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两湖书院:文襄所创,茶盐助之(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7-02-10

张之洞何以要创建两湖书院?他在《咨南北学院调两湖书院肄业生并单》中首先讲出了这样的伟大意义:“为照维持世道,首赖人材,人材之成,必由学术。即论地方官化民成俗之道,亦必以教士为先。故书院之设,所以作养贤才,贵得明体达用之士,以备国家任使,庶可以羽翼圣道,匡济时艰。”看来他开设书院就是为了替国家培养人才。

 

张之洞


但在两湖书院建成之前,其实当地已经有了其他书院,为什么要再建一所?张之洞在该文中做了这样的解释:“查两湖地方,人才素盛,名贤辈出,惟湖北江汉书院暨本部堂前在学政任内创建经心书院,皆因经费未裕,斋舍无多。湖南省城书院颇多,然省外远郡士子,亦尚未能遍及。本部堂现于湖北省城创建两湖书院,筹集经费,就都司湖地方,环置斋舍二百间,调取两湖诸生各一百名,入院肄业。另置斋舍四十间,附调商籍诸生四十名肄业。”张之洞说,本地已经有了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但那两个学校房舍少,无法开展大的教学,于是他就另建了这所两湖书院,为此他盖了一批房屋。

 

沿着书法墙前行


关于建造两湖书院的经费来由,张之洞在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另设商籍课额四十名,因茶业各商,筹捐两湖书院经费,特调其子弟肄业,以昭奖劝。其应调商籍诸生四十名,应由江汉关道转饬茶业各商自行禀请该道申送。”他说学校除了录取湖南和湖北两省各100名学生外,另外还要招40名商人的子弟,因为这些茶业商捐献了建造书院的经费。

 

《春秋世族谱》书牌

清光绪二十八年两湖书院正学堂刻硃印本


其实,张之洞建造两湖书院的主要原因,是在光绪十三年和光绪十五年武昌发了两次大水,把经心书院的墙淹塌了,而当地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应当另选一处再建一所书院。恰在此时,当地江夏县有位叫陈庆溥的乡绅愿意捐出一块地作为校址。张之洞当然觉得这是好事,于是他在重修经心书院的同时,又开始建造两湖书院,蔡振生所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中称:“1890年夏间定议重修经心书院,开始垫重地基,疏清水道,添造斋舍,购置书籍,延访名师,而湖南人士闻有重建书院之举动也要求附入肄业。张之洞考虑到在两广总督任内所建立的广雅书院,系合广东广西士子俱入其中,于是环湖建斋舍二百间,别设四十间备商籍诸生肄业,定名为两湖书院。”

 

《春秋世族谱》牌记

清光绪二十八年两湖书院正学堂刻硃印本


看来,张之洞创建两湖书院的方式是参照了他在广东时所创建的广雅书院。因为广雅书院所收学生就是来自广东和广西两省,而这两湖书院也同样主要收湖南和湖北两省的学生,只是他在这里多了一类生源,那就是茶商子弟。

 

关于这些茶商的捐款额,蔡振生在该书中又说到:“两湖书院的经费最初是取之茶商,张之洞看到湖北大部分书院是靠盐商支持的,而湖北省城是重要的茶市,每年上市的茶叶价值可达一千余万两。于是,张之洞劝令南茶商人每百斤捐输1钱,北茶加捐3分(连同汉口堡工捐7分,捐输总数也是1钱),这样茶捐总计年可收1万余两。张之洞原以为视茶价千分之一收的茶捐‘无累于商,无损于国,商情乐从’,由江汉关道饬茶业各商自行禀请该道申送商籍课额四十名以昭奖励。”

 

