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碑文化》(七)

 老刘tdrhg 2017-02-10

131、《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安帝(405年),清1778年在云南曲靖南扬旗田出土。此地为猡猡族祖先爨氏的根据地。碑额“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388字。碑末刻有“大亨四年”字样。经考“大亨”是公元402年桓玄篡位时改称的年号。书体在隶楷之间,爨碑出土后,名震天下,受到历代推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2、《好太王碑》:刻于东晋义熙年(高句丽长寿王二年,414年)。碑在吉林省集安市城东4公里的许太王乡大碑街。集安属汉代辽东郡,汉帝国的高句丽王朝在此建都,第十九代王谈德武功赫赫而英年早逝,后人不胜惋惜,继承王位的长寿王追谥其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并立巨碑纪念。碑为不规整的方形柱状岩石凿成,通高 六米四,座周长太6米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东南西北四周刻隶书1775字,记述了世绪及好太王行状、功绩、守墓烟户忠心耿耿等事。

 

133、南朝碑文化。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170年间,是我国南北对峙的时期。也是我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是汉字字体由隶向楷演变过渡,书法艺术发展的新高峰。南朝从420年刘裕受东晋禅让拥有江南之地,到589年陈亡,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期间的碑文化虽然比三国两晋时有了发展,但与北朝相比而言,还是寂了许多。南朝沿袭东晋禁碑遗风,碑刻不多。据考证,大约有20多种,著名的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134、《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碑》,刻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云南陆凉州蔡家堡爨君墓前。此碑在元代明代均有记载,后无下落。清1826年云贵总督阮元在陆良县贞元堡发现,并筑亭保护。现在陆良县贞元堡小学内。碑高三米四,碑阳有楷书1080字。与《爨宝子碑》并称“二爨”,为南碑之冠。受到历代名家追捧。

135、《刘怀民墓志》:刻于宋464年。出土于山东益都。志文有16行,满行14字。是正式成型的最早的墓志。与“二爨”碑极为相似。

136、南京还出土了许多南朝时的墓志

1、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晋恭帝玄宫的石碣(刻于421年)。1960年在南京宝贵山出土,证明了来恭帝冲平陵的所在。

21972年在南京太平门出土的,刻于南宋475年以员外散骑侍郎明昙喜的墓志。

。。。。。。

137、《瘗鹤铭》:刻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石山上。中唐以后有记录。宋时被雷击碎为五块,毁落于长江。南宋1174年取出一块碎石,有20字。清1713年苏州太守陈鹏举又捞出其他四块石,移置镇江焦山。将5石粘合为一,共88字,砌入定慧寺壁中,清同治1868年,又捞出一石,有4字,现存于焦山宝墨轩碑廊的碑亭里。《瘗鹤铭》六朝石碑之王书法、艺术具极高地位,素有“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天下二铭之说。

 

138、繁星满天的北朝碑文化:(公元386公元581年)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由于北朝没有禁碑限制,加上北方多名山大岳,取石方便,因此竖碑刻石、摩崖题刻处处皆是,碑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局面。据统计,北朝不到二百年的历史里,存世的各类朝碑刻逾千上万,形成独特的“北碑”,由于元魏具有代表性,所以又称“魏碑”。主要代表是:以《郑文公下碑》为代表的云峰摩崖、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代表的洛阳龙门造像题记和以山东《泰山经石峪》和邹县《四山摩崖》为代表的“北魏三大宝库”。

139、《北魏太武帝东巡之碑》:刻于北魏太延三年(437年)。《水经注》最早著录。民国初年发现于河北易县猫儿洼。公元423年太武帝继位,北方黄河流域统一。内容记述太武帝东巡恒山,北巡而归,经易州射箭,尽管群臣中有武艺比他强、力气比他大、射箭比他远的大有人在,但无人敢超过他。碑额刻篆“皇帝东巡之碑”,碑阳正书14行,每行26字。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实物资料。

140、《中岳视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456年)。碑现在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碑额有穿,额书篆字“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碑阳正书1000多字。为道士冠谦之立。当时南朝奉佛教,北朝崇道教。冠谦之是道教大师。《中岳嵩高灵庙碑》和《大代华岳庙碑》(已经佚失)即此时所立,两碑出一人之手。

