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述古汉语“一字一音”的演变过程

 御风之行 2017-02-13
浅述古汉语“一字一音”的演变过程(视频)
無風即風  2017-02-13 02:01:33 举报
阅读数:2178
古时没有拼音,汉字的注音都是用文字来表示的,所以造成了古汉语一字多音的特征

#上课#【浅析古汉语“一音字”的演变过程】

众所周知,古时是没拼音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成系统的给文字注解读音,但《说文》运用的也是“读若此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读若法”“直注法”两种,顾名思义,后者是指对可以100%肯定的字读音给出另一个一模一样读音的字,如说“A”通“B”这样;后者则是从象形文字的“形声形义”的创造理念出发,把同部首偏旁的一些字,如“龢”与“和”,及“吏”和“史”(吏是从“一”部首)归类同类型近似音的读法。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近古以前的古汉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一字一音”的,就是说由于没有拼音字母的原因,所以那时候的人们读字时由于受制于注音的音符不是字母,而是同为汉语的文字,所以他们说话发音时必须要把注音的文字都读出来,比如上面的“吏”字《说文》解释为“史亦声”,就是指“吏”字那时候读出来可能是“shiyi”,而不是今天的“li”。

这种方法就发展出了后面隋朝从南朝汉人政权齐梁陈的音韵学者的著作中整理汇编出的《切韵》,所谓“切”就是指将两个文字放一起,取其中一个字(A)的声母,取另一个字(B)的韵母和声调来给另外一个字(C)注以“切音”。

举例:“冬”字,用“都宗切”,这就是取d(u)为冬的声母,(Z)ong为冬的韵母,因此“冬”的读音是Dong。其他例子:

1、当:都郎切——d(u)+(l)ang=lang;

2、东:德红切——d(e)+(h)ong=dong;

3、公:古红切——G(u)+(h)ong=hong;

以上的“切音”,重复读多几次,读快点就变成拼音的效果——这就是古汉语的“拼音”。

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听专家复原的构拟古汉语时,会发现往往某个字听起来和我们的语言(方言)似乎一样,但是又好像有点不同,究竟哪里有差异?一般人是听不出来的,其实就是因为这种“切”音读法里,它包含着不止一个字的读音在里面。

再加上,随着汉语的发展,为了使韵律更丰富,古人还按照人的发声器官喉咙、鼻腔、舌头、牙齿等发声原理而创造了各种的发声技巧,并运用到读音当中,则读音又显得更加变复杂了。

那么,是不是在近古以前,汉语就一直都没有“一音”字?

答:恰恰相反,其实汉语一直在朝“一音”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一直在简化。

早在东汉时,由于佛教梵音的传入,来自西域的和尚在把佛经翻译成汉文时,可能利用了罗马字母使大量的汉字从多声发音合为了“一音”,如“不可”为变成了“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同样的道理,在《说文解字》中有一种“省声”读法,即当许慎遇到一些部首不清楚,或比较难分辨的字时,他发明了“省声”,如:

郊,“从邑交声”(“阝”为邑简写)——就是说它的部首是“阝”,但它的声旁却是“交”;超,“从走召声”——就是说它的部首虽然是“走”,但声旁却是“召”。因此,他们的读音都以声旁为准。

显然,这里的郊与超都变成了“一音”字。

当然,汉代时“交”与“召”是否又是一音则无人可知,但是鉴于对“直注法”的理解,以及从字面意思“省声”去判断,完全可以肯定是朝着简化读音的方向去的。

那么,基于《说文解字》出自汉代,以及《论语》中大家所熟悉的孔子那句:“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例证,我们可以结合来推测得出:周朝时的“雅言”至少是很难学的,孔子在教授徒弟时必须要先教会徒弟学会这种“雅言”,要不然就没法学《诗》《书》。

孔子的后世地位使这种雅言流传下去变成了“读书音”——还是那句,要学习孔孟儒学的就必须学这种语言。

那么,这个“雅言”究竟又是指哪里的语言?无法肯定,但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周礼》的坚定捍卫者,所以也几可肯定“雅言”就是周王朝春秋时期的统治中心——陕西关中一带。

