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薏甘汤出自《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脉证治 第二》21 条:“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由麻黄半两,炙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10 个所组成。 麻黄,发表祛湿,开达腠理;薏苡仁,清热除湿,通络蠲痹;杏仁,利气破壅,止痹痛;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方中麻黄与薏苡仁相配,一则重在辛散,开达腠理、玄府,使邪从外散,使在表之风湿得散;二则薏苡仁舒筋脉,柔挛急,清热通络,渗湿除痹缓疼痛,使在内之湿得利。 麻黄、杏仁相配,一则宣利肺气,肺气通则表和,则湿邪不能停聚;二则使一身之气得以畅达,痹痛自止。 用薏苡仁健脾化湿,甘草补益脾气,两药合用,共奏健运中焦脾土之效。 脾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则水湿病邪得以消除。 另以甘草调和诸药,助正抗邪于外。 麻黄与薏苡仁用量为 1∶ 1 的比例,提示麻黄辛散发表而不助热;而麻黄与杏仁用量为 5∶ 6 的比例,提示宣发与肃降的用量关系;麻黄与甘草为 1∶ 2的比例,提示除邪与益气之间的用量关系。 本方中麻黄的用量比例偏小,主要因为麻黄为辛温发汗之峻药,若用大量麻黄发其汗,则风邪易祛,湿性黏滞,不能随汗而出。 治当用小量麻黄,微发其汗,使阳气内蒸,湿邪无以容。 麻杏薏甘汤功用以发表祛风、利湿清热为主,主治风湿热痹证。 亦可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荨麻疹、过敏性皮肤病等。 然临床中不可拘泥一方一成不变,应根据病变证机,灵活加减用药,随证治之。 假如病情重者,可同时加大药物用量;夹有郁热者,或加大薏苡仁用量,或酌情加入石膏、知母以清热通络止痛;舌红甚者,加生地黄、生白芍以清热凉血活血;关节拘急不利者,加川芎、赤芍以行血祛风通络;关节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穿山甲以活血通络止痛;气血虚者,可酌情加入人参、黄芪、当归、阿胶以补气血;病久痛甚者,加乌头、防己、川芎、川牛膝、葛根疏通经络等。 风湿性关节炎 ①患者,男,55 岁,2012 年 3 月6 日初诊。 主诉:四肢关节游走疼痛,红肿3 d。 现症:四肢关节游 走疼痛,局部红肿,大便干,小便黄,有轻微发热,舌红,苔黄,脉滑略数。 红细胞沉降率 36 mm/ h,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 800 U。 西医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证,证属风湿热痹。 治宜祛风除湿,清热通痹。 给予麻杏薏甘汤加味,处方:麻黄9 g,杏仁12 g,薏苡仁24 g,甘草6 g,石膏18 g,桃仁9 g,赤芍 12 g,通草6 g。 6 剂,1 日 1 剂,水煎 服。 2012 年 3 月 13 日二诊: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红肿大减,以前方加桂枝 9 g、知母 18 g,6 剂,关节疼痛大为好转,舌苔黄色略有减轻。 遂累计服药20 余剂,症状完全消除,复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按): 依患者四肢关节游走疼痛,局部红肿,大便干,小便黄,有轻微发热,舌红,苔黄,脉滑略数,审证为风湿热痹证,用麻杏薏甘汤除湿清热、通痹止痛,加石膏清透邪热,桃仁活血通络止痛,赤芍凉血散瘀活血,通草通利血脉。 ②痛 风 患者,男,39 岁,2012 年 9 月 10 日初诊。主诉:下肢小关节红肿热痛 1 周。 刻下症见:下肢小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痛处有热感,午后偶有轻微发热,口干,舌红,苔略黄腻,脉沉滑。 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痹证,属风湿热痹。 治宜祛风清热利湿。给予麻杏薏甘汤加味,处方:麻黄 9 g,杏仁 12 g,薏苡仁 24 g,炙甘草 9 g,生石膏 48 g,知母 18 g,粳米18 g,黄柏10 g,川牛膝 24 g,牡丹皮 12 g 黄芪 9 g。6 剂,1 日 1 剂。 2012 年 9 月16 日二诊:关节疼痛有减轻,苔黄已去,给予前方6 剂。 2012 年 9 月 22 日三诊: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舌及苔基本正常,效不更方,继服20 剂,巩固疗效。 按 ):关节红肿疼痛拒按,痛处有热感,辨为热证,每有阴雨天或劳累或食辛辣病情即有加重,舌红,苔略黄腻,脉沉滑,辨为虚证夹有湿。 方以麻杏苡甘汤除湿清热,通痹止痛,加以黄芪益气,石膏、知母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