141、《晖福寺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陕西澄城县李润镇北寺村的晖福寺。现西安碑林。碑额篆“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有穿。碑文正书,共24行,每行24-26字不等。记载了出身于冯翊李润羌酋大姓的宦官、羌人王庆时监造晖福寺造三级佛图的经济和寺院豪华壮观的场景。

142、《吊比干文》:刻于北魏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河南汲县(卫辉县)比干庙。原石已经佚,传世无原石拓本。宋哲宗1090年重刻。碑额篆“皇帝吊殷比干文”,碑阳28行每行46字。字体似隶似楷似魏,属于过渡性文字特别。在清代受到狂热推崇。比干是忠臣的代表。

143、《贾使君碑》:刻于北魏神龟二年(519年)。碑原立于兖州府学。宋时被一民间伙房当作肉案。1096年被温益访得重立。现在保存在曲阜孔庙。贾思伯,字士休,山东寿光人。曾任兖州刺史,政绩颇佳,此碑是当地吏民为其立的功德碑。碑额“魏兖州贾使君之碑”8正书大字。阳刻24行,每行44字正书字。

144、《张猛龙碑》:刻于北魏522年。现在山东曲阜孔庙。该碑是北魏代表作。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高二米八,宽一米二,碑额楷书,碑阳正书1200余字。内容是颂扬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办学校的德行。此碑书法受到历代名家称颂,是书法爱好者临摩的重要碑帖。

145、《马鸣寺碑》:刻于北魏523年山东乐安县大王桥。现在山东石刻博物馆。碑高一米五,宽八十厘米。碑额楷书“魏故根法师之墓碑”8字,阴文楷书“马鸣寺”3字。是北魏碑中杰出者。

146、《高贞碑》:刻于北魏523年。清1806年出土于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移置德州学宫。碑额篆书“魏故营州刺史懿侯高君文碑”,阳刻楷书24行,每行46字。《高贞碑》与《张猛龙碑》同属北碑中之佼佼者。

147、《兰陵王碑》:河北邯郸县城南距临漳10公里的刘庄,从1971年发现的134座北朝墓葬中,有一批包括《兰陵王碑》的北朝碑。其中东魏《高盛碑》、《高翻碑》和北齐《高肃碑》合称“磁州三高”。其中《高肃碑》又称《兰陵王碑》,兰陵王名叫高肃,是高欢的孙子、高澄的第三子,是智勇双全的北齐末期著名大将。估计刻于北刘575年,碑篆“齐故假黄铖太师太尉兰陵忠武王碑”。现在刘字庄村的碑亭内。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8、《义慈惠石柱》:刻于北齐年间。在河北保定定兴县西北10公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9字和3000字的颂文。记述了北魏末年的“杜葛之乱”和义葬、义食和兴建石柱的经过。525-528四年时,有杜洛周、葛荣农民起义在河北一带与北魏军战斗。起义失败后,群众收拾义军残骸合葬建立纪念碑,初为木刻,后官府改为石刻。内容虽为官府歌功颂德,但也客观反映了起义军的实际情况。

149、《李仲璇碑》:全名《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刻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现存在山东曲阜孔庙。碑额篆“鲁孔庙之碑”26字。碑阳25行,每行51字。碑阴3列,首列在额后。此碑书法奇特,杂大小篆,分隶于楷书这中。

150、《敬使君碑》:全名《敬使君显俊碑》。刻于东魏540年,是颂扬北齐仆射永安侯敬使君显俊营造禅静寺的功德而立。碑在河南长葛。清乾隆1738年于长葛辘轳湾出土,后归知县许莲峰,移到陉山书院,碑阳楷书26行,每行51字,共1300多字。仅缺十来个字。这是著名北碑之一,不仅书法婉雅优美,他的碑题有两个标题“敬使君碑”和“禅静寺刹前铭”独具特色。是中国碑文化历史上惟一的一块刻两个标题的碑。

151、《吕望碑》:刻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在河南汲县太公庙。碑阳楷书23行,每行42字。碑阴有5列。碑侧有“元符二年石采”题名。

