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祛湿邪,名医妙方有特效!

 cgj卓越辉煌 2017-02-04




       湿邪,可说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十个人里有八九个人有湿邪潜伏。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有关。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一说到「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水、潮湿这些字眼。从生活经验来看,「湿」的确是水的一种状态。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春风一吹,墙面与地面就变得湿漉漉;暑热天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会蒙上一层水雾;打开的饼干,容易受潮变软等等。从这些情景中,我们能真实地体会到,「湿」与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医的“湿”是指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吗?


在中医理论中,湿又称为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是中医病因(致病原因)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容易使身体虚弱或体质偏湿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湿便是致病的因素。

内湿,则是中医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中的概念,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肺、肾等脏腑有关。脾主运化,负责提取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产生或饮食中的水湿之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脾虚生内湿”、“湿气重”。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中医讲求“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内在变化都遵循自然规律。基于自然界中“湿”的特点,中医归纳出如下四个湿邪致病的特点:

1.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生活中不难发现,湿气遇冷凝结、遇热则干,可见湿的性质属阴,容易伤阳气。湿为有形之邪,留滞在身体任何部位都容易影响气血的流通:如留滞于经络,则出现肢体困重、关节重着痹痛、屈伸不利等;如留滞于脾胃,则会消化不良、腹胀、大便不爽等。

2.湿性重浊,指沉重、浑浊的特点。临床上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湿衣、关节重着痹痛、分泌物与排泄物秽浊不清等。

3.湿性粘滞,指粘腻、停滞的特点。表现为舌苔粘腻、小便涩滞不通、大便粘腻不爽、病情缠绵难愈等。

4.湿性趋下。湿为水邪,有向下的趋势。湿病易患于人体的下部,表现为下肢浮肿、泄痢、白带异常等。


如何判断体内湿气重?

1.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长痘;

2.睡觉流口水、口臭、身体有异;

3.皮肤瘙痒,经常过敏,长红疹;

4.肩颈酸痛,关节容易肿痛;

5.精神不济,身体疲倦,精力不集中;

6.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

7.睡觉打呼噜,痰多,咳嗽;

8.大便稀黏腥臭,粘稠(不易冲掉);

9.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

10.耳内湿(耳禅湿)毛发粗糙,易脱落;

11.爱手心出汗,易招蚊子叮咬;

12.女性阴部潮湿(瘙痒异味)菌类腐败。


中医会根据生活环境、症状特点、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人体体内是否有“湿”。湿邪入体,起初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痤疮、关节疼痛,体型肥胖,头脸油腻,脸上长痘、长斑;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肥胖,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白带异常,瘙痒也与湿气有关。


火罐、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水汽”是“湿”吗?

准确地说,水珠、水汽并不完全是“湿”,这些异常水液都来源于身体里的津液,换句话说,津液是身体排出“湿邪”的重要载体。

此外,通过排出尿液、大便、汗液等,也能祛除体内的湿气。


这些生活方式,会生内湿吗?

夏天久吹空调。夏天湿气较重,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体内的湿邪,一方面是得益于夏天旺盛的阳气对湿的蒸发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了出汗来排出身体里的湿邪。然而,人体若是在夏天时长时间处于低温的空调房内,则违反了自然的养生规律,影响体内湿气的正常代谢。

啤酒、汽水、生冷的食物。如果把脾胃看成一个运化工厂,那么脾胃的阳气就相当于工厂里的能源动力。生冷的饮食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致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进而影响体内的水湿代谢,引起一系列“湿气重”的表现。

久坐、缺乏锻炼。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久坐缺乏锻炼,气血运行缓慢不畅,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脾胃功能受到抑制,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脾胃功能而生内湿,出现倦怠乏力、身体困重。

压力大、思虑过度。脾气的运行是保证脾运化功能的前提。中医认为“思伤脾”“思则气结”,压力大、思虑过度等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气的运行,气的运行郁结就会干扰脾胃的运化功能,继而引起内湿的产生。


有湿了怎么办?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粘腻的特点,最是缠绵,并且还总是与其风、寒、暑、热邪狼狈为奸。当体内湿气太重时,就相当于处在了亚健康状态当中,感受外邪就容易生病。因此要及时预防,及时清除体内湿气,以保身体健康。

祛湿邪,名医妙方办法:

    喝清苓杞饮一天两包,连喝三天停四天,一个月喝12包;九清温通开背通膀胱经,一周两次,一次两包。解除湿气,一身轻松,健康常在。


让我们:传承中医药文化,帮助他人,传播大爱,共享丰盛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