而大家也听闻过,周人自称“有夏氏”,“雅”与“夏”在夏商周时相通是有准确记载的,如《左传》里的“公子雅”,在《韩非子》作“公子夏”;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孔子诗论》里的《大雅》《小雅》亦作“大夏”、“小夏”;《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尤其是《荀子·荣辱篇》里还明确指出:“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还有同为荀子的《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

这里的“雅”100%是指当时有“天下之中”之美誉且是天下共主周王朝的都城的洛阳(东周迁洛),那么就可以由此得出“雅言”就是指洛阳话或周人从关中带过去的关中话——两者必居其一。而且也很有可能是周人从夏人中学习到的语言,因为上文已说了:“雅”同“夏”(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来自殷人的语言,不过由于周强调雅言是夏言,则夏的可能性会更大)。

说到这里,我想有在看我的系列文章的朋友们就会清楚:为什么笔者要一直强调周是华夏文明的传承者呢?因为即使夏朝现在还没有被100%肯定存在,但你不可否认周人如此执着地坚称自己是夏朝的继承者,则可以想象,上古时期,一定是有一个文化朝代或大国是周人所崇拜所向往的。

当然,周朝时的“雅言”还是不是和夏朝时的一样,也已无法再推测了,不过可以肯定一定是有改变的。从“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的专家们分别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的N个时段所录制的《诗经》朗诵来看,“雅言”确实是不断改变的。

也所以,以上的历史联系都告诉了我们,如同“汉族”这个族群一样,“汉字”并不能简单地与甲骨文划上等号,因为很少人知道,汉字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段的:

1、骨刻文——4600年前的龙山文化;

2、甲骨文——3600年前的殷墟;

3、周代的金文,即铭文;

4、秦帝国的“籀”(Zhou,四声)文,即大篆;

5、秦扫六合,李斯统揽著小篆,即秦篆以“书同文”;

6、汉代后续用秦篆,但后来由于秦篆书写十分不方便,于是就有了隶书——这个隶书是出自秦代时的程邈,因为他曾被秦始皇收监,但他却在狱中发明了隶书,始皇看了后觉得很不错,于是赦免了他的罪。到汉代时,隶书因为书写容易,所以逐渐代替了秦篆,到东汉时达到顶峰期。

汉字的形成,就是从这里开始,因为往后的朝代,无论如何书写,但文字的笔画与形态已不能脱离汉代隶书——汉字就此诞生并定型了。

话说读者会不会觉得我离题得离谱?

不是在说古汉语的读音变化的吗?

怎么突然说起汉字的书写变化来了?

其实,汉字的书写方式的变化与汉字的读音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细心的读者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出:隶书对秦篆的简化,必然会带来《说文解字》对文字注音的简化改变,上述的“省声”方法已经很明显能看出这种倾向。

而随着汉译佛经带来的汉字读音改变,相信汉字从“多声发音”往“一音字”是必然趋势。正如下面这个视频,权威学者郑张尚芳构拟的“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中的演变一样,虽然郑张老师的构拟争议颇大,但上古汉语时期的发音是比中古与近古汉语发音要复杂得多是可以肯定的。


看完上面这个视频,相信屏幕前的读者一定会十分疑惑,对于“上古汉语”那一段朗读,简直就是不能置信对么?因为听起来和我们的汉语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还很像外国的语言,有人觉得像俄语,又有人觉得像蒙古语,还有人觉得像中东的阿拉伯语。

现在不是很盛行说一种说法,说“中华文明西来说”吗?说夏朝就是古埃及,我们的夏商周三代其实是被古埃及人或来自西亚的人所统治的?(提醒一下:殷墟与周墟中的遗迹中提取到的DNA已经证实,其基因所带的就是汉人,尽管也有发现来自印欧人种的基因,但是,除了印欧人种,还有矮黑人(蒙古人与日本人都有这种基因)的 DNA,但是,这些可能的“西来”人却全部是人殉,即用来陪葬的,没有王族的墓地中发现除汉人基因外的其它外来基因,此是后话,在此不赘)。

总而言之,按照这个视频中构拟的那段上古“雅言”,看起来确实是给人感觉上古汉语有印欧成分,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答案是:NO。

接下来引出一门目前可查的真正的“古汉语”— 嘉绒语。

国内外语言学家已经一直认同,与上古汉语最接近的,竟然是来自今天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里的藏族同胞使用的一种叫“”的古老藏语!! ? 叫嘉绒语。

对这个结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这么提过了,那么,现在基因学已经证实了汉藏原来是同源的,大约4-5万年前汉藏族的祖先古羌族从非洲走出,来到亚洲的东亚,然后一直到约5000年前汉藏开始分手,按照“上下五千年”的说法,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秦汉以前,我们的夏商周三代所用的“汉语”还没有从原始的汉藏语中分离出来呢?

