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晓萍:塔尖上的舞者

 傻傻gumi 2017-02-16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细数古往今来的诗文绝句,对酒类的饮用和醉酒的感受描述颇多,而真正描述白酒本身的美的诗词很少。时至今日,真正懂得欣赏白酒之美,并且把这种自然天成的色香味美发挥到极致的人,在行业中也屈指可数,而吴晓萍,这位低调而富有才情的“奇女子”在这个领域可谓传奇性的人物。在白酒的江湖里,一直是男性处于主导地位,而她却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创造出白酒的优雅与韵味。

她是中国第一批女烤酒匠,第一位女评酒师,第一位醉心于高端白酒打造的新一代技术专家,她就像在塔尖上的舞者,人眼所见的是满是美好,而舞者所付出的心血唯有自知。正如她所言:“我的命运注定与酒相伴,我的使命就是见证中国白酒之美!”

这位“奇女子”是谁?到底奇在哪里?

为酒而生的奇女子

吴晓萍:塔尖上的舞者

如果不说,你绝对想不到白酒行业中几款知名的高端白酒均出自调酒大师吴晓萍之手,从誉满中外的国窖1573,到一瓶难求的酒鬼内参酒,再到惊艳四座的52度文君、52度天弦、55度大师甄选……对于一名调酒师而言,有一款堪称经典之作的作品流芳于世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何况还是多款经典,且款款各有特色!如果没有对酒的色香味格有极好的天赋,如果没有超过常人的技术和灵感,这根本就做不到。

当记者怀着崇敬与好奇之心向这位特殊的采访者请教的时候,吴晓萍充满深情地说:“这就是我和酒的缘分,爱酒爱到情深处,自然就有了灵感和心思,整天构想的是如何把中国白酒的美释放出来,可以让更多人欣赏它,赞美它,懂它。”

回忆初入酒行,吴晓萍认为“很多事情都是偶然得之。”

◆贫寒出身难掩璞玉之质

上世纪五十年代,吴晓萍出生在四川酒城泸州一个贫寒家庭,因家里太穷,抱养给泸州老窖酒厂的一位工人当养女。从此,这个女孩的童年与少年都跟酒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小时候常常到酒厂玩,看见工人师傅接酒,自己也偷偷品尝一下,入口那个辣啊,之后是嘴里的回甜味,这些味觉的刺激与变化,让我终身难忘。”

可以说吴晓萍是闻着酒糟的香气长大的,“小时候没有人管,一直在酒厂跟着养父上班,看他们起糟上甑,看他们摘酒看花,年纪稍大一点儿上山下乡,回城后最终进了泸州老窖酒厂,这辈子算是跟酒有缘分。”

1973年,吴晓萍入厂(泸州老窖酒厂)当了一名工人。“那时候,国家提倡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干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干,在当时“政治挂帅”的大气候下,国家的支持、毛主席的鼓励,更加坚定了吴晓萍作为一名刚步入社会的有志女青年不甘落后的决心。

“1971年底,四川油田成立了女子钻井队;1975年11月,辽河油田成立女子钻井队;之后,江汉、大庆、华北、胜利等油田也相继成立女子钻井队。泸州老窖酒厂也响应号召,成立了女子烤酒班。我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就报了名。去了才知道,烤酒真是个苦差事:起窖、挑酒糟、推鸡公车、摘酒、上三班倒,什么都干……”

很难想象这个柔弱的女子能在近两米深的窖池内把酒糟扬上窖坎,一次要挑一百多斤重的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也打磨出了吴晓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更为重要的是,一线的烤酒工作,让她对白酒的生产工艺、酒品质量分级等专业知识有了很好的积累,这应了那句老话“实践出真知!”

◆偶遇良师,开启尝品路

“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酒厂只负责生产,酒生产出来装到吨坛里面,糖酒公司的人来把关质量,定级,分为特曲、头曲、二曲等等。当时酒厂的酒是没有经过勾兑的,也没有尝品员这个职位,分级也是依靠感官评定。”吴晓萍回忆说。

在这里,吴晓萍遇到了她在尝品方面的第一位恩师——陈奇遇。

彼时,陈奇遇是泸州市糖酒公司派到泸州老窖收酒把关的人。他是重庆人,为人耿直,曾经当过老师,非常喜欢酒,也很懂酒。所以经常在工作中跟吴晓萍一起谈论酒的好坏,口感差异。这无意之间的技术切磋,让聪慧的吴晓萍对酒的质量差可谓了然于心。

