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平/文 春节假期刚过,各路媒体热议“央行加息”。出于职业敏感性,我上班路过公司楼下的招商银行网点特意进去看了一下存款利率,结果和春节之前毫无二致:一年期整存整取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是1.75%。经认真阅读新闻报导,方知各路大咖所谈论的“加息”乃是加了引号,真实情况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月3日将7天、14天、28天三种期限的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上调至2.35%、2.50%、2.65%;同时将隔夜、7天和1个月三种期限的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分别上调至3.1%、3.35%和3.7%;两类工具的“加息”幅度都只有10个基点。无论我们普通人是否能够理解央行逆回购和SLF这种看上去高深莫测的舶来品,大咖们所热议的“加息”显然与以往意义上的“存贷款利率加息”大相径庭。那么,本次“央行加息”究竟是什么概念?它是否真的是像媒体所预测的那样起到收紧货币之作用? 中央银行的唯一目标只能是实现价格水平的稳定,2014年2月22日,“天生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在北京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货币政策如有双重目标,“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为此,中央银行的官员们首先必须保持货币数量的适当性。逆回购也好,央行借贷也好,必须以此为目标。 所谓逆回购,是特定对象(一般为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以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向央行融入资金的行为,现有政策下其融资时限有7天、14天和28天三种。既然逆回购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融资行为,而融资是要“带息偿还”的,那么只有在融资规模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逆回购才有可能发挥“货币投放”之功能。顾名思义,既然有“逆向回购”,自然也有“正向回购”,即:央行向特定对象(一般为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以有价证券作为抵押物的融资行为。同理,作为融资行为,只有在融资规模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正回购才有可能起到“货币回笼”之功能。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相互向对方融资,使得“货币投放”减去“货币回笼”后的余额才会影响到货币存量:余额的正负则意味着基础货币存量的增减。 这样,正回购数量取决于央行意志,逆回购数量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二者对货币存量的影响相互抵消,最终结果实难预料。不仅如此,“进水管”与“排水管”的流量还同时受到银行间同业借贷市场和利率价格的影响: 第一,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与央行贷款是直接竞争关系,银行间拆借资金的余缺直接制约着金融机构从央行的融资规模。就最终驱动因素看,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由贷款需求所决定,如果贷款需求不强烈,融资规模自然不会太大。 第二,10个基点的“加息”幅度太小。央行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已经1年有余,贷款利率的放开时间更长一些。在目前实际贷款利率普遍高于6%的情况下,10个基点的调整简直就是“毛毛雨”,充其量也就是心理调节。 由于SLF和逆回购在本质上完全相同,上述对逆回购的分析同样适用于SLF和其他的央行贷款工具。其实早在春节前的1月24日,央行已经将MLF(中期借贷便利,一种中期贷款)利率提高了10个基点,所以有媒体惊呼“春节前后三次加息”。但是,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几乎是“独立行情”,完全看不出央行“加息”之影响。不仅如此,就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走势看,央行的本次操作与其说是“央行加息”,不如说是“央行被迫加息”:1月份以来Shibor一路上扬,2月3日从央行获得贷款后转手拆给其他金融机构依然有利可图——2月3日1个月期限的SLF利率是3.7%,而2月6日同期Shibor却达到了3.9031%!这在今天堪称世界金融史上的奇观。 |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