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天上映的它,为何能横扫全球近200个奖?

 yiqizouguo 2017-02-10

题图: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29篇文章,来自“非非马(ID:feifeima-uk)”。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者非非马,媒体人、影评人、创业者。而立之年赴英留学,后为知名文化国企创建海外子公司,现自己创业从事中英文化交流。爱好观影、读书、旅游、码字。


2月11日,奥斯卡大热影片《爱乐之城》将于中国上映。

自去年9月在威尼斯电影节作为开幕电影首映并大获成功之后,《爱乐之城》迄今为止已在全世界获得大小178个奖项。

金球奖七提七中,14项奥斯卡提名,此外它还获得“英国奥斯卡”BAFTA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共11项提名,2月12日,英国电影金像奖就将揭晓。

全球影迷们也在坐等2月26日奥斯卡开奖,看它是否能打破由《宾虚》、《泰坦尼克》、《指环王》所维持的11项获奖纪录。

如果影片的编剧、导演,现年32岁的Damien Chazelle最终获奖,他也将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奖得主。

而《爱乐之城》也已经打破奥斯卡史上提名最多的歌舞片《欢乐满人间》当年所创下的13项提名纪录。

为什么,《爱乐之城》能够横扫威尼斯到奥斯卡,在不同趣味与价值取向的影展、影评人和影迷群体中,获得如此广泛而一致的好评?


我以为,除了电影本身确实有其魅力之外,也是影片诞生得恰逢其时,这部讲述希望与梦想的追梦电影,连同这部电影本身的拍摄遭遇和经历一起,在当下世界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全球经济整体颓靡、人心涣散动力不足之际,给了好莱坞、给了全世界,一剂及时的鸡血。

LA LA LAND, 简译,“爱乐之城”,又或者,“梦想之城”,在英语中,它指“现实之上的理想之境,苦涩生活之外的梦幻之城”。“LA”, 同时也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梦工厂——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 Los Angeles的简写。一语双关。

相比银幕上曲折的逐梦故事,《爱乐之城》能够拍成、并拍出现在的制作规模与水准,本身就是一剂励志鸡血,用导演Damien的话说,非常surreal, 超现实。它呼应着好莱坞素来偏爱的银幕题材:梦想家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排除现实险阻,最终梦想成真。简单说,它是“美国梦”的一曲讴歌。

这是好莱坞和它的所在地洛杉矶,乃至整个美国,长久以来持续向全世界输出的一种价值观。如今,这也是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奥斯卡的奖项肯定,不过是一个风向标与价值引导。至于对此如何评价,此处暂且不表。

在本届奥斯卡提名名单里,《爱乐之城》的风光无两与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的颗粒无收,是从正反两面印证着这一价值观在这个语境中的“政治正确”。

显然,《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对美国梦、美国国家主义以及诸多美国现实问题的解构与批评,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遭普遍排斥的。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好莱坞的电影语法,不欢迎李安这样一个外来文化者的解构与重新定义。

即便是对于全球的影评人和影迷来讲,银幕上下的鸡血与传奇,在艰难时世里,也显然比冷静、理性、苦涩的现实批判,更让人愿意接纳。何况,电影对很多人而言,一个重要的功能,本就是造梦。好莱坞工业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正是架构在这样的价值基础之上。

如著名电影研究学者戴锦华所言,好的商业电影,就是让观众走出影院后,觉得生活还很美好,还有希望。

所以,我几乎可以预见,《爱乐之城》必然会在接下来的奥斯卡上,奖项开挂。

颓势中的好莱坞,正等不及地要给“传奇”一个表彰,为这“传奇”再添“传奇的一笔”。

《爱乐之城》能拍出来,确实不易。

引用《好莱坞报道》的说法,“歌舞片,尤其是爵士歌舞片是一种几近消亡的类型片。”

2002年,歌舞片《芝加哥》口碑票房双丰收,在奥斯卡一举夺得最佳影片等6项大奖,是歌舞片最后的一次高潮。之后,可说的还有《悲惨世界》。但别忘了,这两部电影,都有长盛不衰的音乐剧托底,本身就有一定的粉丝基础。

而《爱乐之城》,却是一部全新创作的、反映当代现实题材的歌舞片。所以,六年前,当新人Damien拿着剧本和已经写好的曲目,四处寻找投资时,处处碰壁。好莱坞的片厂们,不是不喜欢这个故事,不是觉得那些歌曲不够动人,但没人愿意冒风险。

好莱坞它从来既是梦想家的天堂,不乏很多梦想成真的疯狂故事,也从来都最势利、凉薄,它只认结果。新人Damien怀揣着剧本与激情,四处敲门,却只找到100万美元的投资预算,并且,投资片方还对他提出了极其苛刻的大幅改动意见。但那不是Damien想拍的故事。这样的理想实现,需要兑付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无异于一次廉价的变调销售。不愿做此牺牲的Damien, 决定先放一放这个项目:“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电影里,你总要找到办法push forward。”

