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秉公 | 这里未列入历史文化风貌区很遗憾

 耕粮兄 2017-02-03

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市人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批复同意在上海中心城区划定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这对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推进上海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虹口吴淞路-武昌路区域未列其中实为一桩十分遗憾的事。


本文界定的“吴淞路-武昌路”区域指虹口区南部由苏州河-黄浦江-虹口港-虬江路-衡水路-东新民路-河南北路围成的地区(见图中虚线所示部分)。

历史上,但凡河口地区货物集聚、交通便利,常常是集市、城镇起源之地。早期的虹口正起源于相邻仅几百米的苏州河、虹口港两个河口之间,其地理优势不言而喻。正是看到这一点以及与英租界一河之隔的发展潜力,1844年美国人便在虹口港河口附近租地盖房、传教布道、创办学校,人口逐渐集聚,加上美国商船常停泊在这一带,市面不断兴旺,“虹口美租界”便这样发端起来。后来,英美租界合并建立公共租界,这里成为公共租界北区的主要部分,也是虹口区最早城市化的地区,老虹口的经济和市政建设就是顺着这两条河流溯河发展的。虹口港(也有称“洪江”的)上先后建起了外虹桥、中虹桥、里虹桥、电灯厂桥、四卡子桥和嘉兴路桥。苏州河上则建有外白渡桥、里摆渡桥(乍浦路桥)、四川路桥和三摆渡桥(河南路桥、天妃宫桥)。这些桥除了记载着城区发展的历史外,至今依然是上海市区道路网络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中区相似,这里的道路规划也显棋盘状,并以上海附近地名来命名,如:青浦路、闵行路、乍浦路、海宁路、吴淞路、武进路、嘉兴路、昆山路、南浔路、崇明路等。特别是吴淞路、北四川路、老靶子路(武进路)、海宁路等主要干道的开通对地区进一步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道路的格局现在还基本保持着原样。


黄浦江边短短的黄浦路上曾坐落了八个国家的领事馆,一些建筑至今还在,最突出的就是俄罗斯领事馆目前还在使用。有专家称这条路是上海的“东郊民巷”。上海大厦、浦江饭店、邮电大楼、沈家湾救火会等上海经典的历史建筑以及中国银行虹口大楼、虹口警察宿舍、河滨大楼、大桥大楼、浦西公寓、虹口公寓等很有特色的居住楼宇亦集中建设于这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形成了这里建筑的基本色调。


随着国内外移民的增多,大批石库门里弄(公益坊、仁智里、粤秀坊等)以及蟠龙街等较高档民居建成,同时催生了多个影剧院、教堂、寺庙、学校、公园等文化设施。四川路海宁路一带人流如梭、品牌林立,成为苏州河以北最有影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充分展示了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特有的城市风貌。特别是广东人的大量集聚,使北四川路带上了浓浓的南粤风味,曾有广东人商业街之称。


上海开埠以后,日本人不期而至,他们在乍浦路、吴淞路一带开设各种商店,吴淞路一度成为日本人商店街,“东洋风貌”日渐成形。1937年“8.13”这里又是中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大批国人跑过苏州河避难,而日本人大量进入并通过合法的和抢占的手段入住区域内的民房,占据商铺。多种军事机构,甚至慰安所等亦进入虹口,这里更有了“小东京”的别称。日本投降后,虹口又是大量日本非军人遣返的集中地,为体现“以德报怨”,给了他们较好的安置,直至全部遣返完毕。


总之,这是一片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街区,它能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示海派文化的特色,而且道路的空间格局和大批历史建筑还留存至今。特别是乍浦路、昆山路一带的建筑和街区整体风貌得到比较完整的保留。在确定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时,虽然苏州河沿岸建筑被划入了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但这只能是对外滩建筑群的烘托,从挖掘整个地区历史文化风貌的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人大《条例》指明“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建筑样式、空间格局和街区景观较完整地体现上海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可以确定为历史文化风貌区”。从这个标准来看,“吴淞路-武昌路”地区确定为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完全符合条件的。


最早的虹口区由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和老虹口区合并而成。现在市政府确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包含了“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原北四川区地域)和“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而恰恰作为老虹口发源地的“吴淞路-武进路”区域未列入历史文化风貌区,这着实是一大憾事!

以下为本中心从网络查找的部分图片,供大家参考。

苏州河的黄浦江入口(1907年).

虹口港的黄浦江入口

虹口救主堂,是美圣公会在上海最早设立的教堂建筑(1853-1916年存世),位于现今的大名路塘沽路口。

早期的黄浦路

创建于1864年的公济医院,1877年迁至苏州河北岸虹口地区

建于1876年的二摆渡桥,现为乍浦路桥

黄浦路25A号(今黄浦路l06号)日本总领事馆

位于虹口的美国总领馆和美国邮局

河南路桥,右侧为河滨大楼

民国时期的四川路邮局

吴淞路武进路口的救火队(20世纪初)

外白渡桥北堍,当时浦江饭店对面还没有上海大厦。

粤商开设的新亚大饭店

中国银行虹口大楼

这是南浔路上,日本人开的糕点店

20世纪20年代行驶在北四川路上的11路有轨电车

胜利电影院,1930年7月开幕

日军在四川北路上

上海日本街

早期的昆山花园

吴淞路塘沽路虹口巡捕房警察馆舍

大桥大楼,1937年8月,淞沪战争爆发后,日军将该处改作驻沪日军宪兵司令部本部。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大楼由淞沪警备司令部接收作为稽查处办公场所。1947年,大楼由军方出售予中国银行,并改建为银行员工宿舍。

民国时期闹忙的北四川路

上海虹口北四川路

四川北路街景

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位于苏州河畔,外白渡桥北堍。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于民国1930年投资兴建,1934年竣工。

昆山路135号景灵堂

景林庐,坐落在商业气息浓郁的上海乍浦路上,1923年所建,2005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历史建筑。1

浦西公寓

虹口现存的民居

50年代的四川北路

海宁路吴淞路口附近的农民用鸡蛋换市民的粮票(1979年)

海南路10号曾被日军占用,也曾是虹口区政府驻地。

虹口大戏院是第一家商业电影院

虹口三角地菜场内景

熙华德路25号天潼路口的日本电信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