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出现最早的货币就是贝壳,当使用金属铸造货币时都到了周朝时期,周景王铸造“大钱”,再到战国时期每个国家对货币形体和重量都有自己的标准,孟子受各国馈赠金,以镒来计算,发展到秦始皇一统六国,货币也统一成了“秦半两”,再到汉朝时期高祖用“三铢钱”,因百姓私造货币分量不足“三铢”武帝就将钱币规定为“五铢”自此后世至唐都沿用“五铢钱”。魏晋南北朝,也是使用五铢钱的时代。 一、董卓造币,遗祸百年说到货币在魏晋南北朝就不得不提到董卓,因为在两汉时期为官者的俸禄体系是西汉以钱为主,东汉是钱米掺杂,但是不论东汉还是西汉货币的价值都相差无几。董卓却把这个局面生生的打破了。 董卓到洛阳后,将秦朝铸造的铜人打破,用于铸造钱币,但是他造的钱币十分细小,于是就造出许多钱币,物价随之膨胀,以前一石米只要几百钱,如今一石米要几十万钱,钱币产量越高,物价就越高;物价越高,为了能买到东西,钱币就越铸造越多,到了最后回到了最早的原始交易“以物易物”。 董卓的势力主要在西部,西部的货币体系已经彻底让董卓给破坏了,而在其他地方也有人大量铸造小钱,于是东汉末年通货膨胀十分普遍,也形成了劣质货币挤压优良货币的现象,使得钱币流通一直滞懈下去,一直影响着以后的几百年。 在这一时期,货币根本就没有发挥出作用来,“以物易物”体现的是实物的价值,仅此一点就足矣这一时期的倒退;这种原始形式,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这种以物易物的模式,只有在那种早期部落制时才适用,而人类社会是在进步的,在进步的同时,经济体制也是要发展壮大的。 二、三国魏晋时期的货币问题曹魏时期沿用的是东汉时期钱谷混用的货币政策,但是生产钱币的铜矿主要在南方,魏国领土上铜矿并不多,所以也无法自己铸造钱币,这也是在曹魏时期不能把董卓留下的货币问题解决的原因。
虽然这时又启用了“五铢钱”但是,因为铸造少的缘故,依旧不能解决董卓时期留下的金融危机。 在看魏文帝时期废除钱币,完全使用谷帛,更加深了钱币制度再次恢复的难度,到了魏明帝时期,积攒下来的弊端更加明显,市场上的谷物大多都是湿的,布匹相较之前更加薄,即使明令禁止,但是依旧不能够杜绝。
在桓玄辅政期间再次建议废除钱币制度,改用谷物布匹代替钱币,用于物品流通。孔琳则认为:货币的存在是为了方便物品流通,减少货物在运输时的损失,谷物和布帛虽然是不可缺少的贵重物品。可是如果要用谷物和布帛来代替货币,那么在运输交易的过程中折损就是是不可避免的。 宋朝发明“交子”“会子”就是为了减少金属货币的磨损,这一时期虽然没有那么前卫,但是要用谷物和布帛代替金属货币在这一时期也是很不合适的。 经济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如果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谁还有心情建设自己的国家呢?
从上面这一段史料可以看出来,司马芝和孔琳的看法都是对的,但是孔琳的看法更为全面,孔琳从事实分析了货币的流通比“以物易物”要好的多的好处。 魏文帝这一时期对于究竟选择用谷物布帛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代替“货币流通”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不过由于铸造货币所需要的铜矿开发很少,导致所铸造的货币根本就满足不了百姓们的需求,所以货币在当时不够流通,一般情况下还是要用谷物和布帛代替,于是就形成了这一种半自然半经济的状态。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三国时期各国几乎都铸造过大钱,刘备当年铸造大钱依旧没能解决财政问题,直到诸葛亮南征后,在南方得到了铜矿,恢复“五铢钱”的使用,才解决了蜀国的经济危机。 即使铸造了“大钱”依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三国时期大都是利用布匹计算市场价值。吴国曾有人家中种植橘树千棵,每年能换取几千匹布,而按照从前市价计算一匹布价值几百钱,千棵橘树一年的收益就相当于几十万钱。
由于货币的不流通,三国时期的市价只能拿布匹来衡量,而通货膨胀造成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当购买某一件物品时,因为没有货币,所以对物品的估价也不是很准确,在用布匹交易的时候也不是那么的方便,“布匹货币”的变动也很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很多不便。
三、南北朝时期的货币问题南北朝时期,铸造货币也不是很容易,四川地区的铜矿产量并不大,主要依靠云南地区的铜矿,在西汉时期云南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而在汉武帝统一后才利用此处的铜矿造币。到了晋朝对此地的控制力度远不如汉朝,属于半自主化,铜矿的开采力度就大大减少了。 由于铜矿的产量不足,所以南北朝早期都存在着货币缺乏的情况。 自董卓之乱后,曹魏时期根本不曾铸造钱币;西晋时期也很少铸造钱币;东晋及少数民族更是不问此事,直到宋文帝的元嘉年间和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人民物质渐渐丰富,才慢慢开始铸造钱币。 宋武帝时期范泰认为不是钱币不重要,而是铜器更为重要。 钱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自然很重要。如果用开采出来的铜矿铸造钱币,大家都很赞成。但是要把一些已经铸造成形的铜器打碎,重新铸造成货币,浪费是很大的。这些物品铸造出来本来就要耗费人工,人工费用远在铜料价值之上,现在又要将之打碎,那原先人工费用不就白费了?那这些人工费用的损失又怎么算呢?一般造钱毁掉的铜器多为艺术品,这些物品的价值远比造出的铜币有价值。
而宋文帝时期的“方牧贡金”理念就是不计较用铜多少,不计较所费人力,只为铸造钱币的理念,但是铜的来源并没有解决。所以“方牧贡金”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落实。
在北魏初年,钱币依然不流通,还是以布匹谷物交换为主。虽然自孝文帝开始到庄帝一直都在铸造“五铢钱”但是此时的“五铢钱”要求极高,所以铸造的数量并不大,这些“五铢钱”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后来齐周的状况和北魏差不多,都是以使用“五铢钱”为辅,以谷物布匹交换为主。 以物易物本来是经济史上最原始的状态,董卓之祸后,钱币不能流通,到后来就变成了以物易物的状态,各朝各代大多数人都是支持货币流通的。所以货币制度的恢复,在理论上并不难。唯一的问题就是铸造货币的原料来源。 国家铸造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市场增加金融贸易提高税收,并不是为了铸造货币本身取利。所以更加符合前面提到的“方牧贡金”理论,铸造钱币不用过于在意铜原料的耗费和大量人工成本,这样才能达到国家最初的目的。 而一般的铜矿又在边远地区,如果不是大一统时期一般办不到大量的开采铜矿,在南北朝时期,很少能满足这个标准。所以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货币制度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