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雙刀的中路及下路防禦──解讀唐順之《武編》刀法

 东方竹马 2017-02-14



背景說明

在對敵時僅僅單手持刀,而另一隻手甚麼都沒有的話,是一件很不智的事。只要曾經參與過「自由劍擊」的對打活動,就會發現即使手上的是一把「單手劍」,只要柄長許可的話,多數也會乾脆用雙手握柄:因為在運用時單雙手可以隨時轉換,但雙手操持卻會省力得多。只要沒有規則限制,我為甚麼要讓自己的另一隻手閒著呢?



現代畫家筆下的明代的瓦氏夫人。瓦氏夫人的雙刀尤其著名

 

雙刀的優點

從文獻中可見,明代有許多人用雙刀作戰,其中以瓦氏夫人尤其著名。

撇除諸如大槍、雙手刀等其他兵器,僅以右手僅操持一把單手刀而論,若左手再要帶點東西,女性的確比較適合用雙刀作戰。因為在右手持單手刀下,左手還可以另外運用的兵器,不外乎是「藤牌」或「另一把刀」。

其實藤牌的防禦性高,對弓箭也能有效遮蔽,本來應是首選。然而若接觸過藤牌的話,便知道這東西具有相當重量。據明代文獻記載,當時的藤牌重量約35.4公斤,而腰刀則重約0.9公斤。(有關藤牌刀的資料,可參閱徐大寶〈失傳的製「盾」手藝〉、拙作〈戚繼光「紀效八勢」釋解〉〈「仙人指路」的緊守直逼〉等文)

對女性而言,要長時間以單臂扛起藤牌,實在難有優勢。相反,雖然雙刀的防禦力遠遠及不上藤牌,但至少可以一手格擋、一手攻擊,更勝於只有單手操刀了。如能再爭取主動,雙刀連環發動,攻擊將可以十分綿密,佔盡速度上的優勢,即使面對長兵器也可更有把握。

 

破「水平鎗」:對應當胸直刺

繼直劈頭部的「伏虎」打法之後(請參見〈明代的雙刀技術〉),長兵器最常見的攻擊方法,便是直刺而入。這種直刺,其實可以有不同的面相:例如被戚繼光將軍稱為「孤注」的單手扎刺,或一如近代軍中刺槍般的雙手捅刺,都屬於「水平鎗」的路徑。

扎刺而來的攻擊,一來速度快,二來較難抵擋(劈打而來有其慣性路徑,從中即可攔截;而扎刺卻是一點直入,只能從側面撥開),所以對習雙刀者而言,第二個練習就是要防禦這種攻擊,也是十分合理的。

  


「水平鎗」泛指從中央直扎而入的攻擊


他若使一「水平鎗」來扎我,卻以右手監住,左手一抹刀

 

破「禿龜」:對應劈擊膝腳

個人認為,「禿龜」有可能是「搗碓」(音:島對)之口語音轉。

《紀效新書》中所記「鐵牛耕地勢」謂:「乃急搗碓鎗法。硬去硬回莫軟,惟有此鎗無空。他能平伏閃吾槍,就使黑龍入洞。」

吳修齡在《手臂錄》中對此勢作說明,指出「搗碓之輕者,名『雞啄粟』」,可見「搗碓」是挑打的動作,與上文「禿龜」具體為「斫我腳面」的動作,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儘管無法證明「禿龜」就是「搗碓」,但至少兩者也會是同類型的動作。



「禿龜」具體為劈擊腳面的動作


他若使一「禿龜」來折(斫)我腳面,以左手監住,右手斫虎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