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爱问360 又到了一年之计的春天,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非常需要我们注重养生的季节。因为,春季是一年的开始,在春季我们要调养好身体,才能应付马上到来的酷暑的夏季。同时,春季的调养,也是为了改善过去一年中,身体留下的诟病。老话说,“春要捂,秋要冻”。意思是不是说春季要多穿衣物呢?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春季如何保暖。 【春季为何要捂】 春天多风,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稍有不慎,人体易受风寒,在外邪之中寒邪最易犯胃,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果受寒或饮冷过度,使脾胃阳气受伤,就可出现胃肠的病变,尤其是夏秋季有贪凉饮冷习惯的人,到了冬春季节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就凸显出来。 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左右,人们调节体温一是靠自身调节,如中枢调节、皮肤血管调节、排汗等,另一个就是靠增减衣物。人们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自身调节机制已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此时如过早脱去冬衣,将人体暴露在稍暖却并不稳定的气候下,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极易造成寒热失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侵袭。 中医学认为,初春对应自然界的风、木,与人体五脏之中合于肝。因此,在冬春之交的养生防病上应当注意谨防风邪。初春多风,风邪易侵袭肌表,汗孔开泄使阳气耗伤而致病,所以初春应当御寒保暖、避风就温。俗话所说的“春捂”即是这个意思。 【春季如何捂】 春季要注意保暖,否则寒气入侵身体,再加之夏季酷暑炎热,很容易贪凉,体内积攒湿气,很难去除。那么,春季要捂说的就是我们要多穿衣物吗?其实不然,春季的捂,并不是一味的徒增衣物,而是需要我们合理的进行保暖。 女性春捂重在腰腹 虽说立春过后气候逐渐转暖,但气温还是比较低,早晚温差较大。体质较弱的人如果把衣服减得太快,很有可能会因遭受风寒而引发感冒等疾病。所以,出于保暖御寒的需要,人们仍然需要“捂一捂”。人们在“春捂”时应该重点注意几个部位:背部、肚子、双脚、膝盖和腰部。女性则特别要注意腰腹部保温。不要经常穿低腰裤或急着穿薄裙,否则腰腹部就容易受凉,这可能导致女性宫寒,引发手脚冰凉、痛经等症状;另外,也要捂得合理,保持下半身血液循环畅通和干爽透气。穿着过紧衣裤会导致盆腔淤血,导致痛经加重,同时对心脏和血管也没有好处。 老人要捂脚和小腿 人体上身抗寒能力较强,但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胸腹比后背更易着凉,做好背部保暖工作有助于自身阳气的生发,增强抗病能力。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 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纵然偶尔升温,也应从上身递减衣物,这样可避免关节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中老年朋友腿部的保养尤为重要,老话“寒从脚起”也是这个道理。 春捂适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即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但是不能过汗。春季气温时高时低,如果升温了还里三层外三层的捂着,出汗多也容易生病。因而“春捂”并不是衣服穿的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春季养生食疗】 俗话说的“春季要捂”,并不是要求我们春季要穿的厚厚的,而是让我们合理的进行保暖,尤其要注意腰部、背部、腿部和脚部的保暖。在保暖的同时,也应注意饮食的调养。下面小编给大家推荐几款春季的养生粥膳,大家可以经常制作滋补养生。 莲子木耳羹 材料:莲子肉30克、白木耳20克。 制作方法: 1、莲子肉30克、白木耳20克,加入400毫升水,文火煮烂; 2、放冰糖少许,每日清晨食之,食后稍事活动。 功效:莲子肉善入脾胃之经,能补脾胃之虚。白木耳善入肺胃二经,能滋养肺胃之阴,二药相用,能气阴双补。健康人食用,益于心脾。 枸杞粥 材料:枸杞5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取枸杞5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同煮成粥,早、晚适量服食。 功效:枸杞子性味甘平,为肝肾经要药,是一种滋补肝肾的药食两用之品。春季选食枸杞粥,可以补肝肾不足,治虚劳阳痿,咳嗽久治不愈者(无外感)。此外,枸杞粥还有降低血糖和胆固醇、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 红豆紫米汤 制作方法:将红豆、紫米各20克洗净浸过夜,将浸泡的水倒掉加入新水煮熟,再以小火煮至熟透即可,食用时可加入适量蜂蜜。 功效:红豆本身有利尿作用,有助于改善水肿,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可作为日常食物。但紫米较不易消化,一次不宜过量进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