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执有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

 量子纠缠一 2017-02-07

此一句,切中学佛人的误区,悲心深重!

一般而言,执有的人,不仅深爱这个色身,乃至不舍世间五欲之乐,执取“财色名食睡”。这样的境界,早已被世间贤达否定:比如道家提倡的“超然物外”,比如南唐李后主的“梦里不知身是客”,比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所以,执取色身,执取“身外之物”,并非是学佛人需要特别对治的问题。因为只需要一些粗浅的观行就能了知这种见解的不如法。
而诸方大师,却将“看破放下不执着”之类,属于“我所”的,属于世间法的内容,高推为佛法妙义。实在是“浅化佛法”、“世俗化佛法”。

确认五蕴虚妄,这个“我”并非实有。是“小乘解脱道”的第一步:“断除我见”。以此为基础,继续进修。则能了生死。若是真学小乘,应当以“断我见”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当以“超然物外”、“看破放下”为内容。

有过“执有”的经历之后,对贪欲等法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可能会开始接近佛法。这时候,“一切法毕竟空”一句就会害了这些人。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以为无有“法界实相”。死在句下的人,不仅是初,诸方大师也在其中。

否定真心“不生不灭”,“能生万法”。以为真心是“性空唯名”,“假名安立”。就会成就诽谤正法的恶业。严重后果远超上述那些“执有”的人。为什么?“执有”的人,不会做这样的诽谤。而“执空”的人,首先否定“真心”这个佛法的根本;又因真心即是“诸佛法身”,同时也诽谤了究竟义的佛;还因为一切的“僧”,本质上也是真心。所以同时成就诽谤佛、法、僧之罪。岂能与“执有”之罪同日而语?

(《大般涅槃经》:宁以利刀自断其舌,终不言说:如来、法、僧是无常也。)


发现执空的过失,有的人会采取“不执空有二端”的教导。这其实也有问题。怎么说呢?“不执二端,不执着一切”,推究而言仍然是“执空”。啥都不执了嘛,不就是执空吗?也可以说:还是执有:执取“不执空有”这一见解。

看来怎么做都不对,这可怎么办?


其实呢,无论您执还是不执,执空还是执有,无论您放下与否,真心无始劫以来从未有过这些念头。这个真心,永远不会落在空有二端。意识心呢,无论怎样的不执,怎样的放下,乃至入定,一念不生。他总会做出执、不执的决定。

问题在哪里?在于意识心一旦存在,必定会了别六尘,并随之生起取舍。而真心,从来不了别六尘,永远也不会取舍。

所以,关键在于:您是否已经发现了真心的运作。否则就不会懂得真心是怎么样离开空有,离开取舍的。

表面上看,悟前悟后都是“不执空有”,看上去好像没区别。而古时禅师却说:“似则似,是则不是”。


“宁执有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这句话。并没有教导“不执空有”这种严格来说是悟后才能安住的境界。可是,为了拯救执空之人不谤正法,不坠断灭见,不起慢心而能“借假修真”。得以离开无间业报。乃至不惜以“执有”这样法来教导。可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进而说明:执有即便大如须弥山,也好于执空小如芥子许。因此赞叹这句话的良苦用心!

举个例子:执有之人,虽难断“我见”,必然落在凡夫位。却有可能因深信“西方实有”而愿往生净土。得阿弥陀佛摄受。顺利往生。执空者,不信西方实有,并以其诽谤正法之罪,弥陀世尊亦不能救。

学佛人应当建立这个见解:“空”即是“空性的真心”。这样,早日“证空”而发起般若智慧,则能如实现观“空有不二”。

切莫受“执空”之人笼罩,同坠恶涂!


(附经文:《大宝积经》: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