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老先生的“伤寒俯视图”

 岚岫斋 2017-02-15


太阳病


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由于这个时候正气开始抵抗,正邪斗争还只限于体表部位,故称为“表证”。


太阳病可分为太阳经证和太阳腑证两大类。

由于证候表现不同,太阳经证又包括中风和伤寒两大类;

太阳腑证又包括蓄水和蓄血两类。

除太阳的经腑证之外,还有邪热蕴郁胸膈不得伸发的虚烦证,热与痰或水互结的结胸证;

若中焦寒热阻塞,升降失调,还可出现心下痞证;

太阳病治不得法,也就是误治,还会发生种种变证;

另外,还有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证候,作为太阳病类证与太阳病鉴别比较。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若少阴阳气不足而感外邪,还可形成太阳与少阴同时俱病的“两感”证。

 

太阳病的治疗


经证属表,当用汗法;

因感受风寒邪气,故宜以辛温解表之法。

腑证蓄水,用通阳行水法;

蓄血,用破血逐瘀法。

若属太阳与少阴的“两感”证,当温经解表并用。

至于其他诸证,或用温法,或用清法,或用补法,或用泻法,自当随证施治。



阳明病


阳明,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

两阳合明谓之阳明,说明阳明之阳气最旺盛。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邪客阳明,气血壅而容易化热,故阳明病属于外感热病中正邪斗争有力,热势抗盛的极其阶段。

 

形成阳明病的原因,有原发和继发两种。

原发的阳明病,是邪气直犯阳明,在经之邪不解,随经入腑而成;

继发的阳明病,多来自太阳之邪不解而内传,或由太阳、少阳病的汗不得法、误汗、吐下,伤了胃中津液所致。

 

阳明病在三阳病重属里证。

由于阳明易从燥化,故其病变以燥热津伤,实热内结,以致腑气不通,而见痞、满、燥、实的里实热证为主要特点。

这种病证反映于外的证候,叫“阳明外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主,并以此与太阳表证、少阳半表半里证相鉴别。

 

阳明病除腑证外,还有经证、热证、寒证以及蓄血等,

其病变重点在于腑实,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作为辩证纲要。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脾与胃相联系,

若阳明不从燥化,而是热与湿合,则湿热蕴郁,既不能外越以为汗,也不能下泄而从小便排出,湿热交蒸,还可以发生黄疸。

 

阳明病证候繁多,故其治法亦较复杂,或寒或温,或汗或下,均可随证使用。

但由于其病变以腑实为主,故治法重点在于泻下,

正如尤在泾所说:“盖阳明以胃实为病之正,以攻下为法之的。

根据阳明病的上述证治特点,我们把阳明腑实证及其治法列在阳明病诸证之先,进而辨可下与不可下,

然后在分别介绍经证、热证、寒证、蓄血证以及湿热发黄等诸证,从而使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习掌握。



少阳病


少阳属胆和三焦,与手足厥阴相表里。少阳虽亦属三阳之一,但其抗邪能力不如太阳、阳明。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

太阳经行于背,阳明经行于腹,少阳经行于身侧,居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外侧从太阳之开,内侧从阳明之合,从而起到枢机的作用,故《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少阳为枢。”

 

少阳病可从他经传来,也可由本经起病。

由于邪气结在胁下少阳胆经部位,正邪斗争与表里之间,故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证候。

 

太阳病邪在表宜汗,阳明病邪在里宜下,

少阳病邪在表里之间,故汗下皆在所禁忌,当以小柴胡汤和解为正治之法。

至于少阳的各种兼夹证,则另有相应的权变治法。



太阴病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

病入三阴,以虚寒病变为主,太阴病主要表现为足太阴脾的虚寒证。

脾赖阳气运化,脾阳充盛,则水谷精微能够得到运化输布,以营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

若脾阳衰弱,则中阳不运,寒湿不化,即可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有传经而来的,有寒邪直中而成,亦有因误治伤害脾阳而发病的,

其主要临床表现以腹满时痛、食不下、呕吐、下利等症状为主。

 

三阴为三阳之里,而三阴亦自有表里,故风寒邪气所中,

不一定全入于脏,表现为太阴脏病,亦有邪气在经表现为太阴经病的。

若既有经证,又见脏证,则为经脏表里俱病。

同时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故太阴病中,有兼及太阳燥化而出现腹满疼痛拒按的实证

因属太阴转系之邪,所以与阳明承气汤证又不尽相同。

 

太阴病的治疗


以温中扶阳,运化寒湿与正治之法,至于或汗或下,则为随证施治之法。

本篇先论脏病,次论经病,又次为经脏俱病,以示太阴病的重点所在。


 

少阴病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因此,少阴病也就是心肾疾患。

 

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统摄人体水火阴阳之气。

肾为阴阳之根,真气之所系。

心火居上,肾水在下,心肾借经脉之通道,使水火上下交济,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病至少阴,心肾功能受损,阴阳失去平衡,火衰者表现为阳虚寒证;

水亏者表现为阴虚热证;

若阴阳离决,精气脱竭,则可出现死证。

 

肾为主水之脏,少阴病阴阳失调而不能主水以行津液,又常见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证候。

 

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故有邪在太阳而内及少阴的,亦有寒中少阴而仍外连太阳的表里同病。

又因少阴居太阴与厥阴之间,少阴病可外合太阴见吐利,亦可内合厥阴见厥逆,故少阴有“主三阴之枢”的说法。

 

少阴病有来自传经的,有属外邪直中的,也有因误治损伤了心肾水火阴阳而形成的。

 

少阴病以阳虚的寒化证为主,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

若寒化证见恶寒、身蜷、手足厥逆等证,则为病进;

若更见下利、脉不至的,则属病危。

 

少阴病治法


若属阳虚阴盛的寒化证,则应扶阳以抑阴,有水者当兼以利水;

若属阴虚阳亢的热化证,则以育阴为主,有火者当兼以清火。

由于少阴病以阳虚为主,故治疗当以回阳为急务。



厥阴病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为三阴经之末,如《内经》所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厥,有极的意思,病至厥阴,则阴寒盛极。


但根据辩证法的观点,物极必反,物穷则变,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期时可以相互转化。

阴寒盛极,则有阳热的来复,也就是阴尽而阳生,寒极则生热。

 

阴病转阳,寒极生热,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主要是看正邪斗争的状况,其关键取决于人体阳气功能的盛衰。

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厥阴中见少阳”。

厥阴、少阳均内寓相火,少阳为一阳之气,标志着阳气的初生,这些就是阴尽阳回的基本条件。

由于阴寒盛极,而有阳气来复之机,故厥阴之为病,阴中而有阳,常以寒热错杂的证候出现。

又由于阴阳有消长、寒热有胜复,故厥阴病也可以表现为寒证、热证以及阴盛亡阳的死证。

 

厥阴病的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的寒热错杂证为代表;

而厥阴病的阴阳胜复,又常以手足厥冷与发热的日数多少作为判断的依据。

厥阴病的寒证,以手足厥冷和下利为主要见证;

厥阴病热证,则以口渴、下利后重、呕而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厥阴病主要是肝的病变,肝病则疏泄不利,可影响脾胃功能不和,因而常见呕吐、哕、下利等疾患。

 

厥阴病的治法


寒者宜温,热者宜清,而寒热错杂者,当寒温并施兼而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