后来,厂里调吴晓萍去酒厂负责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同时还兼任了酒厂通讯员和播音员。按理说,能跳出车间,在办公室当干事,是很多女工都非常向往的事情,吴晓萍却并没有因为调离酿酒车间而感到开心。

“可能自己潜意识中还是不想干大家都能干的事,反而觉得酒库里的酒对我的吸引力更大。”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变动,吴晓萍这样说。其实,这位出身贫寒的孩子从骨子里就有一股傲气:“不愿做随波漂流的浮萍,要做傲立池塘的莲花。”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某一天,宜宾糖酒公司领导叶贤佐(当时在行政归属上,泸州地区是归宜宾行署管理)来泸州老窖酒厂检查工作,当时负责接待他的就是年轻的吴晓萍。叶贤佐在当时也是国内知名的白酒专家,他看吴晓萍在一旁端茶递水,然后认真记录,于是就指着办公桌的酒样说:“小吴,会不会喝酒,来品尝一下这几杯酒怎么样?”吴晓萍依照领导的要求,一一品尝,然后把每一杯的特点,优劣说得清清楚楚,当时叶贤佐非常吃惊:“你一个小姑娘,怎么懂这么多,真是天赋异禀,不搞酒太可惜了。你愿意到酒库去吗?”

“愿意啊!”吴晓萍得到专家的认可,爽快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随后,她向当时泸州老窖的党委书记提出岗位调动,要下车间去搞酒。当时的书记不同意:“一个女同志去尝酒,喝多了疯疯癫癫的,咋办?”

“倔强”的小吴同志不甘心,三番五次找领导,表决心,希望能到酒库去工作,哪怕是打杂。在她的坚持下,书记终于同意了吴晓萍的请求。

◆好酒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1976年,吴晓萍回到了泸州老窖的核心车间营沟车间(就是现在生产国窖1573的车间),在酒库工作。回到车间的吴晓萍可谓如鱼得水,天天在车间里起早摸黑,跟老师傅学酿酒,跟陈奇遇一起学习评级,到酒库尝酒。

那时,生产一批酒装在大坛子里,糖酒公司把酒拉走后,一坛酒卖完(底部会剩下一些舀不起来的酒)又会把酒坛返回酒厂,陈奇遇和吴晓萍就要负责把剩余的酒集中在小缸子里。有一次,他们无意中发现,“怎么几个大坛子里面的酒混合在一起,口感还更好呢?”这一现象让她对神秘的白酒增加了更多的好奇。

“当时很多酒厂都没有专门的勾兑人员,我们无意间发现这个现象之后,就开始做实验,最初白酒的勾兑是非常粗放的,没有数据,没有理化指标,完全凭感觉。最初,我们用同一级别的酒进行混合,比如,同样是特曲,放在一起,还是会出现爆、辣、躁的问题,咋解决呢?我们就往这个酒里面加入一些双轮底的酒,把双轮底当调味酒用,但是加多少,这些都是全凭感觉。后来发现,只要不同等级,不同批次生产的酒,混合在一起,口感就会好得多。”吴晓萍说起最初的勾兑实验,自己都觉得好可笑。

彼时,在中国酒业,勾盘技术是属于保密技术,勾兑工艺也完全处于探索阶段。吴晓萍想,如果把不同等级,不同组别的酒并在一起,也许会让单一的口感变得更为丰富,一个大胆的“并坛”的想法产生了。于是她整天在酒库里做实验,把不同年限、不同批次、不同窖池的酒进行组合,产生了口感上更好的新酒。她还把不同时期生产出的酒、不同窖龄的酒、不同阶段的酒分别装入不同的坛里加以储存,并按不同的储存期加以分类,再进行组合勾兑,逐渐把酒的勾兑方法完善为勾兑工艺,进而成为酿酒生产工艺中的关键工艺技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色谱仪开始广泛应用在白酒理化指标分析上,当时的很多不解之谜才得以解开。

“如果没有色谱仪,没有各种微量物质的理化指标,我们就很难说清楚为什么混合之后的酒口感要好一些,直到后来有了色谱仪,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同一等级的酒,都是或香味突出,或口感醇厚,即使混在一起,酒体之间的微量元素也没有互补性。这也让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每一批,每一段的酒都各有特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如何协调互补,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吴晓萍的勾调技艺在全国白酒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白酒尝评勾兑的先河,后来她结合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酒体设计尝评勾兑体系。

当然,这样些的荣誉背后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当时去酒库工作,因为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每天呆的时间长了,手脚和嘴巴都长满了湿疹,又痒又痛,但这些与我对白酒的喜爱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当时就一个念头,觉得在那个年代我作为一名女性,作为唯一的女评酒员,得到这份工作很不容易,一定要大家认可我,一定要证明我自己。”吴晓萍就这样执着地走下去,她要探究这个神秘国度无人达到的境界。