《春秋释例》书牌

清光绪二十八年两湖书院正学堂刻硃印本


看来,张之洞看见当地的茶业生意十分发达,于是从中抽出千分之一的交易额,就达到了一个很大的数额。他觉得这千分之一对这些商人来说影响很小,同时他又给两湖书院增加了40个名额,这也种是一种奖励和回报,然而实际的结果超乎了他的估计:“但实行一年以后,茶商反对以茶捐充作两湖书院常年开办经费,张之洞只好于18927月加以裁撤,改就其他项商捐筹集。每月的膏奖银在盐库盈余项下支领,商款则由汉口八大行商认捐,交官生息,按月支给。这场茶商捐助两湖书院经费的纠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之洞教育经费的拮据。”

 

《春秋释例》卷首

清光绪二十八年两湖书院正学堂刻硃印本


这种抽捐制度仅实行了一年就被停办了,于是张之洞又从盐业上找资金,显然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不知两湖书院招的那些盐业子弟,会不会因为他们的家族不再捐款而被勒令退学。但蔡振生却由此称,通过由茶到盐的转换,显现出了张之洞在教育经费上的拮据。但从历史记载来看,两湖书院在各方面都很大方,比如陈英才在《两湖书院忆闻》中写到:“有经学老师杨守敬先生,讲《论语》、《孟子》。这些都是当时有名望的老师,每人每年800两以上的俸银。”本校的名师每年的年薪达到800两白银,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额。

 

终于在这上面看到了两湖书院字样


而苏云峰在《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一文中则说的更多:“这些教习在精神上与物质上均获得张之洞的照顾。他们的待遇很优厚,分教每月薪银一百两(按当时米价最高时一石值银二至三两),另配房屋一栋。”本院的助教每月的薪水都达到了100两,如此推算起来,他年的年收入超过了1200两白银。不仅如此,这里的学生待遇也很高,该文中又称:“学生每人分配两房,一作书房,一作卧房。每斋有斋夫、炊夫各一名侍候。”每个学生竟然在学校内有两间房,一间书房一间卧室,这恐怕在当今全世界的大学中都难找到这样好的住宿条件。

 

这个可能是当年的正门


即使这样还不够,同时学校还专门派有照顾起居和做饭的人。这哪里像是来上学,简直是在过少爷生活。余外,学校给每个学生每月都发放生活费,同时还有三等的奖学金。虽然甲等难得,但乙等和丙等却80%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这样论起来,如果说两湖书院资金拮据,恐怕让人真的很难相信。除此之外,本校还聘请了许多名师,比如梁鼎芬、易顺鼎、杨锐、汪康年、陈三立等等,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估计支付的费用也不是小数。

 

大门外的对联落款是张之洞


而本校的监督,也就是近似于校长的位置,则是梁鼎芬。陈英才在文中特别夸赞梁鼎芬对教学尽心尽力,同时对学生们也特别关爱:“记得有一次他把我们1020岁以下读书勤奋的青年召集到他家(他全家住在监督厅),同他共起居达两个月之久。公余他与我们一同看书,尽出他所藏图书百余箱,供我们选读,给我们解释疑难问题。梁先生身体高大肥胖,但颇能克己耐劳,经常亲自巡视学生上课、自修情况。学生军操时,梁必在操场观看,一站几个钟头,毫无倦容。”梁鼎芬竟然把10名学生招到家中,一住就是两个月,并让他们随意地翻看自己的大量藏书,同时他也亲自参加学生们的训练。

 

梁鼎芬像


陈英才还说,梁鼎芬不但对学生们态度和气,同时他特别鼓励学生们上进,虽然如此,当学生们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也从不责备,而对于在校的老师,梁鼎芬也特别呵护:“有一次许多学生围着70多岁的杨守敬先生,要求杨给每人写几副对子,杨穷于应付。梁乃出面劝阻,规定每人只能让杨先生写一副对子。”

 

安静的回廊


杨守敬在那时已经是很有声誉的书法大家,学生们不断地向他索要对联,这让杨老先生很是疲累,而梁鼎芬担心累着老先生,就规定每个学生只能让杨守敬写一副对联。而陈英才也说,张之洞也同样对学生们特别和霭:“那时张氏年已70,对学生态度和蔼,学生对他也无畏怯之心。当时学生称他为‘督帅’,写信给他称‘老师’。他身材矮小,说话时牙不能关风,发出嗡嗡声;精神欠佳,行走不便,来书院总是坐马车至大门口,改乘两人用手抬的靠椅式轿子至院内。那时他给我们的印象是,衣着朴素,随从也很简单。”

