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浅析

 thchen0103 2017-02-10

当下,走入很多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都呈现了这样一种简单枯燥的现象:把教参上关于作者的介绍如标签一般往投影上一贴,纠正字词的读音后学生照《课课通》把一些不理解的字词意思一读,往书上一记,连起来按部就班一说,再一读一背,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如此肤浅的古诗词课毫无韵味、美感可言,更遑论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熏陶、在文化传承上的价值。须知诗词中的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丰富的视像,浸润着文化的意蕴,我们应着力挖掘这些资源,去触摸诗歌的温度,感受文化的丰厚内涵,让这些有生命的句子活在学生心中。

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浅析

一、读懂意象,触摸文化的脉搏

意象就是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客观事物,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枫桥夜泊》一课时,由歌词导入,引出“钟声”,随之插入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清代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等相关诗句,让学生对“钟声”这个意象产生好奇和疑惑,从而进一步去探究张继的个人情怀。通过“夜半钟声化愁眠”“月落时分听钟声”“钟声悠悠情满天”三个教学环节很巧妙地处理了“愁”的理解。到这个时候,钟声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钟声,是文化的意涵与表象。

“钟声对张继说”的环节,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传扬、扩大和强化,让学生真切意识到,人类的共有情绪、文化意向,是可以一起分享的,是可以与前人、今人、后人分享的。正是在分享之中,逐渐认同文化的意义,真正成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紧扣诗眼,打通文化的筋络

不少诗词有“诗眼”,“诗眼”往往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借助想象,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

汪秀梅老师在执教《别董大》一课时,在初读之后,就进入“品诗、赏诗、走入诗境的环节”。汪老师领着学生在交错想象、反复吟诵中感受到那荒凉壮阔、悲切凄凉的送别环境后,仍然采用品味重点词语的指导方法,先请学生圈画出“愁”字,在思考“愁”的深层含义。之后,学生由“愁”及“前路”,由“前路”及“君”,体会层层深入,直至跨越时空,与董大对话。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看似平凡、容易被忽视的“君”字,竟给汪老师挖掘出了《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和《胡笳十八拍》,这些文字和音乐资料证明了董大的音乐才华,催生了学生朗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时的豪情,也增添了该课的文化厚度。

三、知人论世,纵观文化的风貌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古诗词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读者打开文学作品殿堂的钥匙,更能让我们纵观文化的灿烂风貌。

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总目标第二条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那些千百年流传不衰的优秀古诗的学习,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学生经过我们的指引,对古诗产生兴趣,进而主动探寻,那么,文化即融化,深入精髓,融入灵魂,化为不知与不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