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诸暨--诸暨传统美食《西施豆腐》

 悟痴 2017-02-04

     舌尖上的诸暨--诸暨传统美食《西施豆腐》



    不知从何时起,诸暨民间在办喜酒时第一道菜上的就是酬谢豆腐,而其他地方办喜事却没有用豆腐这道菜的风俗。人们大都只知道办丧事时有豆腐饭一说。那么,为什么诸暨会有这样的跟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风俗呢?原来这里深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传,公元前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夫人和几位大臣,入吴为奴仆三年。西施深明大义,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毅然作出以身许国的壮举。

    西施姑娘本来就天生丽质,经越国乐师三年调教后,更是气质高雅,不仅善歌能舞,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为知书达礼的绝代佳人。这一年,越国决定将西施等越国美女送往吴国。西施姑娘深知自己不能忠孝两全,一旦去了吴国就不可能再回故乡为父母尽孝。经过再三考虑,她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一个请求:要求朝廷替她去苎萝村老家操办几桌告别酒宴。既表示答谢父母和乡亲的养育之恩,又表示原先的西施不存在了,相当于为她办一席丧事饭。

    西施姑娘说,自己家乡有一道家常菜,叫煎豆腐。这菜必须要有。其主要原料是豆腐,可以多加几种配料,如虾仁、肉末、姜末、木耳、笋丁、高汤、水淀粉等,最好在上面封上一层蛋黄汁。越王一听,觉得酒席中放上这道菜,就不再是一般的办丧事豆腐了,作为西施的答谢酒献身酒挺合适,就答应了她的要求。

    西施姑娘深深地知道,自己这一去再也不能回到故土,再也见不到养育自己的父母。她要通过这场名义上是喜宴的丧事饭,告知父老乡亲,原来的西施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为越国再度复兴而献出自己一生的另一位西施。

    朝廷为西施姑娘操办的酒宴,在苎萝村大摆了三天。乡亲们在吃的过程中发现了蛋黄汁下面都是豆腐,深感西施姑娘的用心良苦,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从此苎萝村的父老乡亲们为纪念这位以身许国的姑娘,就将酒宴中摆煎豆腐这一风俗保留下来,并将其名改称为西施豆腐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动人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诸暨老百姓都为西施是诸暨人而感到光荣。于是,西施豆腐就成为红白喜事时必有的一道菜了,意在教育子孙后代要传承西施的品质。 现如今,这道菜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进,更是成为红白喜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要不然就有"席不成席"之说.


    这道菜用料之考究,火候之讲究,其美味也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更是作为评定厨师厨艺高低的标准之一.


    这道菜在民间更是有"乱抢煎豆腐"一说,试想一大桌子人围着这道菜,争先恐后地抢着吃,吃得热泪盈眶(呵呵,其实是被烫的),津津有味的样子.

 

   这道菜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会做.呵呵,连我也会做,只是我做不出大厨们的美味来.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下做这道菜的方法:

西施豆腐的主要特色豆腐雪白细嫩,配料高档,加清汤而烩,汤宽汁厚、滑润鲜嫩、色泽艳丽。

 

    一般我们是取质量上乘的凝脂类豆腐,比方本地比较出名的白玉豆腐祖名豆腐”.

 

    当然在农村也有取石膏豆腐或盐卤豆腐的,但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吃白玉豆腐祖名豆腐做出来的.

 

    取豆腐适量,切成小块或丁粒,倒入煮开水的锅内,再加鸡汤适量(也可以用肉骨头汤代替)同时将香菇、火腿、嫩笋、开洋或时件(鸡肠鸡肫之类)等等其它适合口味的作料切成丁,放入锅中.

 

    待煮沸后,再加适当调料并勾芡,勾芡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太稀就变成了汤,太稠就粘嘴烫口也失去了固有的美味最后佐以蛋黄汁,注意整个过程中是绝对不能放酱油的,然后再放上点青葱更能突出这道菜的洁白如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