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拜水都江堰

 凡秋一叶 2017-02-17
        到了都江堰,都江堰景区肯定是必去的地方,否则有虚此行。所以在川的最后一个旅游点就是都江堰。
都江堰曾有个古老的名字,叫灌县。灌县应该也可以说就是都江堰的古城区。我们在走向景区的时候,首先就遇见了这座古城。

看到这条街,仿佛看到了我小时候门前的凤凰街,也是那不宽的街面,也是那法国的梧桐,也是那相连的店铺。

灌县古城是一座与千年古堰相伴的古城,西街和南桥是它的两大景点。
西街,位于都江堰灌县古城内,作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西街全长340米,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见证了千年灌县的时光飞逝,现在被打造成民俗风情旅游特色街区。
南桥位于城区南门外,横跨内江,始建年代不详。元时称凌云桥,明、清多次维修,易名普济桥。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县令陆葆德利用大修都江堰余银二千余两、粟百余斛修建“普济桥”。其后百年,南桥历经战火、水灾,几番毁建。1979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重建,桥身及下部废弃木制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桥面增宽至12米,桥头楼门三层,高12米。 2009年南桥震后加固维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被誉为“天府第一桥”“西蜀第一桥”“雄踞江源第一桥”。

内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清澈的江水。

受时间限制,灌县,我们只是穿城而过。过南桥就是都江堰的景区入口。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这四根卧铁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杩槎: 用来挡水的三脚木架。应用时以多个排列成行,每个中设平台,台上置石块,在迎水面上加系横木及竖木,外置竹席,并加培粘土,即可起挡水作用。这种建筑物,很早就用于 四川省 灌县 都江堰 工程中。

张松银杏蕴涵着独特历史文化。该树高6.3米,树围最宽达5米,传说系后汉张松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树,虽不是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但因其独特的造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2004年角逐“天府树王”时,获得“十大名桩”的殊荣。此树下边两干并立,于一米高处,两干愈合为一,状若两腿矗立。后人便因势盘置,将树冠修剪成白鹤形体,或头或尾、或翅或胸,各部完美,生动活泼。体现了园林艺人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园林艺术。特别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张松银杏本为雄株,千年来未接一果,但自2000年起,每年都硕果累累。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伏龙观的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

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的第二大功能就是排沙,当江水疾驰而来,会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漩涡,将泥沙或冲上岸,或带入泄洪道,把多余的泥沙排入外江去。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隔江远眺一下二王庙,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救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二八分沙是指沉淀在河床上的泥沙经过鱼嘴上的一颗颗排列整齐的小石头,而使其外江的沙占八成,内江的沙占二成。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看都江堰有点累,最后回家做了点功课: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

四川之行匆匆结束,但让我感受了四川悠久的文化,也让我感受了四川自然的山水。然而最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了朋友的友情和真挚,谢谢姐和姐夫,愿友情地久天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