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穴名解(脾经)

 培训班背包 2017-02-12

针灸穴名解(脾经)

针灸穴名解(脾经)

高式国著

脾,足太阴之脉

《灵枢◎经脉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髁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隐白

本经承厉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金色白,坚刚为阳,本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故名“隐白”。太阴根于隐白。

凡病势之撩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暴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大都

大,广泛也,都,丰盈也,又汇聚也。二字连用,喻犹诸病汇聚一大市集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穴。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隐,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容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

太白

天象,金星别名太白星。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具戡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合之人身,则为急病之属于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骨行)痠,便难、滞下、后重等症,宜于武断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他如病后之艰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余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凡专用刚暴穴位,犹临之以兵、清除变乱也,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称之“太白”。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颇复杂,但以阴滞之急症为主治。

公孙

公,众也,支属之总汇也;孙,嗣续也,又顺理也,犹支系之丝络也。本穴为足天阴之络穴,与足阳明经本构通。治症颇多,采用副穴亦多。惟须先取本穴为主,后取他穴为辅。即他穴犹支属,本穴则正宗也,《灵枢经◎脉度篇》云:“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名“公孙”。即本穴为公正之主,其它辅助之穴犹孙也。要知孙之字义,乃丝络之细丝,如子子孙孙,分支□□,而繁衍不穷也。

商丘

商,五音之金音也。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于六气为阳明。故本穴具严肃凛冽之气,禀肃杀刚毅之性,以治阴柔濡滞之病。又本穴位于足内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为丘陵,犹商金之气发于丘陵也。丘陵为沙石之处,具西方坚刚之气,故名本穴为“商丘”。所治脾虚,肠鸣、心悲、太息、寒疟、黄疸等阴柔濡滞之病。

三阴交

穴在足三阴经交近处,因以为名。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会穴。其所治症,多关经血胎产,及子宫精室各症。凡属肝脾肾三经症之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如药之当归也。《针灸大成》言之最详,可与互参。

漏谷

穴在三阴交上三寸处,胫腓二骨夹隙中。《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

本穴又名“太阴络”。盖以本穴外表部位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构通,故名“太阴络”也。虽无明文考据,测其疗效,能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其为通阳助热可知也。《铜人》禁灸,盖防其由漏血孔传热及髓也。不然何以傍近阳经他穴不禁灸,而独此穴禁灸也?古人于此等细秘处,早已见到。

地机

机者,灵运之动能也。本穴治历节风、麻本、风湿,鹤膝风。凡属不良于行之症,均可取之,俾以复其灵运机动之能也。穴在下肢,故名“地机”。

本穴兼治水肿、腹坚、胁胀、不欲食,故又名“脾舍”,脾属土,亦含有“地”字之义。

阴陵泉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本穴在膝之内侧,胫骨上端,踝突下,凹陷中。喻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因简称“阴陵泉”。所治为腹坚、喘逆,疝气、癥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象症也。

血海

海,水之归也。本穴在膝上内侧,按之凹深。治崩漏经带,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诸病。犹言治血症之渊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虫窠”。按诸书有谓有谓本穴治湿痒疮毒者。或以湿痒之疮,内含细菌,本穴内治此症,故名为“百虫窠”。

按经漏下血诸症,由于血不归经者居多,犹河漕淤,而水溢流也。应治以通因通用,行开瘀之法。如概以补塞为治,与筑堤遏流何异。治疗宜引血归经,犹导洪流入江海。故名之以海,此依治法言也。

箕门

箕,星名。在南天,凡四星,列如簸箕之形。人当敞腿兀坐时,两腿分张,形如箕状,故称箕坐。其两腿内侧,肌肉丰腴,有如鱼腹。本穴在腴肉上端,犹当箕星之门,故名“箕门”。凡穴位之曰门,曰关者,俱以其具开阖出纳意也。治淋浊遗尿、小便不通、鼠溪肿痛等症。酌取本穴,以调补泻。

