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硕诚:“只管”打坐,就是我们面对事情的态度| 正安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17-02-05


“只管打坐”,这句话并不是来自于我们中国的禅宗术语,它其实来自于日本禅宗。曹洞宗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叫作道元禅师,只管打坐是他提倡的一种修行方法。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是他独创的,而是他从曹洞宗的修行方法当中提炼出的、认为是最能够代表曹洞宗修行精髓的一种方式。后面许多的禅宗学习者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因此常常用来当作自己在禅修过程的一个自我提醒、自我勉励的法门。


“只管打坐”?只管什么?

我一直强调,打坐不是只有在静坐的时候,不是只有在坐着的时候才能称为打坐。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学习打坐或想锻炼定力时,如果他只用静坐的方式,肯定他的定力的锻炼没有办法遍布一切处,会有片断。可能只有静坐的时候他打坐的工夫会比较好,但一旦离开静坐,他的定力的锻炼可能就会中断,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就会感觉到他的定力的训练是跟静坐当中的训练分割的。


因此,我特别强调“只管打坐”的这个修行法门,其实是建立在这个概念上的。很多人以为“只管打坐”就是只要在打坐就好了。其实“只管打坐”这句话的重点并不是“打坐”这两个字,重点是“只管”。


“只管”是什么?“只管”是一种气势,“只管”就是我们将所有的心念完全投入在当下,永远只有眼前、永远只有当下的这一件事情在做。也就是说“只管”它不是说我只能做一件事,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用全身心投入,所以那样子的态度气势称为“只管”。


因此,静坐的时候我们要用全身心的气势去只管静坐;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我们只管走路;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只管吃饭;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只管工作;说话的时候,只管说话……这就是面对事物的态度。



为什么要只管打坐?

我觉得曹洞宗的这句话恰恰是对治我们现代人习性的非常好的一个方法,为什么呢?我们现在习惯做事的方法一心多用,因为我们讲究效率、讲究速度,所以我们习惯性地会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很多的事情。这种方式不是说不行,但是长时间在这种方式、这种氛围下,养成的习惯之后,我们的心就会很匆忙。


我们很容易被我们所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一下子,当然这个感兴趣不是说我们是主动的感兴趣,我讲的是被动的感兴趣,也就是说外在一旦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的目光和心力一下子就被移动过去了。我们的心很忙,很容易一有事情就分散精力去处理它。乍看起来好像是思考得比较全面,可是仔细分析发现,其实那是心无法安定的结果。


所以我们现在经常会感觉心力很交瘁、感觉很疲倦,那是因为我们消耗太多的时间在空想,在做无谓的计划。也就是说,如果是计划你就好好地计划,——就叫只管计划。你在做计划的时候,其实你是用全身心的态度投入你的计划当中。


可是我们现在有些人的计划只是想一下,就是想一想,但是又不想清楚、不想透,只是被动地把那个心思拉在幻想未来上面。这里就占据了他三分之一的力气。另外三分之一的力气花在纠结于发生过的事情上,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对不对,我们应该是处理完它就已经过去了。就一个只管打坐的人来说,如果你的态度是在只管打坐的时候,应该是你在当下的这一刻处理完,你在处理的过程中,就是只管处理当下这一刻的事情。这种“只管”的态度其实是在佛法的修行理趣上所创立的,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佛法的修正当中有所谓的八正道,其中最重要的执行方式,除了我们具体的生活中的行为之外,最后收摄回来的一个具体的执行方式称为正念。正念,念念分明为之正念,对于当下的每一刻都清醒地对待它,对当下的每一刻都正面地去对待它。就是念念相续不间断,念念清明、念念都在。


正念就是以正见为前导的前提之下所产生的心念,就是你的一个身心的态度。而这个身心的态度,建立的前提是因为你已经拥有了对生命的正确的见解,于是你在做的方向上就只管去做就好了。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你的方向、目标在哪里,那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只要朝那个方向不断地向前踏出你的脚步。


“只管打坐”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形成的一种锻炼方法。所以说它的前提仍然必须建立在清楚的正见上,唯有拥有清楚的正见,只管打坐才有办法、有气势,就“只管”打坐才有办法用。


“只管”不是任性,不是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管”是对生命的一个度,它只是鼓励你要用 “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


这句话其实就是源自于只管打坐,倾宇宙之力,只管活在眼前;倾宇宙之力,只管做你当下这一刻的事。它建立在就具体的做法是这样,可是它的前提是因为我已经清楚地知道我的方向是要往哪里了,剩下的只是做而已。


 


从禅宗的角度,所有佛法的修正最重要的是对治,也就是你现在有什么问题,它用一个方法先对治你,对治你的原因是要拨你往正道。我们如果譬如说我拉开高一点来看,就是有车辆在这个道路上走,如果我们从高处来看,其实只是需要就他在走的时候如果已经走岔路了,如果有一只手可以拨他,就去把这个车辆把他拨回道路。


其实佛法的修正就是不要让他走岔,把他拨回道路,维持前行的动力,只要走在这条道路上,自然他就会到达最终的那个目的地。


所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只管”的角度来说,不是最后的收获不重要,因为它对最后的收获已经了然于心。而且现在去谈收获是没有意义的,唯有实践收获自然会有到来。

“只管打坐”与“活在当下”

可以这么说,“只管打坐”就是“活在当下”,只是“活在当下”这件事情被说的有点泛滥了。我个人更喜欢用”只管打坐”,因为我感觉“只管”它有个动,它有个动能、有个趋势、有个实践的方法,它具体的实践方法就是刚刚说的“只管”,也就是从这个“只管”来解释刚刚所说的如何做到。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做到,就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想要一次做很多、想要一次拥有很多。所以,对于一个想要执行“只管”的人或者想要锻炼定力的人要先记得一件事情,就人的心力有限,你要善用集中。


我有时候会用太极拳的方式来形容这件事情,太极拳为什么要收摄,它要先回摄对方的力量,它先收,先收的原因就跟我们蹲下来才能跳起来意思一样,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


我们平常大多数的人现在一般都是不断地在做发散的事情,很少蓄力,所以感觉上只管打坐这件事情好像我是很用力在,其实它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很用力,它只是用一个态度每一次只对一件事。


而这个每一次只对一件事的这件事就是走来你眼前的这件事,只要走来你眼前的你就先用只管的态度面对它,还没走来你眼前的因为还没走来,所以先不需要管它、截断它,已经走过去的因为已经离开了,就你想要去抓住它它也没有用,所以已经走过去的你就断然地跟它说再见,就只有当下,只有当下的时候你就必须“只管”。


“只管打坐”怎么做?

具体的做法其实没有很困难,简单来说就是念念分明,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正念。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眼前所有的一切事物,知道你在做什么、觉知你在做什么,一旦你发觉你模糊了,你就回到清醒。模糊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清醒的,所以模糊掉了那你就不管它了。但是你发觉模糊的时候,在发觉的那一刻你又回到清醒,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所以它其实只是不断离开模糊的过程,不断离开对不对?心念太过分散的过程,尽量让我们的心念聚焦聚到眼前。聚到眼前不是我要很用力地抓住眼前的这件事情,你其实是有一点像是用全观的角度活在当下,就是只管打坐它训练的是一种心态,就是要让你脱离纠结,


就是要让你脱离那个无谓的幻想未来。其实正是要让你回到当下,只是用只管的这件事情来提醒你养成这样的一种气势。

  

本文选自“聚友礼”

——编辑:丁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