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二十六子,除长子朱标慈孝忠厚大仁大义,十二子湘王文武全才外,其余诸子皆不肖,包括燕王朱棣(后来明成祖)。 朱明一代,先后出了王振、刘瑾、魏忠贤之类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的大太监,究其始作俑者元凶巨恶就是朱棣。之所以会出现宦官专权、阉党横行,最后危及皇权社稷,其根结,就都是从朱棣开始的。 其实,当年朱元璋定天下,对宦官专权是有所警惕的。朱元璋汲取前朝教训,其建国之初,鉴于历朝历代宦官误国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 他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亦不得超过四品等。他甚至还在宫门前挂一块高三尺的铁牌,上面刻有 “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几个大字。 明朝自太祖建国后,太监本是不许读书识字的,但由于在“靖难 ”之役中许多平时被建文帝管教甚严的太监们私自给朱棣通风报信提供了大量建文帝宫里的机密情报,给朱棣带来了莫大甜头,因此作为回报,朱棣违反祖制破例允许太监们读书了。 至此,明朝皇宫中的太监们,个个已断文识字、且通晓古今了。这就为他们今后的专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宦官擅权乱政的条件已然成熟。毕竟,文盲宦官干政不易。不过,后来也有例外,比如目不识丁的魏忠贤。 再就是朱棣一再战略失策,彻底毁坏了他老子朱元璋的在经营边防上的苦心部署,直接导致了后来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与再后来的满清入关, 从这点上说,朱棣不光是他老子朱元璋的千古罪人,也是他的子孙明英宗、崇祯的千古罪人,明朝之所以会走向衰落与灭亡都是朱棣一手造成的恶果。 朱元璋在世时,蒙古势力虽被赶回蒙古草原,但他们积蓄力量后仍不断南下,袭扰明朝的北部边境。为此,朱元璋积极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务,亲自制定了北方的防御计划,建立了塞外两大战略军事据点大宁和开平。他在临终时还亲自授予朱棣北方边防方略, 依托塞前的开平,大宁据点,阻止并吸引来犯之敌,调集明军主力,从左右两侧实施向心突击,聚歼敌人使明境内不受干扰和破坏。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在战略防御中采取进攻手段求歼来犯之敌,是积极防御中最有力的作战方案。 可惜这一优秀的方案却没有能实施,而亲手破坏它的正是朱元璋令之‘尔实察之’的朱棣。 后来,朱棣在靖难之变初期袭取宁王于大宁,得到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帮助。为酬答其功,公元1403年朱棣迁大宁都司于保定,将其故地并给兀良哈,指望其能防守大宁,成为明廷的藩篱。不料,兀良哈并非诚心归附,不久便叛离明朝,与之为敌。 这样一来,开平便孤立突出于塞外,两侧暴露,无法立足。只得于公元1430年迁至独石。这样一来,原来塞外二三百里的防御纵深便白白放弃给了蒙古,明朝北方的防御线便退到了长城一线。 朱元璋制定的防御方案被彻底破坏。而开平成了蒙古军的进攻出发地域,占有了战略上的主动和行动上的自由,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攻明朝。 而长城之后就是北京,又无防御纵深,一处被突破就可直接威胁北京。明朝完全陷入被动的地位。(后来的土木堡之变与清军入关洗掠就是明证)。 朱棣为巩固北方边防,先后五次亲征蒙古,又迁都北京,采取‘天子守边’的政策,可终究摆脱不了战略上的困境。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关注我吧,欢迎评论或者吐槽!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