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江湖第四回:裴行俭一语成谶 卢照邻投水而逝 文/时间领主 诗曰:
1秋天来了。原野上薄雾濛濛,银灰色天幕下,一行大雁无声地向南飞着。 卢照邻坐在板车上,兀自神伤。车童已经走了,远远地在河边玩耍,周遭终于又仅剩下自己一个人了。就像以前的很多次那样,这个世界又一次回归寂静、单纯。他又可以在回忆里来回奔跑,他又可以在自己的世界称王了。 时间回到30多年前,他在邓王李元裕府任典签。那时,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邓王很器重他,曾对别人说,“这位就是我的司马相如。”卢照邻公务之余,以先锋诗人的身份写写诗,偶尔到长安城寻亲访友,好不快活。 31岁时,在邓王的推荐下,卢照邻远赴四川,任益州新都县尉。看似提拔了,但此地偏远,无人相和,其实没有一点儿意思。正在苦闷之时,他遇到了在四川游历且同样郁闷的王勃。两人性情相投,一唱一和,常常结伴游山玩水、诗酒唱酬,打发着无聊的时光。 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风流倜傥的卢照邻爱上了一位姓郭的川妹子。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同居,并生有一子。后来,卢照邻离开蜀地时,与其山盟海誓,结下再会之约。然天不遂人愿,卢因病无法践约。后来,他在《五悲·悲昔游》(节选)中,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且说郭氏独居蜀中,音讯皆无,还以为心爱之人喜新厌旧,非常失望,遂央求另一位游蜀诗人骆宾王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节选),斥责卢的无情无义——
她又哪里知道,卢照邻此时身患重病,已是自顾无暇,哪还会移情别恋呢? 此是后话。且说卢照邻离蜀之前,运气都还不错。公元671年,在好友王勃的劝说下,卢照邻终于辞掉了职务,来到长安参加典选。 这一年,卢照邻34岁。他的命运,也迎来了文学史上罕见的大转折。 2当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年龄相仿,文风相近,且都在四川游历过,相互也认识,并称“初唐四杰”。 这一年,四人相约到长安参加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主考官是吏部侍郎裴行俭。裴擅阴阳道术,相面功夫也甚为了得。他说,读书人能否有远大前程,得先看其器量和才识,其次才看才情和文学造诣。这4个年轻人个个持才傲物,不仅性情浮躁,还喜欢出风头,很难长久地享受官爵福禄。他甚至断言,除杨炯能当个县令外,其他三人都不得善终。 真可谓一语成谶。 4位年轻人没入裴老法眼,想飞黄腾达自然没戏,遂垂头丧气地离开了长安。但说卢照邻,离家远游多年,本想一番作为,如今却只能灰溜溜回到家中,个中滋味,自是难熬。雪上加霜的是,卢家已大不如前,举家迁到太白山草屋中居住。 天有不测风云。更让卢照邻痛心的是,正值壮年的他,忽然患了风疾。家人忙寻得一位方士的玄明膏给他服用。也是命该如此。偏偏又遇到卢父去世,卢照邻号哭悲恸,以致呕吐,把服下的丹药都吐了出来,病情越发严重,先是双脚痉挛,后来一只手也罢了工。 在病痛的折磨下,卢照邻形体残损,手足无力,五官尽毁。年少时的梦想,早成了泡影;以前的风花雪月,也只会让他更加心碎。他从此抱病在床,既不能与朋友把酒言欢,也不能游山玩水。每次一想到远在蜀地的郭氏,他便痛不欲生,同时也萌生出对健康的向往。 为了求医问药,他带着刚写的《病梨树赋》,找到了药王孙思邈,欲拜其为师。药王接过《病梨树赋》,但见写道(节选)——
药王看罢,不觉悲从中来,深深体会到眼前这位年轻人的痛苦。他在精心治疗的同时,鼓励卢照邻安心养病,告诫他既要自慎自珍,又要有忧畏之心。在孙思邈的治疗下,卢照邻的病情一度好转。然而,因为是皇帝的保健顾问,孙思邈不得不时常随驾出游,无法系统地为卢诊治。 病情恶化后,卢照邻决定离开孙思邈。他迁居到具茨山下,买了几十亩田园,又疏浚颍河水,让河水环绕房舍,从此做起了隐士。 3卢照邻隐居颍河畔,连续10多年无法下床。 他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他让人预先挖好坟墓,自己躺在里面,静静聆听死神的脚步声。 高宗当朝时,重视吏治,自己则唯独重视儒家学说;武则天执政时,推崇法家思想,自己却唯独把老黄的观点奉为圭皋。后来,皇帝在嵩山举行封禅大典,下诏广纳贤人志士,自己又卧床不起了。每每想到这些,卢照邻都悲愤不已,遂作《五悲文》以自我表白。 这天,深秋。卢照邻坐在板车上,颍河水无声地流逝。车童犹在河边戏耍。他又怎能知道,一位天才报国无门的悲哀呢? 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邯郸步,两足铺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云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 卢遂作《释疾文》三篇,聊以自慰。其后,他回到家中,与亲人诀别,投颍河自尽。 呜呼,可怜一代名士,就此逐水而逝,享年52岁。 卢照邻,字升之,范阳人(今河北涿州),号幽忧子。其工诗,尤擅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颇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节选)——
该诗写法近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唐诗镜》中说:“端丽不乏风华,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语:“通篇格局雄远,句法奇古,一结更绕神韵。” 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为千古传唱之名句。 这正是——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