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和美太极不期而遇
热爱太极,传播健康! 
太极拳是一门功夫,包含着很深的哲理。我练了七十多年的太极拳,可以说把一生的心血大部分都花在了太极拳上。经过数十年传授太极拳的体验,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太极拳入门容易,但要想真正掌握太极拳的功夫,可以说极为不易。
何谓功夫?功夫是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那么太极拳的功夫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训练程序经过长期的锻炼,而达到一种超出常人的承受能力和周身协调的技击技巧。陈鑫老人在其著作《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这就形象地描述了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因为太极理论讲的就是阴与阳、刚与柔。这几句话就是根据掌握阴阳比例的多少,将拳手划分为五个层次。对于这五个层次的详细划分,读者可以参考现代拳论的有关专著,这里不再赘述。太极拳的功夫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逐渐提升的,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量变而到质变的一个飞跃。练习太极拳与学习文化课是同样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没有小学、中学的文化基础,就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太极拳也是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五层功夫,就是习练太极拳者必经的五个阶段。
练习太极拳必须经历模仿、盘架、推手和技击实战的过程,这也是克服人体先天本能而达到适应技击要求的周身协调能力的过程。如人体受力会产生“顶劲”、“僵劲”、“扭腰”、“跪膝”等毛病,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练习而逐渐扬弃,最终达到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因此这五个阶段具有紧密的连续性和不可超越性(即不可或缺性)。微信搜索:和美太极 太极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学练太极拳,非下苦功夫不可。
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学拳的人划分为几种类型:其一:很有天赋,但怕吃苦、不能坚持;其二:很能吃苦、又能持之以恒,但缺少天赋;其三:既无天赋,又怕吃苦、还想练得很好,爱谈论他人是非;其四:天赋聪颖、有文化、能吃苦,又得遇高明老师。显然这最后一种人的进步可想而知了。我们家乡有句老话:“聪明不强干、强干不聪明;不聪明不强干,必定是个糊涂蛋”。正是由于学拳者不同的个性,才形成了每个人所达到的太极拳的各层阶段、功夫的参差不齐。因此说,陈鑫老人所描述的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并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五阴并五阳”的高层境界的。所以,教太极拳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必强求。总而言之,不论每个人经过修炼达到哪一阶段,不论其功夫如何,只要坚持锻炼,对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来讲,都会受益匪浅,也就是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太极拳具有完备的理论。要学好太极拳,必须认真研究太极拳的理论。
太极拳的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太极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古典经络学说和养生导引吐纳术而创造的一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内功拳。因此,“学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我教拳时常喜欢教一些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太极拳的理论,有助于把握习练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容易把太极拳的架子做准确。我在教拳中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只知道模仿练习,不知道钻研理论,学拳至今也有五、六年了,还不及学练只有半年的学生。
太极拳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太极拳具有很高的技击技巧,尤其对身体的平衡、肢体的着力点、作用力的方向、角度等都完全遵循力学原理,而且对力点应用得十分准确和精巧。这使我辈在习练太极拳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古代先辈们研究太极拳技击方法的科学思路。
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东方文化,理论的内涵博大而精深。习练太极拳除了达到养生和技击的目的之外,它还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层次。我们从太极拳的“阴极阳生”、“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理论中,可以深刻体验东方文化的“天人合一”、“温文儒雅”、“礼让为先”等哲学思想,对一个人的生活、成长都大有裨益。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利用科学手段结合理论,认真去研究太极十三势,那将会感到其中奥妙无穷。在太极拳理论的研究上,要实实在在下些功夫,一方面要研究太极拳的健身,另一方面还须研究太极拳的技击,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否则华而不实、误人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