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理 念 学生有效成长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成长。 教 育 名 言 合作交流只有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才是有教育意义的。 精 彩 回 放 一名有责任心的校长,必定会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学校的教育核心是什么,学生毕业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也同样经常萦绕在河南省正阳县第一小学(以下简称“正阳一小”)校长陈建华的头脑中。 陈建华曾在多所学校任副校长、校长,2009年初,他调任正阳一小校长。虽然之前他已经有十多年的校长经历,有着成熟的管理经验,但是到正阳一小这所百年老校,他还是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经过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在集中了广大教师、家长及教育热心人士智慧的基础上,陈建华心中逐渐形成了“培养自主成长的‘六德’君子”的育人理念。所谓“六德”是指“仁、义、礼、智、信、公”,其中“仁、义、礼、智、信”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建华认为,这五种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石,不会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而“褪色”;“公”的含义是公平、公正、民主、廉洁,是陈建华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一种要求,也是他对“五德”的拓展与补充。 为了培养自主成长的“六德”君子,陈建华采取了“把管理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评价托予学生”三项措施,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成长,逐步养成具备“六德”的君子人格。 教育思考与实践 把管理交给学生 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 陈建华认为,自主管理是学生自主成长的基础,也是自主成长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自主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长效率,而且有助于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六德”中的“仁”“义”“礼”“信”都可以通过自主管理来实现。如何在自主管理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习惯是陈建华经常思考、着力解决的问题。 自我管理,自己的事自己管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陈建华认为,自我管理是“礼”的重要体现,学生要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他主张学生应参与管理规范的制订与实施,这样有助于他们更自觉地约束自我、遵守规则。在正阳一小,纪律与安全、上课与作业、体育与卫生、文明礼仪及大课间活动等多个方面的管理规范都是师生一起制订的,此外师生还共同讨论制订了《一日习惯养成三字歌》《习惯养成评价手册》等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这些规范的目的、意义,并参照这些规范有效约束自己。 班级管理,班级的事人人管 陈建华认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不仅可以激发班级活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交往能力。为了推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陈建华在班级层面创设了一系列自主管理制度,比如大组竞争制度,业务小组自治制度、“位长”制度和“一日班长”制度,这些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体验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比如业务小组自治制度,在该制度下,班内成立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如安全纪律监察组、文明礼仪督察组、卫生督导组、普通话监督组、踢毽帮扶组等。这些小组吸引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过程中养成了担当意识和同理心,这不仅有助于班级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而且体现了“义”和“仁”的内涵要求。 此外,正阳一小的班级、小组管理规则和奖惩细则是由全班学生在班主任引导下,从“仁、义、礼、智、信、公”几个方面通过民主讨论制订的。 学校管理,学校的事大家管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陈建华在正阳一小设置“校长小助理”岗位。校长小助理不仅参与大型集会的策划与组织,还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 学生“参政”——让学生在“历事”中成长,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 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 陈建华认为,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也是学生自主成长的主渠道。自主学习既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要从变革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方法入手。自主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有效成长,也是实现“六德”中“智”的良好途径。基于这一思考,结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学案导学”教学法,他在正阳一小实施了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自主预习”“自主思考”和“自主练习”等三个环节把该模式的实施过程规范化。 自主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 陈建华通过调查发现,不预习的学生,上课只能听懂50-60%,有效预习的学生,可以听懂80-90%。为了使全体学生更好地预习,他把预习放在导学案的重要位置,并设计详细的预习指导方案。指导方案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策略与方法,比如阅读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关键问题的锁定与解读,自主设问的技巧与角度等。在这些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预习质量明显提高:预习态度更为积极、预习行为更为主动、预习方法更为科学、预习效果更为凸显,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显著提高。 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灵魂 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陈建华认为,合作交流只有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深合作,解决真问题,才是有教育意义的。为了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是自主“建构”的,他在教学中经常提醒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钻研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能把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内容和思考程度等信息反馈出来,为教师引导帮助提供操作依据。 自主练习,自主学习的延伸 多层次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与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的常规做法不同,在正阳一小,陈建华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练习后让学生互相订正,互相评价。此外,他还鼓励学生互相测验以提高兴趣、巩固知识。通过这样的自主练习,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把“评价”托予学生 培养其公平公正意识 自主评价是自主成长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影响着自主成长的其他方面,比如对自主学习的质量和自主管理的效果起着监控和保障作用。陈建华认为,自主评价的意义不仅局限于评价本身,还在于评价主体的成长与发展。 为了促进自主评价的开展,正阳一小印发了《小学生习惯养成评价手册》,让学生每周从安全纪律、品行修养等五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为了促进评价的有序实施,陈建华还创设了系统的评价制度,让学生“日日自评”“周周组评”“月月班、校评”,每次评价都由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小组评价组成。评价成为学生日常参与的重要活动,他们通过比较不同的评价结果、体验不同的评价角色逐步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理性的认知思维和公允的认知立场。 学生在这一系列评价中逐步学会公平、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客观、公允地评判成绩与过失,他们纯洁的心灵中逐步生长出“六德”中“公”的萌芽。 七年磨砺,多步探索,陈建华校长带领他的团队以“培养自主成长的‘六德’君子”为育人理念,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特色育人之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家长的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提升,践行“六德”的师生、家长越来越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学校”“河南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如今,陈建华带领着正阳一小全体师生在践行教育理想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培养更多的“六德”君子而不懈奋斗着。 (撰稿 刘军伟 孔军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