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分钟读完《未来简史》

 bhlaw 2017-02-07

本文4195字,读完需要8分钟


人类在20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


21世纪的新议题: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化身为神,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面临着三大问题:

  •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那为什么要预测未来呢?赫拉利的回答是预测未来是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未来简史》所阐述的观点是:


1. 学历史的作用是让我们更自由




大概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太悠长了,我们的老祖宗又特别喜欢写史,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论洋洋洒洒,瀚若烟海,再加上特有的文言文形式,一谈起历史就给我们一种老学究在那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沉重感和烦躁感。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增加,我们会慢慢发现,历史并不是那些冰冷的数据,也不仅仅是新生产关系淘汰旧生产关系的枯燥理论可以解释的,历史是无数个具体的人的故事。


每个朝代,每个年代,上至王侯公卿,下至贩夫走卒,每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存在过的个体,他们那些或者荡气回肠、或者平淡无奇、或者波光诡谲、或者光怪陆离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就成了历史。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学历史是为了相信历史是必然的。但是在真正的历史学家眼中,历史其实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


历史在每一时刻都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走向,如果真的平行宇宙的话,我们只不过恰好落在这一个平行宇宙之中。我们今天面对的显示,就只不过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而已。不是必然的,不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要求,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赫拉利说,历史学家最关心的,就是在每一个时期,人们共同想象、虚构出来的故事是什么。而在此时此刻,我们不但有更强的共同想象,而且还要用这个虚构的意义去改造世界甚至改造自己,历史学就更重要了。

历史学家的作用不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历史一定会往哪个方向走,反而恰恰是告诉我们你可以想象多种不同的可能性,让历史往一个不一样的方向走。

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就只不过是这些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而已。如果不是必然的,也不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要求,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历史学家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让你有个更大的视角,而是让你更自由。

学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2. 人类有意识,它有吗?


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的组织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



意识是一种生命的能量,生命的能量必须流动,就像电脑硬盘必须在电流作用下转动,电脑才能工作。所以,意识就是意识流,就是生命流。


意识是生物进化得来的,从简单的有机生化进程到复杂的大脑生化过程,此过程随着生命化最终从自发的自然行为,进化为自觉的人类行为。

赫拉利说,截止到2016年,生物学家解释不了意识。事实上科学家能给出的最好答案是人根本不需要意识。想要了解人脑的决策过程,预测人的行为,只要通过神经信号传递解释就足够了,我们完全可以把人当成一台计算机。意识,只不过是这台计算机的一个额外的副产品,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

赫拉利说,单个人的这个功能其实还不算厉害,真正厉害的,能让人群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的,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互联主观”-人幻想出来的虚构的东西,而且还能让人都相信。上帝、国家、金钱、公司、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互联主观。



3. 活在虚构之中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告诉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虚构的比真实的重要得多。

他说,“真正有权势的人类组织根本不在乎真相如何,他们在乎的是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个人,并且利用这个信仰去改变真实的世界。”

虚构的强大力量,不在于它距离真实有多近,而在于它能把更多的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的合作。以此来说,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被称为“宗教”。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教佛教印度教等。


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


一般来讲,当人们想要得到诸如“我们身在何处?为什么我们会在这里?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如果有什么的话,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等关于生命终极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查找可用的书籍,或者在口耳相传的祖先神话中寻找。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转向科学寻找答案。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可控实验能使这些问题得到科学的证明,从而借此重新塑造这个世界。这个世纪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认识到这个转向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还有它的空间。

错误的是指望科学来回答终极问题的做法,因为科学的方法与终极问题毫不相干。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再次认真地审视与终极问题密切相关的事业-宗教。


赫拉利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更好的宗教定义,满足下面这三个特点的,就是宗教:

  • 它有一套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须遵守。

  • 它给人们一个许诺:只要你遵从这套法规,就会有什么什么好处。

  • 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


宗教是一种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

对很多人来说,宗教最重要的就是代表一条通往灵性的途径。但是,宗教和灵性的差距却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宗教对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并提供了一份定义清晰且载明各项预定目标的契约。正是因为这份契约写得清清楚楚,才让社会得以制定出各种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从而约束人类的行为。

赫拉利甚至引用了一句禅宗的话:对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应该“佛挡杀佛”。如果你是个真正的修行者,遇到有人把佛学也变成一个宗教,并且规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给你这么一个交易,那么你应该把这个佛也给打破掉。

马丁.路德就是个修行者。他看到当时的天主教直接贩卖天堂的通行证,宣称只要付出一定的金额,即使你犯了很严重的罪行,也可以死后进入天堂,如果你给的金钱够多,那么你们全家都能够进入天堂。马丁.路德就质疑说,上帝不可能是这样的态度。他就要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圣经。佛陀也是个修行者,从古印度教脱离出来,自己悟出一番道理。



4. 欧美自由主义的史诗

人文主义还提供了另一个选择。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知识 = 体验 * 敏感性。


体验究竟是什么?


