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某,男,72 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失灵 2 年,加重 2 天来诊。 患者于 2 年前无何诱因出现右侧肢体瘫痪, 曾在院查头颅 MRI 示脑梗塞,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但仍有右侧肢体活动失灵,2 天前劳累后上症加重,行走困难,右手不能持物,遂来我院。平素有心慌胸闷,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规律服药。查体:舌体胖大,舌质暗紫,苔白腻,脉弦细涩。急性病容,精神萎靡,表情痛苦,面色晦暗,被动体位,查体欠合作。口唇紫绀,桶状胸,肺部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减弱。心音低钝,心律偶有不齐,心率 76 次/分,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反应迟钝,语声低微,言语欠流利,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稍右偏,右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腓肠肌肌肉萎缩,右上肢肌力 2+级,右下肢肌力 3 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阳性,右侧肢体痛觉减退。血流变提示:血粘度增高。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肥厚,心包积液。头颅 MRI 示双侧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脑梗塞,白质脱髓鞘,脑萎缩,头颅 MRA 示右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及大脑中动脉节段性狭窄。 诊断:1.缺血性中风 (气虚血瘀型) 2.胸痹 (气阴亏虚型) 治法治则:益气生血,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饮加减。药物组成如下:赤芍 15g、川芎 12g、当归尾 15g、地龙 12g、黄芪 30g、桃仁 10g、 红花15g、 桑枝 30g、 桂枝 20g、 郁李仁 30g、 生牡蛎 30g、 太子参 12g、 麦冬 15g、 五味子 6g、川牛膝 20g、独活 15g 。 服上药 7 付,患者可持物,在家属搀扶下拄杖行走,大便通畅,上方加桑寄生、菟丝子各 20g 加强补益肝肾之功,观察患者无舌苔黄腻及腹胀现象,故增黄芪量为 60g,继服 7 服。 按):患者年逾七旬,心肝脾肺肾功能均减退,脾主运化,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致气血乏源,脉管无气则行血无力,血行迟缓,日久必停留为瘀。《内经》云: “六十岁,心气衰。 ”心脏功能减弱,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可致血脉瘀滞,故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饮以益气生血,活血化瘀。该方为清代名医王 清任的《医林改错》中一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方中黄芪乃补气之要药,重用可大补元气。当归性味甘辛温,而归尾尤长于活血化瘀养血,赤芍合地龙能清热凉血,通络除痹,清热止痉。川芎合桃仁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功效相得益彰,补气活血通络,有补气以行血、祛瘀不伤正之妙,诸症自可渐愈。配合生脉饮共奏益心阴,养心血之效。因患者大便不畅,故加入郁李仁以润肠通便,加川牛膝不仅能引血下行,且可加强补益肝肾之功,加桑枝、桂枝及独活以通经活络。 2、陈某,男性,79 岁。以“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4 个月”为主诉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平素常感头昏头痛,4 月前又因劳累后出现右侧肢体瘫痪,按“脑梗塞”治疗 1 月后好转出院。现患者症见神志清,精神不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语言含糊,右侧肢体活动不遂伴疼痛,身困乏力,行走不能。发病来,纳眠差,大便溏泻,舌淡红,苔厚腻,脉沉细无力。查体:血压:142/86mmHg,口角左歪,右上肢肌力 1 级,右下肢肌力 2 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 。 诊断:缺血性中风(脾肾两虚) 治则:补肾健脾,养血熄风。 方药: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 9g,砂仁 6g,半夏 12g,陈皮 9g,党参 15g,白术 15g,茯苓 l0g,天麻 9g,全蝎 6g,天花粉 15g,僵蚕 12g,牛膝 15g,姜黄 9g,干姜 9g,淫羊藿 15g,炙甘草 9g,6 剂,日 l 剂,水煎温服。 二诊:患者纳食较前有所增加,夜眠可,大便已成形,仍感身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前方之意在于健脾养血,此为补后天以养先天,若肾精充足,则虚风不致妄动,内风、外风不致相合,易于康复,故去全蝎,天花粉,淫羊藿,加珍珠母 30g,蝉衣 9g,何首乌12g,7 剂,日 l 剂,水煎分服。 三诊:患者纳可,口干,大便隔日一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继续益气养血、温脾收功。予砂仁 6g,木香 6g,党参 15g,茯苓 10g,白术 12g,陈皮 6g,半夏 12g,淫羊藿 12g,僵蚕 12g,蜈蚣 l 条,柴胡 4g,炙甘草 6g,5 付,以此调理善后。 按):患者耄耋之年,久病大病之后,正气大虚,尤以脾肾亏虚为主。临证宜用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养血,使气血正常化生,正气存内,自会祛邪外出,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再加上祛风、化痰、解痉以及养血活血之品故而显效。方中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以益气健脾,温中化痰;何首乌、川牛膝培补肝 肾;天麻、钩藤潜降肝阳;蝉衣、僵蚕祛风解痉;陈皮、半夏以化痰;并配以姜黄活血通络。本例特点为在治疗中注意健脾的同时滋补肝肾,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而少佐活血通络之品,取其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