Damien遂启动了相对更易操作的《爆裂鼓手》,投资更小、切入点更小、题材也更受片厂认可。

最后,这部影片在奥斯卡获得包括最佳男配、最佳剪辑、最佳混音等三个奖项,也为片方带来了优异的投资回报率。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为Damien继续《爱乐之城》的项目打开了一扇门。

而最初那段经历——几乎绝大部分梦想家在追求梦想实现的过程中,都曾经历过的挣扎、受挫,显然深刻地影响了彼时壮志未酬的Damien。

《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中,都反应了梦想家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中与现实以及自我的角力。

Damien自己也说,在两部电影中,放入了很多自己切身的经验与体会。并且,它还揉入了两位男女主演Emma Stone(石头姐) 与Ryan Gosling(高司令)早年初入行时身为小角色的经历。

Emma15岁随母亲到洛杉矶,第一年里,少女如她经历了很多失败的试镜,遭受到很多打击,她时常刚刚开始表演,甚至一句台词还没说完,便被喊停。这些被加到了电影中。

而影片中Emma另一个试镜故事,则来自高司令早年试镜的一个经历:他在这边夸张用情地表演,选角导演却在那边厢打电话,安排自己的午餐。场景之尴尬,难以言表。

好莱坞电影工业中的很多人,不管是后来成为大角色的,还是仍没有成为大角色的,应该都能从片中寻到自己曾经的影子罢。

关于追梦的题材,其实向来更容易和每个观众间搭建起“共情”的链接,谁没有、或者不曾有理想呢?

在Damien目前的两部代表作里,《爆裂鼓手》更愤怒,更有爆发力,更突出个体在内外强压下突破自我成长的极限;

《爱乐之城》更温情、浪漫,更强调人在现实困难面前的不放弃与梦想坚持。你也可以说,这是非残酷青春题材的青春片。

只不过,颇有意味的是,两部影片的结局虽然都是主人公实现了梦想,但爱情,却都不例外地处在了为梦想而被牺牲的位置。这,或许与这位男性导演的个体认知有关。当然,也符合他不落俗套的自我要求——拒绝将影片结束在一个传统的好莱坞happy ending中。

对观众而言,一个苦涩酸甜、带有遗憾的不圆满结局,确实更让观众有回味空间。但进一步深入分析,也可以说,它其实也客观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很多男性的人生价值观:在理想/事业面前,爱情,永远是第二位的。

在《爆裂鼓手》中,这一点被年轻的男主角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而在《爱乐之城》中,男主角是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去成全了女主角对梦想的追求,因而充满了一种男情圣的自我牺牲感与爱情崇高感——虽然,在我看来,在这两人的关系里,这种牺牲完全没有必要,很有为牺牲而牺牲,为苦涩而苦涩,为遗憾而遗憾之嫌。

显然,更有理想主义的艺术家气质、更富激情与浪漫情怀、更懂得女主精神追求的的高司令(Seb)要比Mia后来找的成功商业男,更适合她,也更像她的精神伴侣。

爱情是不是必须品,也确实不必要非排在第一,但,也没有必要刻意排在第二,更没有必要刻意地将爱情与事业作人为对立。

不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一切,只关乎如何平衡。一如人如何去平衡理想与现实。

如果说,我对《爱乐之城》有什么“非议”的话,它结尾处对爱情的处理,就是了。

题材是《爱乐之城》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导演Damien在电影上的天分、影片本身在各个层面上的优质,也是它之所以如此成功不可或缺的原因。

拍摄一部歌舞片其实难度很高。剧情设计、对白设计、人物表演、歌曲、舞美、戏服、布景,以及最后的剪辑节奏,都必须按照音乐的节奏来,要和音乐搭调同步。如果拍一部普通电影就够复杂,拍一部音乐片,难上加难。但是《爱乐之城》在以上各方面都做到了上乘。并且,它还出自一位年轻导演之手。这也符合好莱坞对“造梦”与“传奇”的需求。

更为难得的是,Damien开创了歌舞片的一种独特调性与气质,它既尊重歌舞片的传统处处流露对经典的致敬,从歌舞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布景舞美到后期的蒙太奇剪辑手法,它同时又十分现代、接地气,还不乏对洛杉矶现实的调侃,比如影片开幕的大堵车、夸张喧哗的派对、对明星的追逐与崇拜等等。

这让影片带有一种浓浓的“旧式”理想主义气质、浪漫气质(比如极其唯美的星空之舞),同时又十分的“当代”

这种在电影语言的传统与创新之间所做的平衡与结合,呼应了影片在梦幻fantasy与现实reality的主题之间所做的平衡。这种重合,不得不说是Damien的天才之处。

这位电影营养汲取自电影黄金时代,深受法国与美国新浪潮电影影响,同时又激情四射,才华横溢,并懂得如何与现实角力的年轻导演,的确有可能成为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导演奖得主。


怎么样?这个周末,你想去看这部电影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