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热下寒的“自我救赎'

 小瑜0416 2017-02-13
昨天小编提及了“上热下寒”,但是木有说如何调理,于是很多人都开始不满。。小编是好小编,引起公愤的事情小编可不干!

  于是,小编昨儿可是熬到深夜十一点写下这篇你们想要的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哦~

  今儿咱们就具体说说传说中的“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

  长痘痘+痛经=上热下寒?

  咽炎浓痰+小肚子凉=上热下寒?

  头皮屑耳屎多+手脚凉=上热下寒?

  ……


  上热下寒?说的就是你!

  上热下寒,也是很多人常常不解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又上火又怕冷呢?

  上热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等这一系列上有虚热的证候。

  下寒表现:小肚子凉,小肚子大,痛经,手脚冰凉,可能还会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

  相信肯定有不少朋友有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上热下寒,为什么身体又热又寒?

  上热下寒的形成原因

  传统中医认为,整个身体周遭运作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尤其是在中焦,中轴(指的是脾胃)是运作在一起,热与寒交融在一起,而因为脾胃功能的逐渐下降,就会导致阴阳隔绝,热往上走,寒往下走。

  “医不离易,药必经方”,在六十四卦这个体系中,天地否,地天泰,”'否'卦在上为乾卦为天,在下为坤卦为地,天在上,地在下,反而是“否”。

  而天在下,地在上,反而为“泰”卦,因为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反而形成了一种交融的状态。

  而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形成了“否”卦,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形成了阴阳隔绝的趋势,这是糟糕的状态,也是病态。


  放到身体也一样,胃气是负责浊降的,脾气是负责升清的,一升一降,运转的好,才能保证身体的阴阳交融,寒热交融。

  相反,脾升胃降这个脾胃功能变差,就会导致阴阳的隔绝。

  如何“救赎”你的上热下寒

  因为咱们每个人每天都处于不断消耗的状态,脾胃功能都不会太好,所以每个人都有上热下寒的情况,只是程度的不同罢了,可以说身体下面越寒,上面的虚热就越重。

  如何自我“救赎”呢?小编要放大招了!

  一 、外用方法

  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常用的穴位是:中脘,关元。也可以常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大穴。


  另外,用艾草煮水泡脚,也是去虚火,引火归元很好的方法。

  有人会担心,本来上头已经上火了,用艾灸会不会是火上浇油。完全不必,因为这种火就是虚火,虚火本身就是因为体寒,艾灸是很对症的。

  二、 运动导引

  金鸡独立

  练习金鸡独立最关键是不能将眼睛睁开。这样你调节自己的平衡就不是靠双眼和参照物之间的谐调,而是调动了你大脑神经来对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平衡进行调节。

  闭眼,单脚站立,站不住要慢慢练习,5分钟就会觉得脚和小腿暖和起来。


  三 、内服汤药

  最后,就是大家都关注的内服汤药的问题了~

  小编很严肃的告诉大家,汤药一定要根据身体的情况,辨证治疗,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

  那么。。。你想要寒凉药吗?

  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负担!

  到底该咋办?

  根据上面的理论,恢复脾胃功能一定是当务之急的,比如可以考虑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等等。

  另外,持续的暖宫、暖中下焦,可以考虑吴茱萸类的汤剂,比如吴茱萸汤,温经汤等。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参考剂量: 吴茱萸30g 红参15g 生姜45g 大枣12枚 炙甘草30g 茯苓60g 干姜30g 生地90 附子45 g(先煎90分钟)

  【参考剂量是在吴茱萸汤的基础上合上四逆汤,加上茯苓安神,生地补津液,千万不要死守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方子!!这个是告诉大家一个配伍的思路,具体用药一定要系统学习中医或者咨询经方医生】

  最后,小编提醒大家:

  《小道经方》开方严格按照汉制权威标准,一两=15.625g,临床为方便计算,一两约等于15g。市面上中医也有按照一两=5g,或者一两=3g。另外,真正的中医思维不是一个病对应一个方,用药一定要针对每个人身体的情况,辨证施治,动态把握病情,切不可死守一方!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想走近经方的世界,优酷视频《小道经方》等你来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