我不得而知,遍查资料没有看到有专家解释过这个异变,所以,我不知道专家们是怎么得出来的,请恕我愚钝,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了,不过既然都是顶级专家们得出的结论,那么肯定要比我们普通人专业,因此,我也只能信之。总而言之,秦汉是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专家们构拟出来的汉朝汉语,已经具有了今天的汉语的发音读音的雏形(下面会有视频讲到)

现在先来感受一下最原汁原味的“古汉语”,即嘉绒语,在这里,我还是要唠叨多一句,所谓“最接近”其实也是相对的,因为嘉绒语虽然嘉绒语的古老程度被专家们认为是活化石,但毕竟也过了四五千年,它不可能会一成不变的,因此搞那种“华夏正音在嘉绒”的理念实在也是纯属无聊。

下面是百度上唯一能找到的一个嘉绒语视频,我不会分辨这种语言也从未听过,若有四川甘孜和阿坝的藏族朋友能现身说法就最好,谢谢。

爱奇艺上找到的嘉绒语视频

(链接:http://www.miaopai.com/show/PYenRDejPPiwEHLHdzxc9w__.htm  由于长微博最多只能插入5部视频,所以只好这样,见谅)


本文写到这里,笔者相信自己已经基本上说清楚了上古汉语(周秦汉)与中古汉语(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差别很大的原因。我曾在微博上分享了音韵学专家还原的《诸葛亮骂王朗》 的视频后,很多人接受不了,说“再也不越了”!“原来汉朝人说话这么难听的”........其实,这只是因为你误以为古汉语的发音是很简练的原因。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由这个【视频可以看出,假设专家们的推断没错(上古汉语就是嘉绒语,仍然与古汉藏语一体),则这个视频告诉我们,在汉朝时古汉藏语也开始“分家”了,从视频中对照字幕,明显感觉得到,无论是发音还是听觉都已经有今天汉语的雏形,有人说是闽南语,也有人说像日语,也有人说像客家话,我的观点还是一如既往:其实就是概率问题,只有个别字或个别发声技巧像,但实际上跟任何一门今天的方言都没有直接联系。

同时,从这个视频里也可以听出,汉朝的汉语发音还是有不少一字多音的发单的。

那么,古汉语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一字一音”的时代的呢?


如笔者前面所说,  隋《切韵》唐《唐韵》宋《广韵》里仍然没有字母,所以也仍然存在“多声发音”(《切韵》后只剩“两声”)的情况,但随着语言的普及以及简化的进程终于在宋朝进入了“一字一音”的时代——宋之《广韵》的“广”就是指广泛的意思,其实宋想做的就是秦始皇如果还没死或秦朝继续存在,可能会去做的事,就是:语!同!音!

宋代希望统一语言,所以作《广韵》,我们都知道,宋代的全民教育水平是中国封建朝代中最高也是普及的最好的,因此,在加快普及的失去下,随着汉语的语速语感的变化,汉字发音终于基本形成了“一字一音”。也所以,那些语言专家复原的汉朝官话、唐代官话与宋朝官话,我们的听觉上的感觉是:

1、听不懂——汉朝汉语;

2、似懂非懂——唐代汉语;

(中国语言文字委员会构拟的唐代古诗《春江花月夜》)

3、基本能听得懂——宋代汉语。

(宋代的《水调歌头》)

是不是确实是这样的感觉?

4、接下来是时代在感受一下明代的 近古 汉语——看看离我们最近的“纯正”古汉语是怎么样的

我相信这个视频大家都基本上不用怎么对字幕也能听懂个七七八八了,这个在明朝时取自江淮+南京话的官话,真的神似今天的的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的西南官话......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汉字的发展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发音都一直在简化,纵观世界语言史,无一语言不是这样演进的,所以说那些所谓今天的汉语已经被“胡化”,在解释上也许说得对,但若说它是一种退步,恕笔者不能接受,因为,这显然是历史的潮流。

课上完了,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