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记忆 | 儿时的年俗今何在

 头戴菊花唱大戏 2017-02-12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风俗习惯。但曾几何时,我们对过年的期盼变得淡了,儿时过年的快乐也越来越难寻觅,年味儿似乎正渐行渐远。


  1月28日起,小布推出“春节记忆”系列,与你分享关于过年与年味的文章。即使岁月变迁,过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根植在我们心中的年味永远不会消散。 


             匕

我们家的年俗

董君莲  | 文

           阝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来自北方的儿歌。我们南方,特别是江南水乡,对发面、蒸馒头还是比较陌生的。


  过年了,我将小时候妈妈教我们的过年儿歌依样画葫芦地教给小外孙女。听着小外孙女甜脆地边念儿歌,边在家欢喜地疯跑,心里总是美美的。


  五六岁时,我们全家随父亲从中原的河南迁来。因此,身处江南水乡的我们,家里过年,总也抹不去中原的年俗痕迹。


时,刚喝完腊八粥,妈妈就掰着手指头,算着过年的日子。把家中在秋天里储存下的红枣、花生、瓜子、自制的红薯干、腌腊肉,咸鱼干、腊笋干、还有早早给我们做好的新衣服等,通通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一遍又一遍地晾着、晒着,不厌其烦地从屋里端进端出。


  每当此时,我们就知道,“年”要到了。



  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夜,这是个我们家从来也马虎不得的大日子。


  这天一大早,我会早早起床,把头一夜就泡好的赤豆(北方称红小豆)放在锅里煮,等把赤豆煮熟,开花了,看准水位,再将淘好的糯米倒入其中(北方称江米),拿饭勺搅拌均匀,慢火焖熟。我们现在煮饭条件好了,用高压锅或电饭煲仰或更高级的煮饭器皿。但这些都不及妈妈以前在灶头上煮出来的赤豆糯米饭来的香甜可口。


  那时,等米下锅了,妈妈会在木锅盖的四周用干净的抹布沿四周紧紧地将缝隙塞住,生怕锅里的蒸汽跑了,饭焖出来不够香。妈妈会一边用抹布塞着,一边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说:千烧不如一焖,千烧不如一焖……


  干燥的木柴在灶膛里噼啪噼啪地燃烧着,火舌均匀地舔着铁锅圆圆的大肚子。不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了起来,米香和着赤豆的香味就一股脑儿地往鼻孔里钻。孩子们就会围着灶台一圈又一圈地跑着,期待大人掀开锅盖那一刻的到来。


  撤了灶膛里的火,大人会关照孩子们:别急忙掀锅盖啊!再让它焖一会儿。说完就忙其他的事了。


  大人忙完其他的事,灶上的蒸汽渐渐散去了,我们就会急不可耐地喊大人来开掀锅盖,等待赤豆糯米饭的出锅。


  掀开锅盖,赤豆糯米饭的香味让每个孩子都会欢呼雀跃。大人用锅铲将赤豆糯米饭从锅底使劲翻铲,等赤豆和糯米搅拌均匀后,又重重地盖上锅盖,说了句:再焖一会儿,然后就又离开了。



  又过了一会儿,终于等到赤豆糯米饭可以出锅了。


  但是,别急,这第一碗赤豆糯米饭不是给我们小孩子的,而是要恭恭敬敬地给灶王爷端去的。


  大人们用一只家里比较考究的海蓝大瓷碗,将从锅里盛出的第一碗赤豆糯米饭小心翼翼地放在灶头上,口中念念有词不知说着什么。 


 我到很久以后,才真正明白大人们祭灶的实际含义。腊月廿三,也叫“小年”。是因为再过几天,大年就要来临了。“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


  过完小年,大年的序幕就算真正的拉开了。廿四,家家户户打扫庭除,把家里里外外搞得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每逢这个时候,家里的大人小孩齐动手,直到把家里擦拭得窗明几净的。然后贴上自家剪的漂亮的式各样的窗花。 


  有一年回河南老家,还亲眼看见80多岁的老外公在家里所有的家具物品上贴上写在红纸上的祝福语。


  老外公没念过一天的书,可书写春联却是一绝,过年了,四邻八乡的亲戚朋友都会赶过来请他帮忙。每到这时,我就好奇,现在的孩子到此上这个班、那个班的,也没见得他们的字有多大长进。可老外公提笔就星月流畅,一气呵成。比如:粮仓上会写上“谷满堆,粮满仓”;水缸上的是“源远流长”;衣柜上是“一年四季身上衣,绫罗绸缎穿不完”;书桌上的是“读圣贤书,做有德人”。就连碗柜上写着“山珍海味享不尽,一粥一饭当珍惜。”还有门口大树上的“年年旺发”……门联、对联,那五花八门的吉祥如意词更是多了去了!




  然后,舅妈就会依次在家里磨豆腐,杀公鸡,买肉,发面,蒸馒头,准备年三十的饺子馅。只把个小院挂得满满当当。最有意思的是,年三十包饺子时,会把几个洗净的硬币包在其中,谁要咬到了,预示来年的运道会旺。


  时光荏苒, 我也即将步入了儿孙绕膝走的时候。可为啥总觉得,年岁长了,年味却淡了呢?


  年前,我参加了乡镇的年俗文化节,热闹的场面让我仿佛回到了儿时,找到了“年”的感觉。江南水乡的打年糕;土灶头画;沸油墩;做黄橙橙的垒粉圆子,请书法家写春联,等等,甚是热闹。


  有了这些热闹的场面我还嫌不够,又跑到附近的农村去寻找年的味道。一路上,家家户户的房前屋檐下,满满当当的腊肉腌鱼;酱鸡酱鸭组成了年的交响曲。更令我惊叹的现在农村里办的年酒,那气势,一点也不输给豪华的饭店酒楼。亲朋好友把酒言欢,畅谈一年的收获,展望来年的希望,把美好的祝愿都融入美好的时光里。  


新年将伊始,万象又更新,延续年俗文化,传承精神文明,提升道德涵养,中国的年俗文化又将永远在我们的手中延续着。



传承年俗,亦是传承中国人的文化之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