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机结构一百年(下)

 小型农场 2017-02-09

一战后的飞机结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机结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战后由于缺少刺激而使步伐变慢。大战期间各国共生产超过15万架的飞机,大部分使用木材制造,使得木料来源濒临枯竭,大战末期由于杉木缺乏,设计人员只得采用夹板而非实木来设计支柱和翼梁。也由于木材的供应有问题,英国的航空部(Air Ministry)宣布未来英国飞机将采用全金属的设计,不过二战时期英国著名的蚊式战斗机(Mosquito),还是以三合板做为结构材料,该机也是全世界最后一架全木制生产型飞机。

  1919年,容克斯把J.10的经验融入单发民用机F.13的设计里。这是一架全金属、铝质波纹蒙皮、悬臂式下单翼飞机,可乘坐两名机组和四名乘客,时速167公里,到1932年底共生产了350架。接着是可乘坐15名乘客,时速278公里,非常成功的Ju 52民航机,并成为纳粹德国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空运主力。Ju 52是下单翼机,方方正正的机身覆盖铝质波纹蒙皮,看外观就是典型容克斯飞机,机鼻和左右机翼的发动机舱内共安装3具星型发动机。


等待最后组装的F.13


容克斯波纹蒙皮的代表作——Ju 52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从1926年起也开始生产外型方正、全金属、厚实上单翼、波纹蒙皮、和Ju 52一样3具发动机的“锡天鹅”(Tin Goose)3发飞机(Trimotor),该机可乘坐12名乘客、时速232公里。虽然福特和容克斯的波纹蒙皮非常耐用,但蒙皮事实上承受的负载很少,却产生不小的风阻,以结构效率而言这种设计没什么前途。


同样是波纹蒙皮三发的福特“锡天鹅”

  1916年,一位二十多岁热衷于飞机的年轻小伙子诺斯洛普毛遂自荐加入加州圣芭芭拉,由劳黑德兄弟创立才一年的劳黑德飞机制造公司,他最初负责设计F-1(Flying Boat No.1)的机身外形,接着则设计翼展长达22.86米的机翼。F-1是一架双发、可乘坐10名乘客的双翼水上飞机,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飞机,1918年3月28日由阿伦进行首飞。


约翰·诺斯洛普


坐在F-1水上飞机座舱中的劳黑德兄弟,左边是马尔科姆,右边是阿伦

  F-1的飞行性能非常优越,美国海军也有所耳闻。阿伦应海军的要求把飞机飞到圣地亚哥的北岛(North Island)进行评估测试,不过美国海军当时才刚订购了寇蒂斯HS-2L(Curtiss HS-2L)水上飞机机,因此在进行了3个月的测试后,只与劳黑德签约制造两架改进型飞机,并请他们为海军代工制造HS-2L。


劳黑德F-1水上飞机

  一战结束后,军方的代工合约马上取消,公司的生存立即遭遇严重的威胁,但劳黑德兄弟与诺斯洛普仍不气馁,准备生产一种新型大众化的单人双翼小飞机S-1以挽救公司。大概是受到诺斯罗普当初设计F-1船式机身的经验影响,S-1最大特征就是半硬壳式机身。


劳黑德S-1运动飞机


S-1硬壳机身的制造模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