 

浓荫满阶


这段话非亲历者难以写出。张之洞在那时已经成为了权倾一时的诸侯,但学生们却一点儿不畏惧他,难怪两湖书院培养出了那么多的名人。原来有这样的创办人,还有这样的校长。

 

但历史资料的记载似乎也并不全是这么其乐融融的一团和气,苏云峰在《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一文中就谈到了梁鼎芬与蒯光典闹翻一事。从光绪二十二年开始,两湖书院设东、西两监督。梁鼎芬为东监督,讲国学;而蒯光典为西监督,讲西学。

 


这一座也是图书馆


蒯光典也大有来头,他本是李鸿章的侄女婿。原本蒯光典来到两湖书院本是受了梁鼎芬的推荐,可见二人最初的关系颇佳,但是后来梁鼎芬向朝廷弹劾李鸿章,这个弹劾未能成功,梁鼎芬被罢官。到这时,梁、蒯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起来,苏云峰的文中引用了两湖书院的学生刘禺生的一段话:“蒯,李鸿章侄婿也。梁因参劾李鸿章去官,常呼鸿章为奸臣;蒯为李侄婿,已不相能。蒯好大言,初次接见院生曰:此行为天下苍生而出。遇诸生,和蔼如家人。通经史大义,学尚笃实。梁好名士官派,不论学问,能趋奉者,用为耳目,……故蒯多卑视梁。院中诸生,遂分为梁蒯两党。”

 

二人关系的闹僵使得学生也分成了两派,再后来因为一件事,二人对骂了起来,蒯扇了梁一个耳光。此时闹到这种地步,张之洞出面调解也不见效果。而后蒯光典离开了两湖书院,最终以梁鼎芬的胜利而结束。

 

新旧中间隔着年轮


虽然有这样一场风波,但并不影响学校对于学子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变革,两湖书院也开始向西学转变,同时在购书方面也有所偏重,蔡振生在《张之洞教育与思想研究》一书中说:“18921月,张之洞在给驻俄大使许景澄的电报中提出选译洋务书籍,分疆域、官制、学校、劳工、商务、赋税、国用、军实、刑律、邦交、教派、礼俗等十二门,请他择其精要分门代译。还先后饬札湖北省善后局筹拨刻书银两,盐道拨编书经费。”

 

学子们去哪里了


两湖书院不但翻译洋务书籍,同时也将这些书刊刻出来,苏晓君在《苏斋选目》中专有一节详录两湖书院所刻之本,比如189号《三角公式辑要》,这就属洋务之书,而该书的刊本则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两湖书院刻朱印本”。除此之外,本院还有木活字印刷,183号为《金正希先生年谱》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两湖书院木活字本,该书的著者刘洪烈在该年谱的后跋中说:“……承钰嗣,出公年谱见视,藏之箧衍,拟刊行未暇也。今年两湖书院排印课程有暇,因白之提调王雪岑(王秉恩)观察,饬手民排印,以广流传。观察允其请,并命烈加以案语,藉资考证。工既成,爰缀数语,志缘起云。光绪二十三年冬,汉川刘洪烈。”这里明确地讲到了《金正希先生年谱》就是由两湖书院排印者。然而关于两湖书院何以有这么一套木活字,我却未看到相应的资料和文献。

 

学生创意之二


陈琦先生对湖北文献颇为留意,且他对木活字也情有独钟,真应当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但转念思之,好像他的收藏专题是关于医书的木活字,可惜不知两湖书院是否用木活字排印过这类的书。

 

《劝学篇》卷首 光绪二十四年两湖书院刊

 

《劝学篇》牌记 光绪二十四年两湖书院刊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