与人心的凌厉,以及不易察觉的风趣幽默。

 Part 1  

《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略有相通之处。两者都多少包含着对“本我”的解剖。但相比后者,《刀锋》的主旨与思考似乎更为深层一些。《月亮》是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生活的刻画,《刀锋》则展现了一个万花筒般的社会,不仅有拉里对生命真谛的不断探索,时不时也会带你走进现实的物质生活。正是由于这样的结构与融合,才让拉里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这本书的“主角”并不是那么明显,至少在前半部分。各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故事,呈放射状分布,缓缓从四面八方汇集于一点,最后在拉里的身上,结成一张网。

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标签,无论个性,还是价值观,全然不同。艾略特的追名逐利,拉里的潇洒不羁,伊莎贝尔贪图享受却为爱纠葛,苏珊的桀骜不驯,索菲心酸的浪漫主义……

Part 2

不得不提的是艾略特和拉里的对比,一个极端利益主义,一个极端理想主义。他俩的身上被打上了浓厚的时代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社会陷入了一种集体“精神空虚”和文化没落。多数人像艾略特一样,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选择用物质享受填补生活的意义。只是可怜的艾略特不一样,名利和社会地位,是融入他血液里的最高理想。他穷极一生,只为被所谓的上流人士尊崇和接纳。

反观拉里,经历了战争的残酷,眼睁睁看着战友为了救自己而牺牲。这种巨大的冲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开始走上寻求生命奥义之旅,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直到从印度归来,他说:“我的学徒阶段结束了。从现在起,它将成为我的包袱。我要扔掉它了。”

至于拉里最终得出的结果,我不打算也没有办法一言以蔽之。生命和上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人可以给你明确的答案。

如果心存疑惑,你需要自己去发现。也许当你和拉里一样,阅览了各种书籍,见过了煤矿厂里的辛劳,等到了深山里的日出,听过了寺庙里的诵经,你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感悟。

Part 3

书中的几位女性,也不自知地形成了一种对比。

伊莎贝尔是个典型的美国人,有股强烈的自豪意识,及对富贵生活的急切渴求。她嫁给了格雷,过上了殷实的生活。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无可厚非。不幸的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拉里的爱意,导致后来由于醋意而使出小手段,间接让索菲走上了不归路……物质需求与精神欲望的斗争,伴随了她的一生。

不过,索菲的惨淡死亡,于她而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她天资聪颖但身处困境。好不容易遇到拉里,愿意用自我牺牲的伟大姿态,拯救她的灵魂,却被伊莎贝尔横插一刀……纵然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纵然后来沉溺在大麻与水手之中,但从不曾忘记读书,不曾忘记追求,用高傲而倔强的姿态,活出了自我。

Part 4

  《刀锋》这个书名也很有意思。个人觉得可以多角度解读:人生就像“刀锋”,不跨过去,你永远不会知道后面有多精彩;一把刀的刀刃最为锋利,想要不受伤害而获得便利,难为两全;追寻自我的过程,犹如行走在刀锋上一样,陡峭而锥心,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相信很多人都想要活成拉里的样子,超然物外,随遇而安,去探索,去体验,去为自己的种种疑惑寻找答案。甚至可以简单地归结成——环游世界,看遍风景。

而实际上,鲜有例外地活成了索菲,拥有纯洁的心和简单的梦,却被岁月打磨得狼狈不堪,越来越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无奈以崇高的悲剧结尾……

我一直秉承的处世原则有两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对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责。如果你想要财富,那就做好失去爱情的机会;如果你想要自由,那就意味着需要忍受孤独;如果你甘于平淡,那请你收起所有的抱怨……

当然,最重要的是,无害于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