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领域热点回顾和展望

 昵称27668764 2017-02-12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

2016年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领域在十余年稳步前行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拓展和丰富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整体学术水平持续提升,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现对2016年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领域研究热点做一系统回顾和总结。


一、 临床研究

(1)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


飞秒辅助白内障手术代表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最先进医疗科技。目前全国共有65家机构开展这项技术,超过100台飞秒仪器,手术转化率最高达到10%以上。2016年新发表文章97篇,主要代表性文章发表于Ophthalmology、Acta Ophthalmol、JCRS、AJO、JRS杂志上,内容涵盖临床评价、手术现状、学习曲线、并发症、前房炎症、围手术期眼压和血压评估以及在ICL、角膜移植术后、联合玻切术、外伤性白内障、悬韧带病变、晶体半脱位、圆锥角膜等复杂病例中的应用。随着该术式在全球白内障市场的日益普及,广大眼科医生开始衡量其真正的临床收益,2016年新发表于Ophthalmology、Plos One的2篇meta分析发现飞秒激光和常规超乳手术两者术后视力、屈光效果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EPT、超声能量、撕囊质量较普通超乳更好,能减少内皮细胞损失。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来自浙江大学姚克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两种术式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并无差异,但飞秒可能增加白内障术后眼表损伤和干眼症状,但其在撕囊和预劈核方面独具优势,可提升硬核白内障、全白白内障、低角膜内皮患者等复杂手术的安全性。


(2)高端人工晶状体的应用


高端IOL的发展符合日趋增加的追求功能性视力白内障患者的视光学需求。2016年Toric、多焦点、三焦点、区域折射型、连续视程等新型IOL不断涌现市场,受到广泛关注。Toric IOL致力于解决白内障患者的散光问题,本年度研究范围涵盖标记方法、旋转稳定性、度数计算、散光矫正效果等,术源性散光和IOL囊袋内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仍是关注的焦点;多焦点IOL可获得可测量的远近视力和高脱镜率,但对于瞳孔过小、从事近距离工作的患者通常无法提供优质的近视力,术后眩光、对比敏感度下降也是患者不满意的因素之一;三焦点散光微切口IOL可同时纠正球镜度、柱镜度和老视,目前已成为老视矫正和高端白内障手术的选择之一;新无级(TECNIS symfony)IOL可模拟人眼的变焦能力,使患者同步拥有远中近全程视力,在增强对比度的同时可减小术后光晕、眩光等视觉干扰现象的发生率,但近距离视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区域折射IOL较衍射型IOL具有减少光能损失,提高远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等优点,然而部分患者在植入后仍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眩光、光晕和视觉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目前IOL的发展已达到相当水平,临床上应遵循个性化原则,兼顾患者的生活习惯、视觉预期和眼部特征等因素,并规避IOL的自身局限。


(3) 白内障手术智能导航系统


白内障智能导航系统自2015年首次引入白内障市场,其通过巩膜血管标记,计算出最适用患者的IOL度数和植入位置,从而制订最佳手术计划。目前,适用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导航主要有VERION、CALLISTO EYE、SMI Surgery Guidance、True Vision 3D Guidance、ORA和VerifEye Technology五类。Verion导航的生物测量模块经辨识后可采集手术相关的关键数据,从而有助于术者精确掌握角膜切口、散光角度和IOL的准确位置,结合飞秒设备,可进一步增强白内障手术安全性和精准度,但该导航的标记结果可能受到角膜顺规或逆规散光状态的影响,与飞秒联合手术时,可能因docking时负压吸引造成的结膜下出血引起比对困难或术中图像导航引发术者视觉干扰、视疲劳等现象;德国Carl Zeiss CALLISTO eye导航系统为优化toric IOL植入的自动手术标记设备,研究表明与传统标记方法相比,其克服了耗时长、过程繁琐、术中易褪色的缺点;眼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ORA)可非接触、无损伤的原位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指标,VerifEye Technology则利用波前像差于术中实时测量眼屈光力,对于需要矫正散光和LASIK术后的患者更具优势。白内障导航系统目前投入市场应用时间尚短,新技术存在学习曲线,且不同设备特点各异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目前仍存在较多不可忽视的缺陷,术前合理选择适应证、不断改进完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及更多的用户体验于该新技术的科学、合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4)复杂白内障的手术处理


