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姆的《刀锋》:拉里的精神,伊莎贝尔的物质,他们都选择了爱自己

 冷暖时光 2020-07-09


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界上的一切,什么都不能伤害我,什么都不必伤害我,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拉里

毛姆的作品,部部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旁观里,从当事人那些令人不解,惊世骇俗的行为里,给到人深刻的思考与教义。

《月亮与十六个便士》里,画家高更主动放弃上流社会的生活,去印度一个偏远的角落里,以画画为生,过起了隐居生活。

《人性的枷锁》里,一个天生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克服自我心理的自卑,孤独前行与构建自我强大的心理过程,最终长成坚实,温厚,谦逊,平和,有爱的一个人。

而《刀锋》里的拉里,更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喜欢他独特的行为,超脱的思想,悲悯的善意,平和的态度和洒脱的行事。

不喜欢的,会觉得这样的人,在现实里根本不存在。他不入流,对待婚姻极不慎重,私生活混乱,没有事业心,上进心,与人隔绝,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放在现实里,是个无用之人。

当然了,人们都有质疑的权利。但我仍然想说,拉里是个伟大的存在,是个令人向往,又不可触及的美好灵魂。他的人生轨迹,经历,是许多人想却不能够触摸的。

他依心而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生活,身体力行,是个不可多得的有崇高思想深度和自我人生架构之人。

一、拉里:人生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完满

拉里跟《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有些像,但还不一样。

孙少平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贫穷就是他的标签。他从小就习惯和适应贫苦的生活,贫困并不能阻止他达到精神世界的超脱。孙少平是贫穷生活里开出的一朵不俗之花。

拉里不同,他所有的选择,都是主动的。

拉里自小生活优渥,没有吃过苦,有理想,有抱负,是个飞行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在战场上表现优秀,驰骋蓝天下,是梦想与骄傲。

经历战争,本该使他的人生履历又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放在现实世界,是一项很重要的人生资本了。拉里的未来,不可估量。几乎可以预见地,顺风顺水,要仁得仁,要利得利。

拉里的行事,恰恰相反,他放弃掉本会属于他的一切。他没有如约与相爱的未婚妻伊莎贝尔结婚,也没有进入亲戚为他安排的公司,从此走上世俗里荣华富贵,加官进爵生活。

那些可预见的前途,后半生的安稳,富足,一世无忧,都不在他的设想里。

他要解决自己因战争而产生的,对于种种人生问题的疑惑。他要寻找自己内心的答案。

他放弃了追求现实物质的生活,由此踏上了一条艰难的苦行僧般的道路。他住低级的旅馆,穿破烂的衣服,从美国,到巴黎,读书,游荡,甚至到印度,去寻找东方古老的宗教,哲学。

拉里在书的世界里,寻找力量和智慧。他读书,认真投入,不眠不休,为了节省时间,就在图书馆旁边的小旅馆里住。他沉稳,专注,孜孜不倦的,试图从书里得到内心的安宁。

继而不满足,又去承受身体之苦,在煤矿,在农场,他企图在艰苦的劳动过程里,磨练自我,超越身体,寻求人生的意义,然而他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书是这样一种存在,读书越多,越感无知。

拉里又远去到印度,在印度的佛教里,领略东方哲学,寻找解脱,在印度的宗教里得到了部分答案。随后,他又回到了美国,践行着印度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散尽家财,希望将来成为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度过余生。

在拉里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穿插了和几个女生的言情故事。

拉里不肯为了伊莎贝儿牺牲自己选择的生活。

拉里悲悯,甘愿为了拯救女孩儿索菲去结婚。

甚至,遇到了没工作,还生病的画家母女,悲悯之心大发,接济她,直到她再次康复。

色欲和物质,没能成为他的羁绊,他不断地尝试各种生活,投身其中。直到小说结尾,拉里随船做了水手,到底,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不知所终。

