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謂書法之“骨”?

 脩心 2017-02-18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三級課程「裹束」


第十一集|骨的作用


三種骨缐




|筆記|


L3-11 骨的作用


一、筋節和骨肉


三級課程裹束,筋節已經講過了,接下來要講講骨肉。裹束的基本概念,就是把大圈和小圈加在一起。骨肉就是把大小圈具體表現出來。


筋節等於造房子搭了一個架子,但等你造房工程完成,這架子是看不見的。



大圈是取筆勢,如這是一個瞑人勢,下面加一個豎筆勢,就是左右的“右”字。到這一步,取勢就完成了,書寫時筆鋒會走這兩條路。



行筆時還有各種調鋒動作,這是小圈。但大圈加小圈只是中線圖,還有什麼問題呢?那就是你具體書寫時,是用尖鋒寫還是側鋒寫。



你看這兩個“右”字,都是王羲之寫的。《聖教序》這個瘦硬,用尖鋒寫的。《蘭亭序》這個線條粗壯,用側鋒寫的。在書法中,這兩種寫法效果是不一樣的。



筋正如地圖上我們選定一條路,每個司機心中都有個路線。但心中的路不是實際的路,心中的路只需一條線,實際路段有些比較窄,有些比較寬,有些路比較平,有些路高高低低。有些地方要暫停,有些地方要急轉彎,這就是節。實際的路況,和你選定的心中那條路是兩回事。



書法中的中線圖,譬如一個“永”字,那是心中的路。中線在你心中明確了,筋節就已經確定了,中線圖只是在學習階段使用的,你書空也可以,那是虛寫。把筋節具體表現在紙面上,是實際書寫。一橫用尖鋒寫,那是骨線,一捺用側鋒寫,那是肉線。筋節用骨肉表現出來,筋節就隱藏在骨肉之下。


後代讀帖的人只看見骨線或肉線,作者當初怎樣取勢和調鋒,那就要好好研究一番。所以說中線圖是未寫之前的字,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一動筆寫,用尖鋒就是骨,用側鋒就是肉,這是筋節的具體表現,我今天先講骨。


二、骨線定義


骨的概念,我已經在一級課程中講起過,現在要進一步深入。



我們知道,書法用的毛筆分為兩層,中間是筆心,通常是用硬毫如兔毫做的。筆心外面是副毫,或稱為被,通常用軟毫。副毫和心毫不是一樣長的,組成一個圓錐形的筆頭時,心毫稍長一點。


這樣一來,如果把毛筆豎立起來,那就是用筆心的端點,寫出來就是骨線如果筆心彎曲,副毫接觸到紙面,寫出來就是肉線。正因為“一支毛筆兩個鋒”,所以線條就分兩種。


以前我跟各位介紹過唐太宗《指意》 這句話:“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你看,唐人對毛筆兩個鋒的作用,分得清清楚楚。


用“心毫”就是寫筋骨,用“副毛”寫出來是皮膚。這裡“膚”指肉,我以前已經解釋過古文這一用法。



如果毛筆只有一根毫毛,看起來比較清楚。這根毛垂直於紙面,那就是用它的尖端。這根毛如果側一點,還是用它的尖端。但我上次講過,毫毛是軟的,很容易彎,如果彎到毛桿著紙,那是用它的側面寫字。



晉唐時期用韋誕筆,這是多層次的毛筆。筆心以硬毫為主製作,所以筆心的尖端不是一根毛,而是多根毛聚集。筆心外面有護心、筆柱和被,行話稱之為“三副”。筆心包裹在圓柱體中,主要功能就是使用它的尖端。有時候還特地把筆心捆紮起來,這樣一來更不容易散。所以當時書法家使用尖鋒來寫骨線,是比較容易的。



宋代以後用散卓筆,筆心很大,外面只有一層被,這種筆容易散,寫大字方便,鋪得開,寫骨線就不容易了。


簡言之:

筋是筆鋒運動的軌跡,實際表現分為骨肉。

骨線是尖鋒的軌跡,用尖鋒表現筋。

肉線是側鋒的軌跡,用側鋒表現筋。


三、骨線分類


既然骨線是尖鋒的軌跡,那仔細分起來有三種。


3.1 純骨線


第一種是純骨線。這是指筆管完全垂直紙面,筆心不彎曲,虞世南稱之為“豎管直鋒”。




那尖鋒接觸紙面就是一個很小的點,移動這個點寫出來的骨缐非常細。這是純骨缐,一點肉也沒有。純骨缐用處不大,骨缐太細就等於那條筋。


虞世南引用王羲之朋友虞安吉的話説:“横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他對純骨缐是有批評的,整篇都用純骨缐寫那就好像鉛筆寫的,“乾枯”是指意像,好像一個人,一點肉也没有。


虞安吉接下來説:“終其悟也,粗而能鋭,細而能壯......”尖鋒缐怎樣才能“細而能壯”呢?那就要開鋒。


3.2 開鋒后的骨缐


第二種是開鋒後的骨缐。要骨缐粗壯一點,只需開鋒就可以達到。


通常開鋒只要來回揉搓一下,依靠紙面摩擦力把尖端拉開一點,這樣寫出來的骨缐當然就比較粗了,所以骨缐也有粗細變化的。開鋒動作我在一級課程 16 課中講解過。


虞世南《筆髓論》還記録了王羲之一段話:“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掉”就是“摇”摇動筆管就可以開鋒。從“懸管掉之”這句話,可以知道王羲之必然是摇腕的,你轉手指捻管就不是“掉”。


但要注意,開鋒是有限度的,尖鋒可以開到多寬呢?



筆心本來是一個倒置的圓錐形,開鋒後就是倒置的圓台形,下底的寬度就是你拉開尖端的寬度,不能超過上面的直徑。如果超過了,筆心的毫毛彼此之間就不能聚集,散掉了。用這樣的筆鋒去寫,完全失掉了尖鋒的意義,就算寫出來,只是一條扁平的缐,不是骨缐了。



這裡要提一下,如果你要寫較粗的骨缐,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換一枝大毛筆去寫。大毛筆筆心用的毫毛當然較小毛筆為多,所以那尖端必然比小毛筆的尖端粗一點。


學書法久了,都喜歡用大筆。簡言之:“大筆可以寫小字,小筆不能寫大字。”


3.3 側鋒缐中的骨


第三種,側鋒缐中的骨側鋒缐不是肉缐嗎?怎麽會有骨呢?



我們知道,尖鋒垂直下紙,那是一個圓點,許多圓點排列起來就是純骨缐。但實際上你仔細觀察一下,筆尖總是有點彎的。當筆心彎曲的時候,下到紙面就是這樣一個形狀,行筆時後面是尖鋒的痕跡,前面是筆腰的痕跡。用側鋒就是彎多點,但如果尖鋒不散,它就會在側鋒缐中間,留下一條尖鋒的軌跡,所謂“肉中有骨”就是這種情况。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劉熙載《藝概》説:“蔡中郞《九勢》云:‘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蔡中郎”就是蔡邕,“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句話,提出了中鋒的概念。你想想這句話的意思,純骨缐是只有尖鋒在行走,那就沒有中不中的問題。這句話一定是指側鋒著紙,所以才有保持尖鋒在中的問題。


劉熙載接下來講了歷史上的一個故事:“後如徐鉉小篆,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蓋得中郞之遺法者也。”筆畫中心有一根缐,那是一縷濃墨,這根缐是肉還是骨?那是尖鋒的軌跡,當然是骨缐。



徐鉉字鼎臣,南唐李後主手下的大臣。他對古文字很有研究,所謂《説文解字》大徐本,就是徐鉉等校注的。書法上徐鉉精於篆書,黑龍江省博物館藏有他的篆書《千字文》,不過這一件很可能是宋人臨摹的,字也比較小。