本年度,包括婴幼儿白内障、合并眼底疾病、合并悬韧带病变、合并青光眼、水眼(玻切术后)白内障、钝挫伤后白内障、无囊膜支撑的IOL植入、巩膜固定IOL或虹膜固定IOL悬吊术等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仍是研究热点。婴幼儿白内障眼球发育状态、IOL植入时机、单双眼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术后用药的选择、用药量和时间以及弱视训练仍是重点关注问题;对于合并眼底疾病的白内障手术,如何在保证手术顺利的前提下为后段提供有利条件、前后段联合手术的适应症、眼底疾病控制到什么程度才能手术等为研究热点;合并假性囊膜剥脱综合症、晶状体脱位等复杂白内障也是本年度领域难点;如何对复杂白内障病人进行个性化治疗也是本年度关注点之一,结合巩膜缝合、IOL光学部后囊夹持等新的IOL固定方法,运用到白内障合并圆锥角膜、角膜透明样边缘变性及穿透性角膜移植等病例中,将使复杂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升。


(5)大数据管理和登记研究


2016年白内障与人工晶体领域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重点研究包括ESCRS登记研究、白内障患者服用坦索洛新一天后眼压峰值研究、单焦和多焦IOL植入后视觉质量评估、瑞典皇家白内障登记研究、欧洲白内障与屈光手术质量登记研究(EUREQUO)、捷克WIOL-CF可调节IOL观察性登记研究、终末期肾病起始血透时间与白内障发生率关系的登记研究等,反映了近年来各国白内障领域的发展趋势,对于白内障手术和临床决策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应用意义。中国学者刘奕志团队亦有多篇关于白内障流行病学调研、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机、术式选择、术后屈光情况等方面的文章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上。目前各数据库仍在持续更新中,其将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和指向,并将在白内障精准医疗领域发挥其巨大价值。


二、基础研究

(1)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


由中山大学刘奕志教授领衔的中美国际团队联合进行的“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功能性晶状体”研究首次利用人体内源性干细胞实现了实体器官的再生,开辟了组织再生和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新方向,也为婴幼儿白内障的诊治提供了全新策略。该团队还首创了一种新的、旨在最大程度保留LECs干细胞的眼内微创手术,不仅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首次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而且已应用到临床200多例患儿中,用该方法治疗的人类婴儿晶体囊切口可在1个月内痊愈,与标准疗法相比,视轴的通透性增加了20%以上,后发障发生率降至4.2%,证实了在先天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同时入选著名《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2016年度全球生命科学八大突破性进展”,这是自2010年该杂志盘点生命科学领域突破性进展以来,唯一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团队的研究。


(2)野生型羊毛甾醇恢复晶状体透光性


2016年白内障治疗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中美研究团队共同参与的刊登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型羊毛甾醇可以显著防止细胞内突变晶体蛋白导致的聚积,体外和体内试验均表明其可显著恢复晶状体的透光性。这一研究将羊毛甾醇溶液作为滴眼剂治疗白内障成为了可能,对于白内障这一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尿液来源的干细胞诱导产生晶状体小体


浙江大学姚克教授团队通过在尿液中成功提取干细胞,利用全新的体外“荷包蛋”技术成功诱导出了3mm的透明晶状体小体,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晶状体小体。这不仅为将来个性化移植“再生”晶状体打下重要基础,也为白内障新药开发、药物筛选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检验”的新思路。文章目前已于2016年11月被眼科顶级期刊IOVS杂志接受,将于近期发表。


