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三观卖血记》:他们世俗又平凡,但他们的爱感人动至深

 sunyiymu 2017-02-08

看完余华的《活着》又接着看了他的另一本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其实这些书大学时我都看过,但现在看的,总觉得与那时候看的不一样。

我不大喜欢《活着》这本小说,故事确实很凄惨,主人公也确实很可怜,然而除此之外,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我想了许久,觉得应该是缺少一些共性的东西,《活着》里的故事太偶然而不具有代表性,我很难从中找到能够共鸣的关于人性的、命运的、特殊时代的东西。所以,看完后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在这种心情的对比下,我觉得《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更成熟、更有人味儿。这本书也是写一个家庭的日常与命运,我却能从中看到了我们身边的影子,我还看到了藏在平庸的日常生活里的深切的爱意,这爱意打动了我。

这部小说有两条爱的线索,一条是父母对儿女的爱。

说起来,许三观对儿子们的爱,与千千万万父母对儿女的爱差不多,都是平常的,出于父母本性的,但也是温暖感人的。

饥荒年代,许玉兰多煮了一碗玉米粥给许三观庆祝生日,三个儿子不懂事,率先把自己的碗伸到许玉兰面前,许三观看到后放下了自己的碗,把剩下的那碗粥让给了儿子们。大多数父母都这样,自己不舍得吃,都想着留给了儿女们吃;或者是自己不舍得吃好的,却舍得让儿女们吃最好的。

那天晚上,为了安慰大家喝了50多天玉米粥,许三观躺在床上给三个儿子用嘴巴炒了三盘红烧肉。虽然不是实质的红烧肉,却能看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亲近与怜惜。当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得到父母哪怕语言上抚慰,那也是极好的。

嘴炒红烧肉的第二天,为了让饿得没气力的孩子们吃上一顿好的,许三观跑去医院卖血换钱,然后带着他们去唯一开张的胜利饭店吃面条。如今的年代,也许不至于要卖血育儿,但是如果有需要,很多做父母都会乐意如此做。

文革下乡期间,二儿子的生产队长来许三观家里吃饭,恰逢月尾他们手头上没钱了,老两口怕招待不周,二儿子抽调回城就没机会了,许三观只好又去卖血。还是文革下乡期间,传言不是亲生儿子的大儿子得了肝炎,需要到上海医治。为了筹钱,许三观只好又去卖血,他几乎不要命了,隔三五天就卖一次,一直卖到上海,中途差点把自己的命卖没了。看到这里时,我是提心吊胆的,我一直担心着他会不会在卖血的路上死掉了。如此父爱,深似海呀。

第二条爱的线索是夫妻之间的相扶相持。

许三观娶许玉兰并不是因为爱情,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人会追求爱情再结婚。但是,两口子相处久了,你愿意照顾我,我愿意因你而有担当,这种夫妻之间的交情,并不差于爱情。相反,我很欣赏这种在岁月的琐碎里都消磨不掉的深厚交情。

文革期间,许玉兰被冤枉成是妓女,经常被拉出去批斗或站街。儿子们承受不住别人的指指点点,都不大爱理她。只有许三观还心疼着她,对她好:许玉兰的脚站肿了,他煮热水给她泡脚;许玉兰回来晚了,他怕饭菜凉了就焐在被窝里;许玉兰站街上,送饭送水的也是他。生活的困顿也许是可怕的,但如果有个人可以依靠,就有了勇气走下去。所以许玉兰说:“许三观,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许三观60多岁时,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他们的生活也好起来。突然有一天,他想吃胜利饭店的爆炒猪肝和黄酒,于是,他决定为自己买一次血。可是去到医院,血头却嫌他太老了,身上死血比活血多,不要他的血了。他感到很难过,一边走在街上一边抹眼泪。三个儿子知道后,没有一个有耐心去了解老人家的心思,只片面听到他想吃炒猪肝就一个一个数落起许三观来。这时,只有许玉兰有耐心听老伴的心声,只有许玉兰懂得老伴的难过,只有许玉兰心疼老伴的无助,也只有许玉兰敢大骂三个儿子没良心。最后许玉兰拉起许三观的手,带他去胜利饭店随便吃他最爱的爆炒猪肝和黄酒。人到中间,还有这样一个体贴你的、懂你的老伴在身边,该是一种满足吧。孩子们,就算孝顺,也未必有耐心去了解年老的父母,也未必能够体会他们的需求。

如果只看《许三观卖血记》的前半部分,也许你会觉得许三观和许玉兰像为了演闹剧一样存在着;但是,如果耐心看下去,就会有不一样的风景——他们世俗又平凡,但是却不阻挡他们对家人的爱感人至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