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的兴盛与衰落,起起落落贯穿中国文明

 昵称KgsTtEIG 2017-02-16


道教,是我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由此可见,道教对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风民俗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最初的道教是在东汉晚期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在民间流传的有组织的宗教形式,它与先秦的道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先秦的道家是一种典型的学术派别,注重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道家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及自然的基本认识,道家思想强烈的超世情绪,也有别于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老。但道家的宇宙学说在汉代影响很大,在此之间逐渐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并把它作为宗教创世神学的理论基础。相传东汉顺帝时,老君降临蜀郡鹤鸣山,以“正一盟威之道”传授天师张道陵,使之教化百姓,从而创立了道教最早的一个道团——五斗米道,太上老君自然就被奉为鼻祖。东汉末年,象这一类自称为“道”的宗教组织还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张角借传道广招信徒组织武装对抗朝廷,最终招致统治阶级和封建地主武装的剿灭,“太平道”也因此灭绝,剩余信徒加入了“五斗米道”。但不管是“五斗米道”还是“太平道”,他们都是把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作为根本教法,真正把《老子》作为教徒必修经典的是“五斗米道”的另一个领袖人物张修,后来张道陵之孙张鲁袭杀张修掌握教权,又组织编写了注解《老子》的《老子想尔注》,这是道家学术与神仙方术相结合的早期代表作,开创了道教系统利用道家著作的传统,在道教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时的道教便真正成了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从在民间传播,到最终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并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是在魏晋之后,特别是北魏太武帝时的寇谦之,他开创的新天师道,不仅形成了教理体系,而且成为当时的国教。隋唐自北宋是道教的全盛时期,唐贞观11年,太宗下诏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到了高宗,更是以老子为唐皇室祖先,并封太上玄元皇帝。经历了五代十国,道教仍然方兴未艾,北宋太宗皇帝礼敬陈抟老祖,特把华山赠给他作为修仙之所,即使是到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对道教依旧推崇备至,《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娘娘”和“36天罡、72地煞”都是道教中的神话人物。道教的发展、兴盛也丰富和完善了道教理论,除《老子》外,后来的道士还组织撰写了《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抱朴子》等主要著述,内容涵盖了神仙方术、巫占术、房中术、阴阳五行、符咒、辟谷、炼丹、奇门遁甲等道教教义,也为道教抹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到了南宋以后,由于金、元的迅速崛起,中国的民族矛盾变得异常尖锐,统治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相互征伐,无暇顾及对道教的扶持,道教得不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开始逐渐衰落下来。而在道教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道教也一直面临着与外来宗教——佛教的相互竞争。中国人最早接触佛教大概在公元前2世纪,汉哀帝元寿元年,月氏王的使者带来了《浮屠经》,这是佛法东传中国的最早记载,因此,佛教传入中国的可靠年代应该在西汉末至东汉初之际,后来汉明帝建的白马寺,就是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佛教刚入中国时,还只在皇族和上层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中有点影响,汉代虽然也有少量佛寺,这主要是来满足来华胡商的宗教信仰,在法律上则不允许中国人出家当和尚。可是,在中国经历了“五胡乱中华”的大动荡和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后,当时有着“胡教”之称佛教,通过对自身教义的不断修改完善,和与中华文化的极力对接,加之统治阶级的利用和推崇,这个外来宗教很快就有了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并成为与道教并驾齐驱的又一大宗教,这时,道教和佛教的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凸现出来。道、佛之争的焦点是“祖师先后之争”,即:“到底谁的祖师是谁的祖师的师傅”的问题,当然中间也夹杂着“夷夏之辩”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争。


中国历史上旷日持久的道、佛之争,最初不过是两大宗教的自我吹嘘而已,如道士著的《老子化胡经》就把老子说成是佛祖的师傅,而和尚著的《释迦文佛像赞序》中又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傅。但随着争论的升级,以后竟发展为相互之间的诽谤和谩骂,如和尚著《笑道论》,道士则著《道笑论》。两大宗教的矛盾冲突,往往和封建社会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所以形成了历史上的多次灭佛和灭道。北魏太武帝的灭佛,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黄帝子孙,周武帝的灭佛,也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五胡”,有资格统治汉族罢了。而道教的一场灭顶之灾,是蒙元18年的佛、道之争,双方三次辩论的结果,道教失败,元世祖忽必烈诏令:道士落发,《老子化胡经》焚毁,道教禁绝。自此,道教的两大派别“正一教”和“全真教”就只能在民间流传。明朝时期,道教虽然有所抬头,但随着清王朝入关、明朝灭亡,满清为了有利于对汉族的统治,采取了抑道的办法,对道教根本不予重视,道教也就更加衰落了。

不可否认,道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和延续都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它为什么不能像佛教那样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并且以土生土长的身份在与佛教的竞争中落败下来?原因有以下主要几点:

一是道教作为依托道家思想创立的宗教,以修现世,把追求长生不老、升仙得道作为修行目的,教义显得深奥难懂,传授形式过于保守,带有浓厚的民族排外性,使得弘法受到局限。道教能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迎合了统治阶级的虚妄心理,而普通百姓因为道教道法高深、自身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便会觉得入道门槛略显有些高;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教就像美声唱法,佛教就像通俗唱法,佛教是以修来世,把脱离“六道轮回”升入极乐世界作为修行目的,佛教讲究因果报应、善行善果,恶行恶果,是一种易于接受适合各种人群的宗教,因此,纵然历史上有过三次灭佛运动,但佛教都没被灭绝,佛法反而得到了弘扬,这说明佛教有着普遍的群众基础(少数民族基础)、和极大的抗打击性以及极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二是道教历史上都追求个人修行,没有大同思想,缺乏“慈航普渡”的精神境界,道教也出过象陈抟老祖、吕洞宾这样的得道之士,但历史上却只留下了他们的仙名,很少留下他们弘扬道教的广为传播的事迹,也没听说他们有几千弟子。而佛教的和尚就不一样,象唐和尚唐玄奘,远渋万里求取佛经,一心弘扬佛法(其是否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需另行探讨),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在大雁塔开坛授课,弟子不下数万。这个也说明了那句话佛度愚,道化贤。佛教杂乱谁想来都可以。

三是道教每到家国为难,民不聊生时候,都会出来一位军师级人物,成为开国的重臣,如历史上的姜太公、 范蠡 、 谢安、张良、诸葛亮、魏征、刘伯温、宋献策等人。而佛教中的和尚,除了姚广孝帮助朱棣夺了建文帝的天下外(内斗),出世又入世之人寂寂难闻。这一点也是蒙元满清抑道的主要原因,如果支持道教发展,说不定道教就是藏匿收复汉家江山志士的重要场所。再者此俩朝是少数民族统治,汉人低等人,代表着汉人的道教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加上自身的局限,道教的衰落也是理所当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