冲门

本穴在气冲外侧,与之相平,故名之以“冲”。冲,突进也。本穴应症,能开阖开降,故名之以“门”。治病之上冲者,如冲疝、子冲,泻本穴以降之。病之下陷者,补本穴以升之。同此一穴,而能升降异治者,在于手法之妙用也。凡属经穴,莫不皆然,非只本穴也。

府舍

本穴在少腹之下,犹内府元气储藏之舍宅;故曰“府舍”。与手太阴之中府,命名同义。取上下相应也。中府为胸气之府,府舌为腹气之府。在腹部呼吸,有府舍、腹结之收,而佐以冲门、气冲之放,亦即往复升沉之道也。其所治为疝、痹、积聚等症。由此观之,针穴命名,乃养生静坐调气,体验有得, 而定之也。

腹结

结,凝聚也。本穴与足阳明经之外陵挨近。人当小腹努力时,则外陵处肌肉与本穴处肌肉,同时硬结。腹结结于内,外陵陵于外也。更以其能治腹中积聚诸症,故名腹结。由此测之,外陵之治心下引脐腹痛,与本穴所治之气痛,同一道理。用本穴时,可与外陵同参。

大横

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能治肠腹气分之病。又养生家谓“脐下为“横津”,横津者,即腹内横通之径路也。按腹内器官横通用事者,肝肾门脉而外,即膈肌与结肠也。

气功养生者云:脐下有横津者,当指横行结肠言也。本穴名为“大横”,即此意也。

腹哀

哀,悲鸣也。腹鸣,即肠鸣也。人有哀泣,则气息顿促,且时一太息。又人在哀痛至极时,常曰“柔肠百结”,或曰“令人肠断”,均是因哀及肠,肠动而腹振,皆哀气之所致也。

本穴为足太阴与阴维脉之会穴,属于纯阴。又《春秋繁露》云:“哀气太阴,而当冬。”盖以哀气主阴,阴气为用多闭结,故其主病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腹中痛,故名“腹哀”。

“哀”又音衣,暗自悲伤也。《诗◎小雅》:“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哀,在《诗经》此节读“衣”音。但一般读“唉”,可以俗。

食窦

“食窦”即食道也。本穴与食道有关,故能治食道各症。本穴取法,须先单臂上举,以开经穴之路,然后下针,乃有疗效,有此经道之开,乃通传导谷气之路,即开通食饮之孔道也,故简称“食窦”。

附记:人在餐饭时,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单臂上举,同时头向不举之侧稍转,则食道立通,而呃逆之气,随之舒降矣。

天溪

胸腔为人身轻清境界,其象比天,本穴平于乳房外侧陷处,故名“天溪”。治胸中满痛、咳逆上气、喉中作声、妇人乳肿、痈疖诸实症。故多用泻法,取意犹溪水顺流而出也。治乳少,可配以足少阳之足临泣,多效。取天地气交而降雨露之意也。

胸乡

乡,原野寥阔处也。即气行胸廓,得以扩张,因名“胸乡”。本穴主治胁下满,引胸背痛,不得卧转侧难,凡诸气郁(月真)实之症,有关胸廓者,取此穴泻之,以复其清旷之旧。《庄子》:“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盖喻胸怀宜空旷也。

周荣

足太阴之气,在胸部连及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胃肺肾各经挨近,援引诸经,助脾统血,荣布周身,故名“周荣”。其所治症,为胸胁满,不得俯仰,咳嗽,食不下等症之因于滞郁者,俾使得以舒扩,而行驶周遍。

《离骚》:“兢周容以为度”。周,合也,容,受也。则含有周密包容之意。故下穴继之以大包。

大包

“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径,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四经挨近。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挨连最广,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为脾之大络,而名其大络之末穴为“大包”。寓广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

《针灸大成》谓:“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经灌溉五脏”。则其治病之义可知。而“大包”命名之意可悟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