新中国第一位美女“国评”

吴晓萍:塔尖上的舞者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泸州老窖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以浓香鼻祖,浓香正宗等美誉闻名全国,全国各大酒厂的人纷纷到四川泸州老窖酒厂取经学习,据泸州老窖前任总工赖高淮回忆:“这样的学习班至少办了30-40个,前前后后参加学习的人总共有8000多。”

当时,年轻的尝品师吴晓萍也是其中传经送宝者之一。“赖高工他们讲窖池,工艺,我就去讲勾兑,尝品。这个领域本来也是全新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我愿意分享实践中总结的心得,工作中的得失给学员,大家共同进步。”这就是那个时代心底纯洁的专家学者,毫无保留地沟通与交流,只为提升中国白酒的质量,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顶住压力,勾调出 “第五届全国评酒会”金奖产品

在那个时代,“中国名酒”的光环背后,也有巨大的压力。“泸州老窖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每5年就要参加一次国家名优酒的评选,我们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勾兑参评的样酒,这对我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吴晓萍回忆道。

到了1984年,吴晓萍的任务更重了。那时,一直主持泸州老窖勾兑技术的负责人为了让子女顶替自己的工作,提前退休了。吴晓萍和她的同事们必须亲自负责勾兑参选,面对全国评选,不少同事们有了畏难情绪,而才干了几年尝评工作的她,却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独自承担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当她调完参选酒,泸州老窖酒厂组织了市里的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来进行尝评,他们对她调的酒并未表态,只留下了一句“还可以提高”就离去了。那时候,吴晓萍的心情之忐忑,怎么办?继续优化,继续实验。

虽然没有得到领导的一致认可,但吴晓萍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很有信心,最后厂里决定选送此酒去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名酒评比。

◆技压群芳,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国评

当时国家评委的换届考试与评酒是同时进行的,从1984年到1989年,历经五年打磨,吴晓萍的勾调技艺得到飞速发展,当国家要组织1989年的第五届全国名酒评委选拔时,泸州老窖酒厂推荐了吴晓萍参加当时的“国评”考试。“当时竞争非常激烈,轻工部、农业部、军队,各大酒厂都推荐了一些技术骨干参与考试,四川省全省有180位参加考试,最后有十名考上了国评,并获得了作为第五届全国名酒评比的评委资格。”吴晓萍回忆道。

当然,这十名川籍国评中,吴晓萍也位列其中,当时吴晓萍才三十多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候,而且在以男性居多的白酒江湖,这种“才华与颜值”并存的女性真是凤毛麟角,十分抢眼,被坊间戏称为“史上第一位美女国评”。

大家都知道,全国名酒评比是酒类行业最权威的质量评比,在评酒过程中,所有酒样密封编号,按评酒员所评分数,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计算平均分,评分达到95分以上的,才有可能被评为国家名酒,90分以上的,则被选为国家优质酒。

让人欣慰的是,在所有选送的几百种酒样中,通过十六轮盲评比较,泸州老窖特曲酒又勇夺金质奖,第五次蝉联“中国名酒”称号!谁也没料到,这个优秀的作品,竟然出自年纪轻轻的吴晓萍之手。

◆勇夺金奖,经历人生第一醉

消息传到四川之后,吴晓萍非常兴奋,也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大醉。“当时,泸州老窖酒厂奖励了我1500元钱,我就拿出来请同事们吃饭,当时摆了十多桌,每一桌我都去敬酒,最后喝多了,真的体会了一次天旋地转,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回忆起当时快乐的情景,吴晓萍眼睛都亮了,确实,对于一个毫无背景,完全靠自己打拼的人,竟然获得了酒类行业中最高奖项,这种荣誉感,成就感,被认可感对任何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我们搞尝品,每天要喝几十上百个酒样,我都没醉过,这一次真的是醉了,真是人生难得几回醉。” 吴晓萍回忆道。

吴晓萍:塔尖上的舞者

取得这样的成就,吴晓萍名声大噪,成了泸州老窖最核心的技术骨干,同时行业里对她青睐有佳的人也越来越多。

随后,吴晓萍佳作不断,在这些美酒中,最为亮眼的是国窖1573的诞生。国窖1573将品质与文化、酒质与包装绝妙融合,成为了中国浓香型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这一经典之作也是她在中国白酒界达到技术顶峰的标志之一。