但很美好。令人敬佩和无比向往。

无论他的结局是什么,他都找到了自我的超脱之路。他越过了自己的刀锋,获得一种可以使自己身心安宁的人生准则。

拉里是一个伟大的践行者,是这个世界里勇敢的人,是许多人的榜样和力量。一个人无所畏惧,才是高贵的人生,一个人身体力行,才是合一,一个人看淡与看重什么,方显人品。

战争里,拉里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为救他而死。他第一次见识了死亡和战争的丑恶。他不能接受,并且深深地疑惑和不解。他质疑人生,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有什么意义。

对于现实里的人来说,追求难,放弃更难,放弃追求的一切,更是难上加难。

见过了生死,人生的其他事情,便全成了小事儿。所以,拉里,能够随随便便地散财与帮助他人。在他那里自我已经升级为一种自觉的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努力。

他在完成了精神的旅途之后,展开双臂拥抱一种最平凡的人生。他要开出租或当汽车修理工为生,因为他喜欢车,他写作,却不为出版,只为记录,记录精神的旅途与困惑。他不向任何人交代,不惧怕劳动和物质艰辛,他也不怕孤独,他要建筑自己的心灵王国。

拉里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拉里随心所欲,随和待人而悲悯,是世间绝无仅有的良善之辈,与世无争,与已无求,只在自我的世界,寻求超越。

二、伊莎贝尔:物质丰裕的幸福追求

伊莎贝尔风一样灵动,花一样美好。

伊莎贝尔爱拉里,爱到世人皆知。两个相爱的人,却并没有携手走进婚姻。

但她与拉里是两个世界的人。她信奉生活,信奉在现实的世界里,过到最好,一切的一切,都在物质的基础之上。

拉里的状态,在伊莎贝拉看来,不在正常生活之中,拉里没工作,没志向,没目标,甚至,最后,连财产都失去了。跟这样的人结婚,无异于自讨生活的苦。

伊莎贝尔,基于生活,她对婚姻的选择,非常地理性和正确。是这个世界上,女人想要幸福,所最该做出的选择。婚姻家庭生活适合她,所以,她既能够心里藏着爱的拉里,在生活里,发乎情,止乎礼,依然是朋友,又能够选择嫁给深爱她的格雷。

伊莎贝尔看男人的眼光很准,她知道拉里的魅力,值得他爱,却不知道这魅力到底是什么。两人仿佛隔着一层纱。拉里又是一个浪子,没有绝对的胆量,没有相当的了解,空有一腔爱,很难支撑起长长久久,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最终两个人与幸福,还是背道而驰。

格雷家里有矿,个人又有品有才,是个暖男,宽容宠溺伊莎贝尔。他未必不知道伊莎贝尔喜欢拉里,但他相信她的品性,也信得过朋友的人品。所以,他们能够虽然平淡,又安稳长久。不失为一种幸福。

拉里和伊莎贝尔其实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他们看上去,是选择不同,其实更深的不同,在于价值观的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命的看法,不同。所以,婚姻也好,朋友也好,都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而走到一起,玩到一起,没有这个基础,再美好的羡慕和爱,都是乌托邦。

三、索菲:虽坠落,内心依然澄净如镜

索菲,拉里少年时的一个小伙伴,本来是个幸福的女人,却在一场事故里,失了丈夫和孩子。她本来住在天堂,现在天堂失去了,她住不惯平凡人的平凡世界,因此,绝望之余,一头钻进地狱。