上海圖書館有徐鉉《許真人井銘》拓本,水平確實相當好。


但古人說徐鉉的篆書真跡對著陽光看,線條中間有一縷濃墨缐,我們現在是看不到真跡原本了。那是尖鋒凝聚留下的痕跡,這根線就是肉缐中的骨。所以側鋒肉缐也分三種。


簡言之:

肉中有骨:中間尖鋒聚集留下的軌跡是骨缐。

肉中粗骨:尖鋒處於開鋒狀態,則骨缐比較粗。

肉中無骨:尖鋒側鋒都散開鋪平,是純肉缐。


四、骨對意像的影響


這個問題無須我來說,古代有大量的論述。


梁武帝說:“純骨無媚,純肉無力。”注意這裡説了兩個“純”。純骨缐一堆骨頭,乾枯無媚,純肉缐有肉無骨,所以是無力。


剛才唐太宗《指意》這句話也是這個意思:“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用“心毫”寫筋骨,那是“勁健”。用“副毛”寫皮肉,那是“溫潤”。


傳説顔真卿和張旭老師有這麽一段對話,張老師問:“又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長史曰:‘然。’”


趯鋒就是錐劃沙,頂住紙面産生躍動,仿佛有生命一樣,結果就是“自然雄媚”。


宋代米芾有一段話值得注意:“筋骨之說出於柳(公權),世人但以怒張為筋骨,不知不怒張,自有筋骨焉。


很多人搞錯了,以為抒發心中怒氣、狂怪張掦就是有筋骨,所以寫起字來近乎發洩、發怒、發瘋。書法是優雅的藝術,骨法是用筆表達筋,無須那樣嚇人的。


謝謝各位。


【老師示范】(参看视频)


今天講了三種骨線,我們來練習一下。第一種就是“豎管直鋒”,筆管和筆心都是垂直於紙面。這樣子下筆,咬住紙,拉過來,這是純骨線。


第二種開一下鋒,開鋒就是搖腕。那個方向你可以斜一點,這個方向。你不要這?子,這?子的話一寫呢,那個鋒又會聚住,稍微斜一點。好,咬住紙,拉過來,收。


第三種呢,是側鋒線中有骨線。側鋒線,你譬如說我現在大約兩分筆,拉過來,但是尖鋒不要散,拉過來,尖鋒不散。等到他乾了以後,你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個濃墨線。


前兩堂課我們寫了那個“口”字,它的筋是這樣子的。在這個地方你可以揉搓,抬筆移位。如果你要培養那個節奏感,你可以把它拉開寫。就是長長短短,你看這樣子,長長短短。經常寫寫這種長長短短的,培養自己的節奏感


現在我們寫個“口”字,全一部用那個骨線寫。三面换你可以當它一個揉搓,然後寫上來。再來,來到這兒,抬筆移位。揉搓一下,可以粗一點,收鋒。這是純骨線寫的“口”。


本節要點:

筋節須用骨肉去表現。

骨缐是尖鋒的軌跡。

三種骨缐。


複習思考:


是否只要用尖鋒寫,必定可以得到勁健的效果?用尖鋒寫會不會有綿軟的缐條?


勁健的骨缐跟行筆速度有没有關係?是否行筆越快,缐條就越有力?






「黃簡講書法」

三級課程|裹束

(点击标题即可观看视频内容)


01、什麼是裹束?

02、裹束得到什麼?

03、筋的作用

04、取勢

05、如何結字(1)

06、如何結字(2)

07、節的作用(1)

08、節的作用(2)

09、節節加勁

10、讀懂小圈


一级课程:用笔(共51集)

二级课程:用笔(共35集)

可在底部菜单中随时调取阅读


編輯/老伍

【歡迎轉載,歡迎轉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