(4)其他研究热点


传统研究热点,如白内障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晶状体发育和晶状体蛋白研究、信号通路与氧化损伤及后囊膜混浊机制等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入,而晶状体领域干细胞、自噬、表观遗传学、晶状体再生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自噬研究方向,我国学者也有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晶状体上皮细胞自噬调节、alpha-crystallin突变体小鼠遗传性白内障模型中的自噬情况。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投入的增加,各项研究将继续得到稳步发展。


三、展望

2016年我国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领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无论是白内障临床还是基础领域,都在不断推陈出新,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我国白内障领域的发展水平,并显示了我国眼科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目前我们仍应致力于解决基本问题,包括进一步开展防盲工作、加强多中心合作、建立临床培训网络、继续完善并推广诊疗规范、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增加多学科交流、整合多方位资源、促进临床和基础、眼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眼科事业。


2016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工作总结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

2016年白内障学组在现任眼科学主委姚克教授的领导,以及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2015年国内CSR超过1500人次,白内障手术量持续增加,白内障盲积存数不断减少。学组协助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编撰《眼科学年鉴(2015-2016)》以及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专业新进展《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新进展(2015-2016)》,完成我国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近五年十大研究进展评选,发布《我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使用专家共识(2017年)》1项临床规范共识。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方面,白内障学组主办了第十七届全国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通过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大会交流、主题电影节、精彩案例分享、中日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防治专题会、网络眼科学院、手术演示、继续教育课堂等丰富多彩的交流形式充分展示了国内外白内障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最新进展。复杂性白内障的治疗策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白内障围手术期感染防治、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基础研究等专题是本届会议的亮点。本次会议共有国内外数十位专家、1800多位注册代表和500多位厂商代表参加。


其次,学组参与组织了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年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会上邀请了国内外白内障领域知名教授就当前白内障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疑难病例进行了热烈讨论,包括复杂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巧、婴幼儿白内障、白内障手术并发症、术后视觉质量研究、疑难病例讨论、白内障手术方案和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个性化选择以及白内障术后功能性视觉的重建研究等,达到了学术交流、讨论问题、争鸣观点、提高水平的目的。


除此之外,学组积极参与组织了2016年眼科和视觉科学研究大会(CCRVO)会议,并由学组内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表面生物功能化新型人工晶状体设计和其机制研究》、《人工晶状体芯片的相关研究--房水与血浆的葡萄糖浓度相关性的研究》、《紫外线诱发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等的专题报告,充分展示了国内基础研究的成果和前沿进展;学组还参与组织了2016年全国眼科医师协会年会,并组织了白内障专场学术讲座,内容包括白内障新技术、精准医疗、白内障手术规范、手术重点关注问题、高危特殊患者处理、复杂合并症处理、临床问题应对等方面,还安排了白内障手术的Wetlab培训,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关注和欢迎。


对外交流

对外交流方面,学组组长姚克教授携多位学组委员共赴印尼参加第29届亚太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会(APACRS)年会,郭海科教授、赵云娥教授及金海鹰教授在“Talking Toric-The Straight and Narrow”的专场中分别作了专题讲座,姚克教授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还担任了大会电影节评审,肯定了中国白内障医生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让国内外眼科专家关注中国的白内障屈光手术领域的发展。


刘奕志教授赴台湾参加了2016年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年度委员会会议,对学会全年重点工作进行商议;张素华等其他学组教授参与了第31届APAO会议、第34届欧洲白内障屈光手术会议(ESCRS)和第29届APACRS年会并进行学术交流。


2016年学组成员活跃在国际眼科舞台上,担任了多项国际学术组织职位。学组组长姚克教授在第28届APACRS学术大会上连任APACRS唯一副主席,姚克教授还是国际人工晶体植入俱乐部(IIIC)的首位中国成员;刘奕志教授担任亚太眼科学会(APAO)常务理事及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以及李志坚教授担任《中俄大学联盟委员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