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 提供内容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由于大肠功能紊乱,传导失常而导致的排便周期延长和排便困难。属慢性、原发性、功能性、结肠性和传输缓慢性便秘。 目录基本信息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肠神经系统及cajal间质细胞、中枢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障碍、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目前达成共识的是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起居无规律、饮食过于精细、减肥、节食及缺少运动等,均可使肠道受刺激不足,排便动作缺乏,粪便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而形成本病。此外,家庭遗传因素或其他类型的便秘,因长期服用助泻剂,也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1.排便次数少 每周少于3次(或2次),自然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并逐渐加重。 2.大便干结 3.排便困难 粪便干硬难以排出,排便时间较长,一般大于5分钟。 4.伴随症状 常见的有腹胀、腹痛、口苦、口渴、头晕、恶心、会阴胀痛、肛门下坠、心情烦躁、皮疹。少数患者伴有神经质或焦虑症。 1.专科检查 多无特殊体征,部分患者可在左下腹触及肠管形状。 2.辅助检查 (1)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可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 (2)结肠传输试验为慢传输型便秘首选的检查方法。80%的标志物在72小时以上不能传至直肠或排出,标志物弥漫分布在全结肠或聚在左半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区,即可认为结肠传输减慢。 (3)排粪造影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可了解是否合并出口梗阻型便秘。 1.与结肠器质性病变相鉴别 可通过结肠镜和下消化道造影排除结肠肿瘤、先天性巨结肠症。可通过立位X线腹平片排除肠梗阻。 2.与常见内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便秘相鉴别 根据病情做相应的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综合征、中风后遗症、精神性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便秘。 3.与出口梗阻性便秘相鉴别 一般出口梗阻性便秘多表现为排便困难,有的患者大便不干,或排便次数也正常,仍有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的感觉。有时表现为排便次数多,便量较少,甚至需用手协助排便,或用开塞露或灌肠、洗肠排便。可通过传输功能检查及排粪造影、肛管压力测定来确诊。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肠道蠕动能力和排便的生理功能。由于本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其治疗需采取符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措施。 1.一般疗法 应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水分的摄入量。另外,尚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同时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 2.中医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认为,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是慢传输性便秘的中心症候特征,病在大肠,虽为腑病,但与其他脏腑、气血津液关系密切,故治疗上应从调理脏腑阴阳入手,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可分虚实,临症施治。中医学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3.药物治疗 经高纤维素饮食、适当锻炼,排便习惯仍无改善者,或顽固性便秘者,可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1)泻剂首选渗透性泻药,通过对肠道的刺激,达到通便作用。 (2)促动力药物西沙比利,选择性促进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加快胃肠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 (3)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通过肠道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和醋酸而促进肠蠕动。 4.中医外治法 包括:针灸疗法、按摩、中药灌肠法、穴位敷贴疗法和穴位埋线治疗。 5.生物反馈疗法 该疗法借助声音和图像反馈刺激大脑,训练患者正确控制肛门外括约肌舒缩,从而阻止便秘发生。 6.手术治疗 若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是最后的选择。尽管手术存在一些并发症,但有一定疗效,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尚有争议。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适于全结肠动力障碍的患者。 (2)结肠次全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适合于右半结肠无动力障碍的患者。 (3)结肠肠段切除适合于某一段结肠无动力的患者。 (4)结肠起搏器目前已开始使用起搏器治疗结肠慢传输便秘,但是疗效尚不确切。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中医辨证、药物治疗、中医外治法等得到改善;手术治疗是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的不得已的治疗手段。 1.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2.避免过久蹲厕 3.健康饮食 每天要多吃富含纤维素类的食物,比如新鲜水果和蔬菜、粗粮等。 4.适量运动,坚持锻炼 适量运动有利于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促进粪便的排出。 5.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使用药物治疗,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注意: (1)避免单品种药物的长期服用,应间断服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调整用药种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