152、《西岳华山庙碑》: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原在陕西华阴县华岳庙,现在西安碑林。高四米,宽一米五。碑额篆书“西岳华山神庙之碑”28字。碑阳隶书25行,每行55字。

153、《唐邕写经碑》:刻于北齐后主武平三年(572年)河北武安市南15公里鼓山响堂寺的前壁。

 

154、墓志是碑刻里的一大类。西安碑林中收藏的墓志共869种,其中北魏的有152种,占17%。北魏墓志有四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埋于墓圹内免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所以保存较好。三是大多数书写精美,镌刻精工。四是制作精细,打磨平整。

155、《元桢墓志》:刻于北魏太和二下年(496年)。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芒山东唐寺门。原为于佑任收藏,现在西安碑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北魏墓志。呈正方形,共17行,每行18字。元桢是相州刺史南安王。此碑是北魏墓志中的精品。

156、《元简墓志》:全称《太保齐郡王元简墓志》。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西北高沟,原为于佑任收藏,现在西安碑林。元简是北魏文成帝第四子。此志文楷书用笔峻健,方劲端严,挺拔雄强,是北魏墓志书法里的精品。

157、《穆亮墓志》:全称是《太尉领司州牧骠骑大将军顿丘郡开国公穆亮墓志》。刻于北魏502年。1925年与亮妻尉太妃墓志同时出土于洛阳城东北西山岭西南。原于佑任收藏,现在西安碑林。墓主穆亮,官至侍御中散,负责监造魏之宫殿,后封长乐王,拜尚书令、司空等职。

158、《元飏妻王氏墓志》:刻于北魏513年。1910年与《元飏墓志》一起出土于河南洛阳张羊村西北。民国年间被毗陵董氏售与日本人太仓喜八郎。这是北魏墓志的精品。

159、《崔敬邕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志文正书25*29字。此志书法与《张猛龙碑》相似,用笔精妙,可与《石门铭》相比,在《张猛龙碑》和《贾使君》之上。清出土后受到热捧,争相拓本,以至仅几十年,石碑已经裂尽。清康熙三十年,安平知县陈宗石为保护该志,将石砌入乡贤祠壁,但未几即佚。目前有5种拓本存世。

 

160、北朝时造像丰富。仅洛阳龙门现存石窟1300个,造像97000个,题记3800种。历来有“龙门二十品”、“龙门百品”等目录。

161、《沮渠安周造像记》:刻于北周承平三年(445年),清光绪年间出土于新疆,中断。不久为德国人获得,现保存在柏林国家博物馆。1905年长白端方出使德国时,见到此碑,请求捶拓,德国人以石脆不许。端方拓一全张又半张而归。这才使全国人见此真迹。传说此碑在二战时已经毁,所以,端方这拓本成为存世孤本,现收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

162、《元晖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导雍州刺史文宪公墓志铭》,刻于北魏520年,正书31*31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曾被于佑任收藏,现在西安碑林。碑主元晖,是北魏王室成员。

163、《司马昞墓志》:全称《魏故持节左将军平州刺史宜阳子司马使君墓志铭》,刻于520年。清1755年在河南孟县葛村与《司马绍墓志》《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司马升墓志》一起出土,合称“四司马墓志”。此志初归张大千,后为长白端方所得现已经亡佚。拓本很少。

164、《常季繁墓志》:全称《魏故齐郡王妃常氏墓志铭》,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正书26*261910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高沟村,为董康所得,后卖约日本太谷氏,1924年毁于日本大地震,残石仍在日本。此志书法秀丽媚严、清丽端庄,深受名家爱好。

165、《苟景墓志》:全称《冀州刺史苟景墓志》,刻于北魏529年。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东陡村,原由于佑任收藏,现在西安碑林。正面是27*26个正书,志盖底阳刻“魏故仪同苟使君墓铭”9篆字。整个墓碑艺术水平很高。

166、《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府君墓志》,刻于北魏531年。墓主张玄,字黑女,南阳白水人,志称“葬于蒲板城”。在山东永济。原石早佚,清何绍基所藏之原拓孤本,现在上海博物馆。志文20*20,共367个字。是魏碑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历代名家关注。

