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觉人类学中影像田野调查解析 | ? 田野影像调查的表达方式

 rong_nirvana 2017-02-13


影像田野调查一律在事象的自然进程中完成,以求客观记录到原生态的信息。对于一些定期发生的事象要跟踪拍摄。对于不定期发生的事象,也要和当地有关人员约好,一旦发生(如生孩子、建房子、迎客人)及时通知项目组人员赶往拍摄。严禁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进行导演。


1、影像田野调查规范的内容分解

(1)临场感和真实感

在事象中一定要保留事件发展的时间进程,保证现场拍摄的空间完整性和时间连贯性,要使拍出的素材有很强的临场感和真实感。

(2)拍摄角度要独特

画面造型一是在构图中景别的运用,二是拍摄角度的选取。一定的拍摄角度决定了画面形象的光影结构、位置关系和感情倾向。拍摄时还要注意心理角度,即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

(3)客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是指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是成熟田野调查者运用的最为普遍的拍摄角度。客观性角度拍摄的画面仿若观众在现场观察事件进程,画面平易亲切,贴近生活。客观性角度是保证画面真实性和生活氛围的重要角度。

(4)主观性角度

主观性角度用于拍摄空镜头,拍摄的角度由个人喜好而定。好的拍摄角度,常常会产生不同寻常的画面效果和出人意料的视觉感受。

(5)画面的时空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每个画面的中心内容和形象主体必须醒目和突出,画面造型及结构安排应简洁、集中,以准确表现出事象及其思想内容。

(6)让主体始终处于主导位置

画面应避免杂乱背景喧宾夺主,特别要注意避开背景中那些明亮夺目易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物体,让主体人物或事物始终处于画面结构的主导位置。

(7)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8)注意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我们在选择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时,有目的、有意识地提炼纵深方向上的线、形、色等造型元素,并注意利用光、影的节奏、间隔和变化形成带有纵深感的光效和“光空间”如:调查对象的背景一定要有空间,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仿佛“贴”在墙壁上的画面效果。

(9)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进行固定画面拍摄时,对同一被拍摄主体要从不同机位、不同景别进行拍摄,并充分考虑镜头之间承上启下的连接关系。

(10)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

摄像师在现场应时时感知到细节与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那些能提供重要说明的细节形象和情节因素,以补单一的细节特写画面之不足。

(11)推拉摇移镜头的重点是落幅

使用推、拉、摇、移镜头时,画面构图要规范、严谨。落幅画面应根据节目内容对造型的要求,停止在适当的景别,并将被摄主体经营在最佳结构点上。 起幅、落幅应有适当的长度,一般在正负8秒左右。

(12)摇摄的速度应与被摄物体的运动相一致

拍摄时应尽力将运动物体稳定地保持在画框内的某一点上,避免因摇的过快或过慢,造成运动物体的偏离而破坏画面的美感。

(13)称呼

在人物称呼上要以当地民间的称谓为主,要尊重当地的习惯。如:建房看宅基地的和丧葬中看墓地的先生,有的地方称呼阴阳先生,有的则称为风水先生等。还有的地方对父亲的称呼也不同:爸爸阿爹等等。

(14)方言翻译

在民间事象中各地有不同的地方方言,根据当地的方言,在调查时对不明白的地方方言,应及时请教当地的民族专家翻译。翻译后应注明当地的发音和字的写法。

(15)组织拍摄

对少数刚刚消逝或正在消逝而又极有价值的,从抢救民族遗产的角度出发,可以进行组织拍摄。组织拍摄必须在当地专家的指导下,通过这一民族事象尚在的传承人,将这一民族事象在原来应有的时间、地点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严禁随意添加改动,切勿造假。

影像田野调查的规范和内容分解很多,在此不一一累述,每个影像田野调查人员都有实践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调查方法,无论上述提法对与错,仅供大家参考。只要每个影像田野调查人员站在史料留存的高度,坚持调查的科学价值,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学者提供一份可供保存与研究的人类生存状态资料,也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作出贡献。



 

2、关于“被表达”与“自主表达”

在影像田野调查中,“人”是不可或缺的被调查对象,他承载着历史,展示着今天,也缔造着未来。但是随着视觉人类学的深入发展,作为被调查对象的“人”被置于的核心位置,体现着调查者的研究视角和方向,因此也决定着最终的研究成果与价值。而作为被调查对象的“人”在调查中是“被表达”还是“自主表达”?应该是田野调查者应该深入思考和认真实践的问题。

笔者在初期田野调查时曾经困惑很久,在调查《黄土窑洞》时大部分影像都在纪录各地方的窑洞居住于废弃情况,很少关注生活在窑洞中的人,结果回来整理资料时发现窑洞这个物质的存在是为人服务的,人在窑洞就有生命力,人走窑洞自然废掉,窑洞的生命力也就终结。这次调查费时、费力、费资金只能作为各样窑洞的展示



大型民俗纪录片《黄土窑洞》调查组在陕北绥德郝随清窑洞前合影

 

田野调查者的影像表达方式决定调查结果的方向,中国窑洞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每个窑洞的构造都是根据地形、环境挖建而成,分下沉式、靠崖式、独立式等。调查结束后进行反思,才有所体会,其实在调查之前制定了调查居住在窑洞的人这一方向,但到现场调查时,发现人在窑洞生活和在四合院生活区别不大,于是慢慢改变了调查方向,另一方面窑洞对于初次田野调查的我们来说既陌生又新奇,不同的建筑式样,非常适合影像表达,才有了更改调查方向的结果。

视觉人类学调查者如果把影像记录对准窑洞的建筑样式记录,远离了人类学调查的方向,调查的结果也就改变了。各个学科都有调查方向与核心,笔者认为视觉人类学的影像田野调查,“人”应该被置于核心位置。

那么,作为被调查对象的“人”在调查中究竟是“被表达”还是“自主表达”呢?其中,“被表达”是调查者先入为主的进行田野调查,让被调查者按照调查者的“主题”意愿去“说”或“做”,这种“被表达”的方式一般电视节目制作者常用,往往是出于“宣传”的需要,画面讲究、光线明亮、色彩饱和、声音清晰,但这种田野调查对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只有参考价值,没有研究价值。“自主表达”是指被调查者在自然状态下,按照生活常态进行活动,调查者跟踪记录,虽然画面、光线、声音有些不尽然,但这种田野调查方式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被调查者表达的是他(她)原生态的生活,人类本质的表达,这无疑对于视觉人类学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樊宇】山东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山东卫视品牌事业部主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民俗学会理事

【胡媛】山东广播电视台编辑、山东卫视品牌事业部副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