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仰的力量

 云中公子 2017-02-16
  巴金说过:“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没有人质疑这句话的正确性,却鲜有人能深刻体会这句话正确的分量。但是在看过《血战钢锯岭》后,我想会有不少人从灵魂层面认识到这句话的正确性,会从骨子里体会到它正确的分量。
  
  这是一部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二战后期,无数美国人怀揣梦想应征入伍,列兵德斯蒙德·多斯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他和其他入伍者不同,打从入伍的那天起,他就发誓永不摸枪,而是做一名上战场不带枪的军医,这缘于他的信仰——救人,而不杀人。但是这无论在真枪实干的部队里,还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都几乎是个笑话,一个战士不带武器,这是怎样的荒唐。为此战友们鄙视他孤立他,甚至通过群殴的方式教训他,却始终未能让他改变初心,他被送上军事法庭。但是这对于一名执着于信仰、把信仰当作生命的战士来说似乎都只是考验。几番搏奕,大家“屈服”了,不是因为对他信仰的尊重,而算是一场“以大压小”的和解。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真的成了一名不带枪上战场的战士。他坚定地维护了几乎在所有人看来是“不可能的情况下一种不合逻辑的信仰”。
  
  德斯蒙德·多斯是个忠实的基督徒不假,但真正让他把“救人,不杀人”作为信仰的是他的成长环境。他的父亲是一名服过兵役的退伍军人,因为好友的牺牲让他走不出悲伤的阴影,他酗酒家暴,甚至酒后拿枪撒酒疯,这在还是孩子的德斯蒙德·多斯心里同样留下了阴影,再加上童年时和哥哥玩耍打斗,好勇斗狠的他险些致哥哥于死地,这些经历和往事都让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异于常人,哪怕为此付出代价。
  
  在惨烈血腥的战场上,他用行动为他的信仰正名,他是一名唯一不拿武器,却顽强战斗在一线的战士。他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几乎每一位倒下的战友身边都会出现他的身影,他成了守护他们生命的天使——替他们包扎,鼓励他们活下去,竭尽所能给他们生的希望。即便在大部队撤离后,他仍然像一位独行侠似的与敌人周旋,目的是搜索更多等待救援的受伤的战友,然后尽自己所能把他们解救出去,交给大部队。在他精疲力尽时,是“上帝呀,让我再多救一个人吧,再多救一个”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他愣是在敌人眼皮之下救出75名伤员。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战友的理解和尊重,战友们在他的信仰的引领下,勇敢地重返钢锯岭。
  
  片中葛洛佛队长的前后两段话或可告诉我们这理解和尊重来得有多不易。起初这位队长是最不能理解德斯蒙斯作为一个兵不拿武器的想法,他认为那无异于临阵脱逃,无异于懦夫,他在试图劝说德斯蒙斯时,这样说:“我跟大家一样,都相信这本书(《圣经》)的力量。我的良心也会挣扎,但你所珍视的都饱受摧残,你该怎么办?认罪吧,让法庭同情你,没准他们能放你回家祈祷,让勇敢的人去赢得战争。”话不多,却饱含耻辱,一个带兵将官对一个战士要怎样的失望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而后来眼看着自己队伍中受伤的成员一个个被这个在心里早已以“懦夫”定性了的年轻人救下战场,他知道自己错了,他说:“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瘦小的孩子,并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对这个国家的贡献比任何人都要多得多,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对其他人有过这么深的误解,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原谅我。”依然话不多,却满是悔恨和自责,当然还带着些赞赏和欣慰,这恐怕是对一个士兵最大的褒奖和肯定。
  
  从被人深深地误解到成为身边人的信仰,这中间的路有多长、走得多艰辛,恐怕除了那些曾经嘲笑过他、以与他为伍为耻的战友们,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结尾的彩蛋中介绍“他是第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这是美国表彰军人大无畏精神的最高奖项”,这两句话似乎是矛盾着的,一个拒服兵役者获的却是军人最高荣誉、最高奖项,这恰恰证明不是只有拿枪的人才是勇敢的,不是举起武器的人才能让自己所珍视的免受摧残。一个手无寸铁的人,因为坚定的信仰,同样可以在他的领域做出贡献。战争是残酷的,但有信念的人是伟大的,是值得尊重的。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反战片,却极尽暴力和恐怖血腥的战争场景,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激起更多人对于战争的排斥、对于和平的珍视;而影片中也不乏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越发衬托出战争的无情。主人公德斯蒙德的信仰就在这惨烈血腥无情的战争中显得越发弥足珍贵而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