◆“必须调一款高出特曲一个档次的酒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泸州老窖的价格低于价值,美誉度不及知名度,成了“潜龙在渊”,急盼“一鸣惊人”。

就在这时,酒厂迎来了一个天赐良机:1996年,国务院下令按照国家级重点文物规格保护泸州明代酿酒窖池(所有者为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这些窖池建于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当政期(1573—1620),不间断地使用到今天。众所周知,在浓香白酒中,窖池老,微生物质量好,酒的品质就高。窖泥的使用时间越长,微生物群就越多,酿出的酒就越醇厚,香气也就越丰富。泸州老窖公司决定利用这个时机推出自己的高端酒。

到了2000年,随着国家税改,白酒企业的一线品牌也拉开了涨价大幕。当时,茅台,五粮液的价格已经攀升到200元以上,而泸州老窖特曲的价格还停留在68元一瓶。从战略上讲,同为中国老四大名酒,如果泸州老窖不在价位上相对接近,很容易被挤出一线品牌的阵营,从企业收益上讲,能够打造过百元的名优酒,必然会大大增加营收。为此,酒厂给吴晓萍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必须尽快打造高出特曲一个档次的高端产品。

“能够代表泸州老窖的特色,又能跟特曲有所区别,拉开档次,怎么办?当时感觉肩上的压力很大,整天都带领团队的人在酒库里设计新酒体。每天在藏酒库中转悠,接触大量的酒样,并把每坛酒的口味变化、口味特性都清楚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对这些酒进行对比分析鉴定评级。”

要知道,原酒在发酵过程中的微量成分决定了其香味和口感,调酒师要做的,则是让这些微量成分取长补短,使之达到恰当比例。“在实践中,我总结出浓香白酒最主要的五香:窖香、粮香、糟香、曲香、陈香,哪一种都不能冒头,只有五香平衡,才会把酒的优雅调出来。”

为了实现这个构想,吴晓萍亲自上阵,从生产到基酒验收,从酒体设计再到勾调等工序,一一把关,反复组合,最终创出了国窖1573的定型酒体——一款醇厚绵柔,香而不艳,浓而不烈,能够让人体验历史、品味历史的国窖酒诞生了。国窖1573成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并被钓鱼台国宾馆列为特供酒,风靡天下,并于2003年,获得国家级原产地保护认证。

2002年,国窖1573精彩亮相;很多人饮用之后,觉得与泸州老窖特曲相比,完全是拉高了一个档次,很快便成为高端市场新宠。

力邀三老为国窖1573拍片

为了更好地对泸州老窖的这款高端品牌进行推广,吴晓萍和时任泸州老窖营销老总的卢国利还策划了一个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做到的活动。

吴晓萍跑到北京,请来了中国白酒泰斗级人物秦含章、周恒刚以及大师梁邦昌,请他们到电影录制棚里拍了一部纪录片——《三老话泸州老窖·国窖1573》。当时的电影还是胶片拍摄,一米的费用都挺贵,为了节约成本,吴晓萍想委婉地提醒秦老注意控制讲话时间,结果秦老因为泸州老窖出了个这么好的产品,非常激动,对着镜头,大谈泸州老窖的历史,生产白酒的优势,并告诉吴晓萍“你别管我,我要把这个国窖1573讲透!”

回想起这段行业鲜有人知的轶事,吴晓萍非常感谢三位老专家对泸州老窖的支持以及对国窖1573的认可,据说这部纪录片后来被剪辑成光盘,在国窖1573的经销商大会上滚动播放,为其产品的品质高度、历史意义做出最好的注解。

到了2005年,泸州老窖高层进行调整,吴晓萍也觉得搞了这么多年的酒,少有时间陪家人,最后决定从泸州老窖退休,享受天伦之乐。泸州老窖领导再三挽留,难改其初衷,吴晓萍还是走了。

“当时我给张良董事长写了一封信,感谢泸州老窖对我的培养和提携,同时我还研发了38度,60度等几款高端酒放在那里,就是希望新品开发不要脱节。”吴晓萍说,“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泸州老窖是我调酒生涯的起点,培养了我,也给我了成长的机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无论去哪个单位,都该给人家一个交代。”

国窖1573的成功,让吴晓萍的调酒事业走向了高峰,甚至有了“国内调酒第一人”的称号,而泸州老窖也借国窖1573走出了发展低谷,凭借高端产品再度发力,坚固了全国名酒的品牌优势。

(吴晓萍在泸州老窖退休后又去了哪里?还有什么故事,请继续关注第二节,《酒鬼,开创馥郁香新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