索菲自己封闭了通向幸福的路,坠落无崖。

她以自我的坠落应对未来的孤单无助。她大手大脚地花钱,酗酒买醉,与各种男人私混,人尽可夫。在放纵的生活里,以求每一天,不孤单。

其实索菲最有灵性,有诗情才气。她喜欢文学,喜欢小说。她的生活混乱,情感,却从来都是痛苦。

一些生命里重要的东西,一旦失去,人也就随之失去灵魂和自我,只剩下空空的壳,在世界里游荡。

索菲孤单可怜,伤痕累累。活着如同行尸走肉。

重逢拉里。

拉里懂得她的珍贵和内心世界里的桀骜纯洁,执意要跟她结婚。想要再次拯救她的灵魂,令她再次重回人间。

伊莎贝尔带着世俗的偏见,从中作梗,执意破坏索菲和拉里的婚事。索菲最终依然坠入深渊未能重回人间——世俗的人间。

然而,她在堕落的时候,却最为明艳动人,光彩照人,最为投入,极具人的灵性。一旦回到中规中距的生活里,她再次失掉了自我。

其实,她早已经不再是她,在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时,早已一并失去了自己。

四、苏珊:出离正常生活的女子

苏珊也是一个聪慧的女子。怀孕后,被抛弃。为了生活,她给画家当模特。她有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够预见那些青年画家们的未来。

为了养活孩子,她不得不辗转在一个又一个有经济能力的男人身边。做他们的情人,性伙伴。

在画家的熏陶下,她也开始做画,很好地成长,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

最终,苏珊审时度势,适时地与死了妻子的情人结婚,得到了世俗里的幸福。

如果拿伊莎贝尔的眼光去看苏珊,一定如同看索菲一样地恶毒和嫌弃,居高临下而白眼想向。

然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别人,其实是最没品的人。“那些说谎、欺骗、残酷的人才是真正的坏人”。

苏珊有苏珊的难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天生想脱离世俗的框架,脱离,总有各自不得已的原因。

人都有至暗时刻。度了过去,光明也就来临了。

苏珊最终,得到了圆满与幸福。她亲手把控了自己的生活,同样,令人赞赏。

五、舒展地活,追寻内心的声音,是人的终极理想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一目了然,简单,快乐,单纯,从出生到死,都守着一种生活。

有些人,则要不停地转换,改变,在未知的世界里不停地尝试,体验,方能够得到人生的意义。

有些人流浪,有些人固守。有些人以物质为王,有些人以精神为大。有些人风雨打后,一蹶不振。有些人,无坚不摧。暴风雨越猛烈,越是活得恣意。

有些人仅仅活着,便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有些人不仅活着,一定要折腾一番,要在世俗的生活里,活出与众不同来。

有些人明明可以活得更好,偏偏要自讨苦吃,他们改变自我,改变心态,改变一切,并且好好地寻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意义。有些人,似乎,很快,就能够悟出,人生的终极意义。

如何主宰自己的人生,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自己的意义,几乎人人都需要好好地思考,才能够得出答案。

对于一个人,得救之道是心灵的自我完善,做到“无我”。得救之道就在各自脚下。

几乎所有追求终极真理的人,最后都会归结到理性和精神的满足。

《燃情岁月》里,印地安人一刀说:有些人能够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们依此行事,这些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

拉里是疯子,但也是传奇。

普罗大众在世俗、平庸的生活中,也同样可以追求充满诗意和自己觉得酷味的精神生活。人有千万种,修行各不同,每个人的活法不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姹紫嫣红或灰暗冰冷,无关乎对与错,好与坏,传统与叛逆。前提是不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每一个平凡人能做的,是尽量的阅读别人,面向自己,告诫自己,努力的跨过自己的刀锋,给一个自己尽量不后悔的人生。

人终其一生求索,不一定就能获得真理。因为人生和真理,是一条渐进线,可无限靠近,但终不可得。但是,能够一次次地超越自己,靠近真理,已然很是了不起。

 “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着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着你,你沉醉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感到那样的极度幸福,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力和荣誉都视若敝屣。——拉里

也许你还想看:

《围城》,人生处处都有围

《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是少数人的霍乱,多数人的理想

《人性的枷锁》,终困不住飞扬的心

《悲惨世界》里,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灿烂千阳》,一千个太阳下,两个女人互相救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