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82条

 医贵仁心 2017-02-18

第182条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为邪入腑也。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既入腑,则表证已罢,故不恶寒,但身热,汗出,而恶热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病有外证有内证。潮热、自汗、不大便、内证也;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也。今汗自出,是从中风传来,故与中风之外证同,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则知为阳明外证,故不与中风外证同也。然阳明之热,发于肌肉,必蒸蒸而热,又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可知矣。

集注

方有执曰:此以太阳中风,传入阳明之外证言。

魏荔彤曰:病有太阳中风不解,传入阳明者,何以辨之?故设问曰:阳明未知其里之何时传来?必先验其外之何所见证?答曰:太阳病,有身热,汗自出而恶风者,此太阳中风之本证也;若身热,汗自出,竟不恶风寒而反恶热,则病已去太阳而入阳明矣。此阳明病,由太阳中风而传入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主里,而亦有外证者,有诸中而形诸外,非另有外证也。胃实之外见者,其身则蒸蒸然,里热炽而达于外,与太阳表邪发热者不同;其汗则濈濈然,从内溢而无止息,与太阳风邪为汗者不同。表寒已散,故不恶寒;里热闭结,故反恶热。只因有胃家实之病根,即见身热自汗之外证,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然此但言病机发现,非即可下之证也,宜轻剂以和之。必谵语、潮热、烦躁、胀满诸证兼见,才为可下。

四证是阳明外证之提纲。故胃中虚冷,亦得称阳明病者,因其外证如此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里热外发,则身热。热气熏蒸,则汗自出。汗出表解,但热无寒,故不恶寒,反恶热。此后全是内热为害,与外寒无关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予前既言阳之为热,明之为盛矣。此节仲师答词,固即当解阳明为热盛之确据。身热与太阳之标热同,身热而汗自出,如逢炎暑,如近炽炭,则与太阳之标热异。人非肠胃中有实热,虽当暑令遇冰及井水,毛发为之凛然,无他,心有所畏忌也。至遇之辄喜,绝然无所违忤,甚至好风雨而畏晴日,饮寒泉而拒沸汤,则身中阳热,无可复加矣。盖必如是,乃谓之阳明矣。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是讲阳明病的外在表现,以区别于太阳病。

既然形成内实,不更衣、大便难了,它反映于外的那个外证是什么样子?答曰:一个是身热,叫身热而不是发热。里燥热成实,因为阳明气是最旺的,正邪斗争有力,燥热之气由里透外,所以身上才有热。这个热叫蒸蒸而热。蒸就像做饭、做馒头,开了锅了,底下锅里的热气上来以后,热气腾腾的样子。热叫蒸蒸而热,由里向外而有力。

在临床上用手摸一摸,怎么知道叫蒸蒸而热?怎么叫淅淅发热?都是发烧,太阳病的发热是淅淅发热,用手一摸,烫手,刚一用手摸皮肤,他很热,等时间稍微长了,就感觉这个热不足道了。阳明病的蒸蒸而热,用手摸皮肤、摸胸腹,手掌底下怦怦然而热,热劲很大,时间越长,感觉热的程度越严重。这样的一种强烈之热,由里往外来,人身上的体液、阴分就难免随之而出。

这样强大的热气,从里向外,所以人身上的体液就要出来了,就汗自出了,濈濈汗出,汗出也比较多。汗出既是热邪的蒸腾逼迫的,也是一个汗出散热的自卫的生理的本能。这两者兼而有之,热邪那么盛,从里向外逼迫着汗热出,阳明病的规律就是多多地出汗。另外,也要看到人里热这么厉害,大便不通了,再不出点儿汗不就憋死了吗?所以他也出一点儿汗,也多多少少散一散里热。

底下的这两点就是鉴别诊断了,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的汗出是里热的汗出,和太阳中风营弱卫强的汗出是不一样的,那个汗出出的少,是微微的汗出,皮肤潮润而已,这是汗出濈濈,同时太阳中风要有恶寒恶风啊,而阳明病的蒸蒸而热,濈濈汗出而不恶寒,反恶热。为什么,燥热的实证,越清凉觉得越好。从外证来看,蒸蒸而热,濈濈汗出,汗出就伤津液。这时候里已实了,肠胃已经成燥实了。

这文章写得很好,一环扣一环,这个要记住。有人学阳明病,就记住痞、满、燥、结、实,转矢气,这方面下的工夫挺大,都能背下来。一问阳明病的外证是什么啊?呦,阳明病还有外证,阳明病是里证啊,没有外证,这就不行了,这一条主要的忘了。所以这个一定要记住了。里证反映于外的就叫外证,它不是表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阳明病但热不实也有,如白虎汤,也是热结于里,但不实,刚才说的心下满硬,按之痛,这都是胃家实的主证,要是只热不实就没有这种主证,故又提出一个外证,即里有热也现于外,身热汗自出,阳明病的热,是身热,从里往外热,不象太阳病,太阳病是翕翕发热,热在身上合而不开,就是热在身上笼罩似的,翕翕就是合而不开的意思,合羽之为翕嘛。阳明病外面用手摸滚烫,汗自出,热由里头出来,蒸腾人的组织的水分而出汗,所以蒸蒸发作,形容阳明病发热,就象拿锅蒸东西。外也烫,同时也有蒸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太阳病为发热恶寒,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这与前面讲的温病是一样的,虽没说渴,当然也就渴,热在里,刺激特别凶,比太阳病热的多,这种热的势力比较强烈,恶寒反受到抑制了,可以参考巴浦洛夫学说就知道了,这种人对刺激的反应,对受到过于兴奋的刺激后,就对其他的刺激就受到抑制,巴浦洛夫有很多的试验,阳明病身热也必然会带到外头冷,但由于强烈的热刺激,这个冷感觉受到抑制。这说明,在临床上,遇到胃家实是阳明病,如没有胃家实证的明显证候,而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为阳明病。这个阳明病共用二个特点。前面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畏寒,一个特点。它在表,没有其它的东西。阳明病有二种,只热不实,只能就外证看。所以在临床上胃家实当然是阳明病,如果没有胃家实的证候,有外证,也可确认为阳明病。


子恒试注

问:阳明病表现在外面的症状有哪些?回答说:身热,未发汗而自汗出,无恶寒,发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就是指阳明病表现在外的症状,可以区别太阳病、少阳病。太阳病是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少阳病是往来寒热,阳明病是身热,身热和发热的区别在于,发热可以是自觉症状而体温不升高,也可以是体温升高,而太阳病发热的特点是虽有发热必然恶寒,身热是客观症状,触诊必然体温升高,触诊时间越长,温度感觉越高,热是由里向外散发,此类热称为蒸蒸发热,津液随热外泄,可见濈然汗出,濈然汗出相比较太阳中风的自汗出要严重,是阳明内热迫津外泄,蒸腾而出。因为没有太阳表证所以不恶寒,但阳明蒸蒸发热,由里及表,所以会恶热而喜清凉。

濈:<形>水外流;汗出。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8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自我测验

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