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钱币:“恶钱”一出,朝廷动荡,百姓怨声载道

 锦衣道人 2017-02-15

古代钱币在当时的年代担负着重要的流通作用,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并非所有的古钱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战争内乱、经济萧条的时代,钱币铸造就会变轻变薄、质量低劣、工艺下降。这也是当时政权国库空虚的无奈之举。这种低劣的钱币一旦出现,就会通货膨胀,百姓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民间叫这种钱为“恶钱”。

古钱币:“恶钱”一出,朝廷动荡,百姓怨声载道

董卓恶钱(左)与正常五铢钱比较

恶钱,并不是具体指哪一种钱币,而是对流通功能极差、铸造工艺低劣的轻薄钱币的笼统称呼。最早出现恶钱的称呼,是在东汉时期,董卓铸造了一批正反面都没有字的小五铢钱,钱币很薄很轻,中间孔洞很大,实际用铜量很少,没有边缘轮廓,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铢钱了。这种钱导致了通货膨胀,官员百姓怨声载道。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恶钱,是西汉时期的半两恶钱,民间叫“榆荚半两”,形容这种半两钱就像榆树钱儿一样轻薄;中间孔洞比董卓恶钱还要大,实际的钱币金属部分很少,铸造工艺极其粗糙,钱币的边缘经常有流铜现象,钱币形状不一。

古钱币:“恶钱”一出,朝廷动荡,百姓怨声载道

榆荚半两

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民间叫做“鸡目五铢”,就是说这五铢钱的大小,就和鸡的眼睛差不多。五枚鸡目五铢钱币和一枚正常五铢钱的大小重量差不多。

古钱币:“恶钱”一出,朝廷动荡,百姓怨声载道

鸡目五铢(左)与正常五铢钱比较

比“鸡目”还小的恶钱,就得数南北朝的“鹅眼”恶钱了。看名字就知道,这钱的大小和鹅的眼睛差不多。史书记载这种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入水不沉,随手破碎,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是说,一千枚鹅眼钱串成一串,厚度不到三寸,钱扔到水里都不沉下去,随手一拈就会碎掉,几十万的鹅眼钱,也不足一捧。这虽有夸大之嫌,也看出鹅眼钱确实够“恶”,百姓对它确实深恶痛绝。

古钱币:“恶钱”一出,朝廷动荡,百姓怨声载道

鹅眼钱

近代的清朝前期虽然国力强盛,但地方私下铸造钱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也出现过小范围流通的恶钱,给地方百姓带来不少困扰。

恶钱,其实反映了当时的动荡政局和衰败经济,国库空虚,当权者需要铸造恶钱充当军饷和搜刮民间财富。每当时局好转,经济复苏,钱币的铸造就会工艺精湛、设计精美、足金足尺,恶钱也就自然销声匿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