   
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以及想法。
  

在任何时刻,我的体验都包括了我的一切感知,我感觉到的情绪,以及一切出现在我脑中的想法。


敏感性是什么?



  • 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

  • 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5. 我到底是谁?


科学不仅破坏了自由主义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坏了对个人主义的信念。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


人类绝非“不可分割”,反而由许多分割的部分组成。


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交织的。


人的意识就是各种想法、感觉和欲望的集合,每时每刻都有各种欲望在我们的大脑中升起又消灭。你的决策可能是各种不同欲望判断的结果,但是到底有哪些欲望会出席这个谈判,你根本控制不了。但是科学家可以控制。


6. 智人失去控制权


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心智改造,让人类能够接触主体间的领域,也就让智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而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会让神人接触到目前还难以想象的新领域,让神人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有可能到头来,我们成功地让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却在过程中失去了心智。科技人文主义到最后可能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


科技人文主义梦想推动的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对人类造成一样的效果,让社会大机器里的“人类小齿轮”沟通和处理数据的效率更高。


数百万年来,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

所谓的未来,其实已经来临。

根据Inverse的估计,全球每天大约生成2.5艾字节(exabytes)的数据。到底有多少呢?1024G为1T,1024T为1P,1024P为1E,也就是一艾。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 University)教授保罗·瑞伯(Paul Reber)认为,人的大脑只能存储2.5P数据。未来3年,每天生成的数据将会增加至4ZB,1Z相当于1024E。


IBM沃森首席技术官(CTO)兼副总裁罗伯·海伊(Rob High)最近参加会议时表示:“生成的信息数量太大,远远超过我们的消费能力和利用能力。我们迫切需要感知运算。”


海伊认为,当前我们生成、消费信息的数量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甚至超过了多个人的处理能力。


IBM著名的超级计算机“沃森”,主要就是诊断疾病。像“沃森”这样的人工智能,比起人类医生会有某些巨大的潜在优势。


  • 人工智能可以将史上所有已知疾病和药物的信息全部存在数据库里。

  • “沃森”不仅能熟知我的整个基因组、完完整整的病史,甚至连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表亲、邻居和朋友的基因组和病史,它也一样了如指掌。

  • “沃森”永远不会说它累了、饿了或病了,它能随时为我诊断。


“沃森”分析这种外部信号的准确度不仅高于人类医生,甚至还能同时分析一般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内部指标。


只要解决一切阻碍“沃森”的技术问题,我们能得到的就不是一位而是无数位医生,能够在全世界每个角落、全年无休地提供服务。



下面的内容是书中最后一个章节提到的,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个更大胆的科技宗教,打算直接彻底切断人文主义的脐带。这个科技宗教所预见的世界,并不是围绕任何人类生命形式的欲望和经验。那么,是什么东西能够取代欲望和经验,成为一切意义和权威的本源?


2016年,有一位候选人坐在历史的接待室,等待面试。这位候选人名叫“信息”。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数据主义”,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已经完成了自己伟大的宇宙任务,现在应该把接力棒传给完全不同的实体。


有个更大胆的科技宗教,打算直接彻底切断人文主义的脐带。目前最耐人寻味的新兴宗教正是“数据主义”,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数据。


数据主义可以理解为数据宗教:

  • 第一条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体,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

  • 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就连哪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

    对数据主义来说,信息自由就是最高的善。


现代的新座右铭是:“如果你体验到了什么,就记录下来。如果你记录下了什么,就上传。如果你上传了什么,就分享 。”


今天大多数的数据主义认为,万物互联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由人所创,要满足人类的需求。但到最后,万物互联可能只要靠自己就有了神圣的意义。


数据主义认为“生物是算法”,这同样有深远的实际影响,不容小觑。所有的想法只有先改变我们的行为,接着才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变成芯片,再变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本书做的,并不是断言未来必定会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窄,而是希望让我们把视野放宽,体察到还有其他更多选项。


本文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