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高平开化寺大殿彩画的主要特征
高平开化寺大殿彩画形制统一、完整,较少扰动和叠压的痕迹,若与大殿壁画同期(1096年)绘制,则距《法式》刊行(1103年)不到十年。而开化寺所处的长治、晋城地区与北宋时期的核心城市洛阳、开封有着便利的交通联系,是北宋时期河东路与东京交通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化寺大殿的彩画是现存木构建筑彩画中,与《法式》彩画关系较为密切者。
开化寺大殿的大木构架简洁清晰,兼具《法式》“厅堂式”和“殿阁式”的构架特征,同时也有很多《法式》之外的地方做法。彩画的情况与此类似,现存早期彩画主要位于室内梁、枋、枓栱,大多画有外缘道,身内用青、绿、红三色叠晕,基本属于《法式》的“五彩遍装”;但缘道设色、描画方式等均未达到“五彩遍装”的标准。以下从构图、用色和纹样的角度,分别对开化寺大殿彩画的特征进行总结: 1、在构图方面,开化寺大殿彩画除梁栿以外的大多数构件都有“缘道”的处理,且缘道宽度与《法式》规定基本一致。 缘道使用黑、红、白三色,且相邻构件的缘道色彩没有“隔间”,与《法式》的规定有所不同。 另外,梁栿虽然使用了与《法式》基本一致的纹样,却未画“缘道”,而是将构件的侧面和底面画上了连续的“毬文”或“龟纹”,从而模糊了侧面和底面的分界。 2、在用色方面,开化寺大殿彩画除了红、绿、青三色叠晕之外,还较多地使用单色叠晕,或用黑色和白色反复勾勒,加强图案的明度对比,使得纹样局部十分鲜明。有的小枓在幽暗高远之处,能够通过叠晕的处理而产生向前跳跃的效果,但也正因为如此,显得不够细腻和谐。 此外,开化寺大殿彩画还出现了“贴金地”的做法,为《法式》记述不详的部分提供了例证。 3、开化寺大殿彩画纹样生动自然、种类繁多,即使同一类纹样,也在构图和用色方面追求变化。如小枓纹样可以分为18种,栱身纹样又有8种,其用色、构图各不相同。纹样分布虽然与构件的形状和位置有一定关系,但是没有严格的规律,稍显杂乱。 4、开化寺大殿室内总的色彩效果符合《法式》所提出的总原则:“轮奂鲜丽,如组绣华锦之文”,细节描绘鲜明生动,但色彩和纹样变化过多,缺乏秩序感和整体感。虽然《法式》彩画部分图文并茂,篇幅共三卷有余,但主要只是提供了绘制方法和局部样式。虽然“杂间装”一篇提到各种彩画类型可以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其他篇章也零星提到彩画与构件的搭配,但对于彩画与构件的搭配关系,以及不同彩画类型之间的搭配关系的规定并不具体,或可“随宜加减”,有很大的变通余地。换句话说,从《法式》到具体建筑之间,仍然有一个设计和发挥的过程。高平开化寺大殿作为同时期完整木构建筑彩画的孤例,在纹样和色彩的总体构成上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和不成熟的特性。这座建筑作为中原较偏远地区的小型寺庙,并不能代表北宋官式建筑装饰的水平,但是纹样自然、色彩丰富而伴随的整体上缺乏秩序,可能是北宋时期建筑装饰较为普遍的情况。
原文发表于《古建园林技术》2008年03期
木衣锦绣|一个只做学术的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