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正月十五元宵节,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在您与家人吃元宵/汤圆、猜灯谜之余,小编就与您聊聊那些关于元宵和汤圆的古代节日食俗。 元宵节兴起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汉明帝时提倡佛教,敕令于正月十五佛祖释伽牟尼神变之日举行燃灯法会,点灯敬佛。到汉文帝时,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与民同乐日,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汉武帝时,“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举行,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当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上之宫廷下至民间的重大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元”为农历正月,“宵”为夜,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截选自《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然而,我们今天吃的元宵或汤圆并非是与元宵节一同诞生的,而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小编为生于南宋之前的古代吃货们抹去心中的眼泪……)。南宋时期经济空前发达,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民间出现了多种新鲜吃食,其中一种就是后称“汤圆”的“浮元子”。“浮元子”是元宵节时的节庆食品,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外面用糯米粉包成圆球形,可汤煮、油炸、蒸食,吃起来香甜可口,有团圆美满之意。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圆”,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等等,那么为何最早与元宵节相关的节庆食品是“汤圆”而非“元宵”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古代历史,请看下面这幅南宋版图,南宋政权的疆域范围基本在淮河以南、大散关以东(即今天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与北方的金、西夏和西南的吐蕃、大理等政权并存。所以,南宋时诞生的“浮元子”,即今天南方的“汤圆”,自然而然最早成为元宵节的节日食俗。 那么,从何时起才出现了今天北方所说的“元宵”呢?据可信的历史资料来看,今天意义上的“汤圆”与“元宵”的差异化制作方法出现于手工业与经济相当发达的明代。明朝宫廷史作家刘若愚《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一,江南当时已普遍将“元宵”称为“汤圆”;二,“元宵”是“洒水滚成”的,如核桃般大小。元宵的做法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大筛子里,倒上江米粉,摇晃着“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元宵比汤圆的口感要更有有“咬劲”一些,且果香和米香非常浓郁。 清代以来,元宵与汤圆又发展出了更多各具特色的味道。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制作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北方元宵逐渐同一化,咸味的元宵越来越少见,多为甜馅,其材料大多是白糖、核桃仁、金糕丁、瓜子仁、花生、红绿丝、杏仁、豆沙、芝麻、山楂等。而南方的汤圆则甜、咸、荤、素皆有,风味因地域差别也很大,比较著名的有宁波汤圆、广东潮汕汤圆、山东芝麻枣泥汤圆、上海汤圆、湖南长沙姐妹汤圆、贵州兴义鸡肉汤圆、成都赖汤圆等,甜咸各异,各具独特风味。 到了今天,北方的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而南方的汤圆除了继承元宵节的节日食俗之外,还成为了百姓生活中的日常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