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俗 | 灶火 欢乐闹红火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2-11


春节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还有那些古风犹存的民俗活动所洋溢出的喜庆气氛。


祁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也是晋商社火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流传着一句民谣:“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闹红火。”每到这个时候,大人们耍社火,孩子们跟着凑热闹。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不在正月好好闹腾上几天,年似乎就过得不热闹、没滋味。

跟着乡愁看年俗,这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灶火

[欢乐闹红火]


社火表演中,孩子是最大的亮点,选择社火娃娃的标准很苛刻,年龄不能太大,十岁以下、五岁以上,长相要好是必须的,或活泼大方,或憨萌可爱。在程大妈小的时候,她也被挑去当过社火娃娃,一说起这件事她就很兴奋。因为能够被选上不仅是很多小朋友的心愿,也是大人们的骄傲。



“铁棍”,是当地最受欢迎的社火表演项目。相传,从明朝开始,民间就出现了这种表演形式,是每次社火必演的压轴大戏。在表演前,大人们会把孩子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表演时,孩子站上事先搭好的铁架,用布条牢牢把身体固定住,再由成年人扛起,一步一摇,踩着舞步往前走。



随着锣鼓声的响起,大人们迈出各种夸张的舞蹈步伐,孩子们则威风凛凛、居高临下地站在铁架上面,并不由自主地来回摇摆、舞动。大人们诙谐幽默的动作,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表情,往往引得现场的观众们捧腹大笑。这样的表演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乐在其中。


“社火”表演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社”代表“土地”,在农耕社会,人们依赖于土地繁衍生息。而“火”让人们摆脱了荒芜的生活,带去了温暖。出于感恩,先民们会在特定的日子里祭祀“土地神”和“火神”,以祈求他们能够保佑来年幸福安康。到了秦汉时期,在祭祀的同时,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表演各种歌舞,逐渐演变为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这样的习俗传承了两千多年。


如果说历史上的社火是一台唱给神的大戏,那么到了今天,则成为了一台充满民俗味的精神大餐。





在中国,每个地方的“社火”表演都极具特色。西北的豪迈粗犷,东北的热情奔放,南方的质朴婉约。尽管表演形式各具特色,但是人们在“社火”表演中,对美好生活的祈盼与祝福却是相同的。


社火中大戏的内容唱的全是忠孝结义,仁爱和平,讲孝道,所以在早年间,不识字的老人也能教出来忠臣良将,靠的就是民间的社火。所以社火不单单是一种娱乐,它不是一出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图文来源:记住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