167、《司马升墓志》:全称《大魏故南秦州刺史司马使君之墓志铭》。刻于东魏535年,志呈正方形,正书26*21字,是1755年在河南孟县葛村出土的“四司马墓志”之一。据传此碑现在日本收藏。这碑书法艺术水平很高,与《张猛龙碑》相当,深受名家喜欢。

168、《元延明妃冯氏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侍中太保特进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大将军雍州刺史安丰冯氏墓志铭》,也叫《安丰王妃冯氏墓志》。刻于东魏548年。出土于河北磁县,归河南南阳金石保管所。志文是隶书22*21字。是北魏隶书中的代表作。

169、《朱岱林墓志》:刻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朱岱林是山东寿光人明末出土于山东寿光县。志文正书40行,每行34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被王化洽访得,始有拓本传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志是北朝墓志中的精品,深受历代重视。

170、《元显俊墓志》:全称《魏故处士元显俊墓志》。刻于北魏延昌二年513年。191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北郊魏墓群中。碑主元显俊,洛阳人,是北魏景穆皇帝之曾孙镇北将军翼州刺史城阳怀王的第三子。此墓志最初为傅沅叔购得,后归北平历史博物馆。918事变后,转移到南京博物馆保存。是我们北魏碑刻的精品。

 

171、《始平公造像记》: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记》。是著名“龙门四品”之一。题记在龙门古阳洞北壁,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楷书,有方界格。额楷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26字。文与格栏均为阳刻,是石刻中所少见的。《始平公》是魏碑中的代表作,已经没有隶书痕迹,兼具北方少数民族之粗犷之势,形成魏碑中端严和宕逸相间的风格。

172、《孙秋生造像记》:全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刻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龙门古阳洞南壁佛龛中。“龙门四品”之一。额阳刻楷“邑子像”3字。题记分二部分:上截为题记,下截为题名,共约1000多字,是“龙门品”字最多的一块,以方峻峭劲而著称,也是北魏代表作。

173、《杨大眼造像记》:全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龙门四品”之一。刻于北魏506年。杨大眼是北魏名将,屡建战功,担任过荆州刺史。506年他南征归来,发愿给孝文帝造像。由于杨权势显赫,又是皇帝造像,故丹书和刻石之人均为高人,是“龙门品”中精品。与《张猛龙》相似。

174、《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魏灵藏薛治绍造像记》,“龙门四品”之一(与杨大眼、孙秋生、始平公合称四品)。在古阳洞上层。额题楷书“魏灵藏薛法绍释迦像”9字。书法古朴苍劲,规整有致,体势峻伟,捺脚特长。

175、《姚伯多造像记》:也叫《姚文迁造像记》,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现在陕西耀县药王山上,碑阳上刻有三尊佛像,下有铭文624字。两侧分别为姚伯多造像记和梁冬姬造像记。从文字上看,此碑不同于其他魏一般佛弟子造像记,而是道教造像记,其刻字似隶非隶、似楷非楷,字形独特。另外此题记别字连篇,点画随意增减,还有漏刻现象。推测此碑未经书碑,由石工直接刻成。是北魏石刻中一个奇品,被于右任将其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思碑》一起称作“三绝”。

176、《曹望喜造像记》:刻于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原垒于山东临淄县桐林庄一居民墙间,清同治年间发现,为陈介祺所得。1921年陈之子将此碑售于法国巴黎博物馆,现收藏在巴黎。记文共22行,每行9字。北魏造像一般刻工较粗,刀凿痕迹比较明显。而《曹望喜造像记》不仅书法峻秀细致,而且刀法婉转细腻,是北魏造像中画书刻俱佳、最为精熟的代表作之一。

177、《杜照贤造像记》:全称《杜照贤杜慧进等十三人造像记》,刻于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在河南禹县。上半身为像,下为题记。记文8行。书法以隶书为主,兼具楷篆行草各种笔意,诸种书法糅在一起一碑,甚至一字上,变化生动。西魏的传世碑刻极少,此碑是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