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先秦时期的刻石和摩崖有:《岣嵝碑》《红岩碑》《坛山刻石》《龠山刻石》《比干墓碑题字》《延陵季子墓碑》《周秦间刻石》《锦山摩崖》《蜀古篆碑》《峄山古刻》《中山国河光刻石》《石鼓文》《诅楚文》《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江西广昌古源石刻“天书“》《浙江仙居蝌蚪文摩崖》等16种。 9、《坛山刻石》:原在河北省西南部赞皇县的坛山。上有“吉日癸巳”四字,笔力遒劲。相传为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周穆王所刻。此石早已不存。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刘庄命人凿取其字,珍藏于州衙。现在赞皇县孔庙里收有南宋重刻本。由于许多史书里并无记载,专家怀疑此刻石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仿刻。 10、《弇(yan)山刻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秦始刻铭于峄山之颠,此碑之所始也。” 弇山,又名崦嵫山,在甘肃天水县西境,即今天的齐寿山。《穆天子传三》中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兀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此事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但是至今无人见过此石刻,也没相应的拓片传世。故有无此石,值得研究。 11、《比干墓碑题字》:此石在河南汲县,相传是孔子所书。但是历代学者认为是后人仿造,因为隶书是秦代才有,孔子不可能写出隶书。宋秦观考证后,认为此石刻出自唐人之手。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也否定此刻石为孔子之书。 12、《锦山摩崖》:据考查,此石刻目前在朝鲜的庆尚道,字迹极为难辩,无人能识。有人从上考出“上丁其子作洪范”7个字,认为是商代箕子所书。清代赵之谦考证不可信,怀疑是石裂之纹。清叶昌炽也否定了先秦的石刻的说法。
徐福也为徐市,1520年李陌着的《太白逸史》中所说:「南海县郎河里(今庆尚南道南海郡尚州里)有神巿石刻。」算是韩国有关徐福题石最早的记载;金锡翼《破闻录》载:「在西归浦海边的绝壁上,有秦国方士徐福刻下的刻字的痕迹。牧使白乐渊巡行此地,听到此言,便命令人在绝壁上吊上绳索,拓下刻字带了回去。」正房瀑布旁的「徐巿过之」的摩崖石刻,则是朝鲜著名学者秋史.金正喜被流放到济州岛时发现的。日本学者浅见伦太郎的《济州岛徐福石壁文字》中称,他曾于1906、1909年两次在汉城旧书铺里见过金正喜「徐福过之」的拓本。另外还有一处南海岛锦山石刻,其拓片曾送至北京,请清朝专家审读,清象形文学家何秋寿认为是「徐巿起礼日出」。但它不是秦人的小篆,也不是徐福老家齐国的文字。当然,这些都是无法深究,也不必深究】 13、《峄山石刻》:近代人刘子衡在山东邹县峄山盘龙洞内发现一石刻,有古奥文字3行,共22个字。刘等认为是战国时代的刻石。但是有关专家考证,此石气息不古,无法确定是先秦的刻石,即使是,也应该在“石鼓文”之后。 14、《周秦间刻石》:山东潍县陈氏家藏石,石上刻篆书,正面2行,每行8字,侧面3字。清末罗振玉在《石交录》中说:“潍县陈氏曾藏一石,长建初尺约四寸,广不及半……文字精绝,真周秦间物也。顾陈氏矜惜,不以示人,间于金文拓本中见之,初不知其为石也。近印《松贞堂吉金图》附载卷末,世人始知有此刻石。此不仅为寒斋镇库物也,人间珍宝也。” 15、《延陵镇季札墓碑》:此碑在江苏丹阳县延陵镇季子庙。季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寿梦死后,传长子诸樊,诸樊欲传兄弟,到四弟季札时,季札不受,让位于三哥馀昧之子。季札封于延陵,故称为延陵季子。后人为了颂扬他的高风美德,死后立庙奉祀。上书十个篆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原碑已失。唐宋均有重刻。现碑为明正德1511年所刻,高2.45米,宽1.07米。 16、《中山国河光刻石》:发现于民国初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中,是一天然河卵石。也叫《公乘得守丘刻石》。原在河北平山县前七汲村,30年前被该村刘喜梅运回家做凳子。1974年被河北省考古队收藏。