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武术界四十年代就出了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意拳创使人王芗斋先生。他师古不泥古,在中国拳学的继承和改革上,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巨人。他不但武艺超群,而且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中国武术传统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大套系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对于当代体育训练和竞赛,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开发人体潜能,提高体育竞赛水平,保证运动员临场比赛技术发挥的训练上,以及健身祛病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都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芗斋先生字尼宝,又名序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6年11月24日生于河北深县魏林村,1963年7月2日逝世,享年七十八岁。王芗斋八岁起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1918年王先生三十三岁,开始遍游大江南北,以武会友,探寻拳学真谛。他首访河南篙山少林寺方丈恒林和尚,恒林是少林心意拳传人。两人切磋拳艺,交流心得。然后王芗斋先生到湖南衡阳拜访心意门大师解铁夫先生。解先生人称江南第一妙手,在南国数十年,与各家交手甚多,与其竞技者莫不如三岁顽童,任其施放。解先生与王芗斋切磋,虽操胜券,但对先生评价颇高:“我老矣,毕生所遇好手多了,还未曾见过象你这样好的,留下来吧,咱们作个忘年之交。”先生欣然下拜。向解先生学习一年有余,拳学造诣突飞猛进,这为他后来创立中国实战拳学——意拳打下坚实基础。
1923年王芗斋先生前往福建访南少林寺心意门大师方恰庄,并结识金绍锋先生,他们在一起探讨拳理,切磋拳技,对芗斋先生日后的成就都有很大帮助。 1925年王芗斋先生离闽北上,途经淮南向武林名家心意门巨匠黄慕樵先生学习健舞。在他七年的游历中,于大江南北,访名师结益友,不下成百上千,用心钻研,广采博收,于1929年著《意拳正轨》,1944年著《拳道中枢》。 大成拳没有套路,由站桩、试力、试声、摩擦步、推手、实作等训练方法组成,注重站桩练习,强调在所有的训练过程中,贯彻意念活动的原则。并在健身和技击上有丰富的实践。 1940年王芗斋先生在北平《实报》上发表声明,以武会友,以期共同探讨弘扬我国拳术之道。来切磋探研者不少,无不称服。张玉衡以“大成拳”称王先生之技,意思是集中国武术之大成之意。大成拳的名声就这么流传下来。但这不是芗斋先生本意,他经常对弟子们说:“拳学本无止境,哪有大成之理。”这就是“意拳”又叫“大成拳”的缘因。 从健身方面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王芗斋先生把意拳中的站桩部分整理出来,用于祛病健身,几十年来学意拳站桩功的群众成千上万。对于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均有显著的疗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疗效案例。《气功精选》、《气功集粹》,《中国气功词典》等书籍都将王芗斋先生及其弟子姚宗勋等关于“站桩功”的文章收进编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