经考证,此石刻是周朝中山国(前8世纪到前296年)遗物,系当时中山国国王监管鱼池和看守陵墓者所竖。石高90厘米,宽50厘米,厚40厘米,上刻有古篆共20个字。其字书法古拙,气息近于东周铜器铭文。中山国是战国时期我国北方重要的诸侯国,有中原文化特点,也受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这一特点在河光刻石上有明显的反映。 17、《诅楚文》:认为是周显王到周赧王(前328年-前311年)时,由秦惠文王所刻,内容是秦王诅咒楚王,祈求天神克制楚兵复其边疆的。发现于宋代。共有三块:一是宋仁宗在凤翔开元寺地下发现“巫咸文”。苏东坡曾在《凤翔八观》中吟过此石,全石326字。二是宋英宗时,甘肃平凉的朝那湫一农民耕作发现,称为“大沈厥秋文”,共318字。三是洛阳刘忱家收藏的“亚驼文”,全石共325字。据郭沫若考证,其一其二均是战国时的秦国刻石,其三是宋人仿造,这一观点被绝大多数专家认可。 18、《石鼓文》:清叶昌炽认为“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之祖”。也是最早的帝王纪事刻石。最早出土于唐初(大约806-280年间)陕西陈仓县(现在凤翔县)三畴原,故也称为《陈仓石碣》或《陈仓刻石》。石鼓共10个,系青黑色花岗岩雕成,每石刻诗一首共10首,每首十八九句不等,总字数约650-700字左右。现在仅保存465字。可惜的是,唐初发现未被重视。后经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书法家文学家不断揄扬,才逐渐被世人所重视。820年移入凤翔孔庙。五代中又散失。宋仁宗时,对文物非常重视的司马池任凤翔知府时,专门寻找石鼓,从民间找到其中的9个,安放在府学门廊下。1052年,向传师到民间探访,终于找回了唐时已经丢失的那个石鼓。1107年宋徽宗令人把石鼓移到北神都城汴梁,放在太学,后移入保和殿,把石鼓奉为国宝,修复并研究,用黄金填其字。可惜,好景不长,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兵攻入汴梁,石鼓再入遭殃,被掠到北方。金人不识这是何物,但涂以金字,认为可能是一宝物,移到燕京(北京),剔出其金字,放在王宣抚家(王宣抚不知道是何人?)就不再过问了。元代时,1307年王宣抚宅后为大兴府学,虞集得此鼓于泥土草菜之中,洗刷扶植,刚刚10个。放在现北京国子监大成殿门内,左右壁下各五枚。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清时乾隆特别珍爱《石鼓文》,1750年下令在国子监石鼓处设栏保护,另外令人另选10块石仿原石鼓之形重新雕成十个新鼓,上面摹刻了原石刻的诗文,将新的石鼓也安置在国子监,允许他人随意椎拓,以广泛流传。所以,《石鼓文》就有新、旧之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攻陷沈阳后,在北京,马衡等人为了保护文物,把石鼓与其他故宫文物一起迁到四川峨眉山,再迁到南京。1949年后,迁回北京。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归箭亭内保存。 关于《石鼓文》拓本。唐时,韦应物就有石鼓文的拓片,但没有流传下来。现存的拓本最早好的是宁波天一阁珍藏的北宋422字的拓本。清张燕昌据此摹刻,但不久又毁于战火。江苏无锡的安国,耗时20多年,用资万两白银收藏了10余种石鼓文拓本,其中以“先锋”(480字)、“中权”(465字)、“后劲”(491字)等三个宋代拓本最为珍贵。可惜后来流落海外。道光年间安国的后人拆售天香阁,于梁上得《石鼓文》十册,为邑人沈梧所得,将“先锋、中权、后劲”命名为三册,都是北宋拓本。民国时,这些拓本又归锡人秦文锦所得,开始影印行世。不久,秦文锦又把三册和另一拓本,一并卖给了日本人河井荃庐氏,这一拓本现在成了日本国至高无上的国宝。所幸的是,郭沫若在日本期间见到了“先锋”的照片,并根据这个照片著成了《石鼓文研究》一书,才使国内中国得以了解到《石鼓文》最早、最好的拓本。 一般而言,以除宋拓本外,以“汘殹”中的“汘”字未损,为明初拓本;以“黄帛”2字未损,为明中叶拓本;以“氐鲜”等5字未损,为明末清初刻本。现在,以先锋、中权、后劲等三个拓本为最。 关于刻制年代。韦应物认为是周文王的刻石,周宣王刻字;也有人认为是周成王刻成;还有人认为是东周时秦人所刻。其中,以郑樵的东周秦人所刻之说,影响最大。因为石鼓中“殹”和“蒸”二字屡见于秦,因此初定为秦鼓。但未最后定论。北京著名剧作家书法家李铁华用了20年的心血研究《石鼓文》。他认为,刻制时间应该是秦文公五十年,即公元前716年。是秦文公的叙事史诗,可以与中国的《诗经》媲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