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云飞:超然不俗,书坛盟主

 lwg6451 2017-02-18

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追求性情自由的朝代。宋朝优渥文士,他们在公务之余,放松自我,或作文,或作书,好不自在。北宋前期欧阳修为文坛盟主,那么,书坛盟主这个位置交给谁了呢?此人书法成就又在哪里?

孟云飞:超然不俗,书坛盟主--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自署莆阳,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人称蔡端明, 一称蔡忠惠。北宋著名书法家,宋四家之一,被推举为书坛盟主。

蔡襄出身贫寒,十年寒窗,获取功名。欧阳修说:“公(蔡襄)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随后在政治上显示出才干。1036年(景佑三年),范仲淹抨击时政,触怒权贵,被贬饶州。二十四岁的蔡襄不顾个人安危,做《四贤一不肖诗》,竭力颂扬范仲淹等,产生了良好的舆论效果。1043年,蔡襄进入统治机构核心,被任知谏院,兼修起居注。 翌年出任福建路转运使,兴修水利,免除苛杂,政声卓著。1051年,(宋仁宗皇佑三年),蔡襄被召回京师,任修起居注,深得仁宗赏识。不久,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后知泉州,移风易俗,深孚众望。修三百六十丈的万安桥,并亲书《万安桥记》。1060年,四十八岁的蔡襄再次入京。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土、三司使,总理财政。宋英宗时拜端明殿学士。1067年卒于杭州。享年五十五岁。

作为封建官僚,蔡襄的政绩虽不如欧阳修、范仲淹,然而他心系百姓,多有善举,亦受到肯定。

北宋初期的书坛,像样子的书法家并不多。一方面由于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大家辈出,北宋一时难以出新;另一方面,五代的绮靡书风不成气候,对北宋形不成良好的影响。北宋前期,除了王著、李建中、欧阳修、苏舜钦等寥寥几人略有成绩,似乎不见规模。算来算去,蔡襄是这个时期的一座高峰。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书法不错,然而,有趣的是,欧阳修明确提出,蔡襄为书坛盟主。六一公在《学书》一诗中写道:“苏子(苏舜钦)归黄泉,笔法遂中绝。赖有蔡君谟,名声驰晚节。醉翁不量力,每欲追其辙。”欧阳修认为苏子美去世后,笔法中绝,自己书法不及蔡襄,力推蔡襄主北宋书坛。不仅如此,欧阳修还做起了广告,请蔡襄为自己的著作《金石录》书写序文。《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四八:“《集古录序》鄙文无足采,蔡君谟笔法精妙,近时石刻罕有也。”

在欧阳修等人的极力推崇下,蔡襄终于成为一代书坛领袖。苏轼也说:“君谟(蔡襄字)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当然,被推举起来的蔡襄并非浪得虚名。蔡襄在技巧上是精美绝伦的,北宋前期鲜有抗衡者。他崇尚魏晋,兼通唐楷。对锺王的继承,他没有偏离书法的正统轨道;对唐代诸位楷书大家的学习,他也是以是否合乎二王为准则,认为欧、虞、褚、柳皆出于王氏父子。

历史上,事物的发展处于低谷,每每以“尚古”为主流。蔡襄贯彻落实的,还是魏晋的书法观。所以,我们说,宋四家中,蔡襄是最为忠诚的继承者,“君谟之书落笔严重,端劲高古,如礼法之士,盛服斋居,不敢少有舒肆之意,见者自是起敬”。薪火相传。这位北宋前期的“火炬手”高擎晋唐,熊熊的火焰终于照亮了有宋一代的书法世界。

蔡襄最早的书法作品,有记载可查的是他二十三岁时听写的《无逸篇》,最晚的一件作品是1066年(英宗治平三年)的《山堂诗帖》。蔡襄既可大字碑刻,又能小字尺牍。元陶宗仪《书史会要》:蔡襄“工字学,大字矩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至于蝌蚪、篆籀,正隶、飞白、行草、章草,颠草靡不精妙。”楷书得颜真卿最多,端庄沉着,一丝不苟。代表作有《万安桥记》、《锦昼堂记》、《颜书告身跋》、《谢赐御书表》等。

孟云飞:超然不俗,书坛盟主--蔡襄

万安桥也叫洛阳桥,蔡襄知泉州时修建,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动工,嘉佑四年十二月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蔡襄亲自撰文书写《万安桥记》。该碑凡153字,字径半尺。字体雄伟,气势磅礴,是蔡襄楷书大字的代表作。朱熹赞曰“颂公之功兮万安有碑。楷法草书,独步当世,文章青史,见重列淡。”明代王世贞云:“万安天下第一桥,君谟此书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结法全自颜平原来,唯策法用虞永兴耳。”评价中肯。

《昼锦堂记》是蔡襄大字楷书的另一杰作。欧阳修撰文,记述三朝宰相韩琦的事迹。 《昼锦堂记》凡十八行,行三十九字。蔡襄为表敬重,反复揣摩,不厌其烦,将每个字都书写数十遍,精益求精,择优而用,因此《昼锦堂记》又名“百衲碑”。蔡襄用笔遒劲,字体庄重。

至和二年(1055年)蔡襄任开封知府时所书《颜书告身跋》,面目和颜真卿《告身帖》类似,二三十字已见颜体风貌。

所以宋徽宗云:“襄书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

清代李瑞清评:“君谟书无一笔不从鲁公出,无一笔似鲁公。”

孟云飞:超然不俗,书坛盟主--蔡襄

蔡襄楷书其实还学过欧阳询、虞世南、徐浩。他的《谢赐御书表》可见踪影。此表是答谢仁宗皇帝赐御书的笔札。既是答谢,一方面怀揣着对皇帝的端恭之心,一方面流露出人生显达的荣耀,行笔沉稳,气息安闲。元代赵孟頫评:“此卷法度严密,无一豪放纵意,于此可见古人用笔不苟也。”

其实最受好评的是蔡襄的行书。元代陶宗仪说他“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笔甚劲而姿媚有余,自珍其书,以谓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而复推为宋朝第一也。”他上溯魏晋,颇有韵致。作品有《自书诗稿》、《澄心堂纸帖》、《蒙惠帖》、《暑热帖》、《谢郎帖》等。

孟云飞:超然不俗,书坛盟主--蔡襄

四十岁时写的《自书诗稿》,是一幅长卷,用笔较为尖细柔弱,未臻佳境。可略窥得虞世南神韵一二。五十一岁时所书的行楷书札《澄心堂纸帖》已经成熟。一副贵妇模样,雍容华贵,圆润丰腴,乃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而仅有二十四字的《蒙惠帖》可算得上蔡襄行书中的上乘。运笔自如,流畅圆润,结体缜密,沉稳大方。取法《兰亭序》,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丰富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另外,如《虹县帖》的婉媚飘逸,《暑热帖》的温润淳雅,皆可观。

蔡襄的草书被称为散草(或曰“飞草”)。特点是以散笔作草书,善用飞白,有章草味道。对于这种书体,或许是因为独创性强的缘故,蔡襄自视甚高:“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欣欣,可喜耳!” 元代郑杓和刘有定也称“极其精妙,有风云变化之势”。 该书体的代表作为《陶生帖》。不过,这种书写终未成为主流。

孟云飞:超然不俗,书坛盟主--蔡襄

声望颇高的蔡襄,并不轻易作书。所作以尺牍居多,人们得蔡襄书法如获至宝,包括当时的一般士大夫,无不以得君谟书作为荣。位高权重的韩琦称蔡襄书法“深造钟王奥妙墟”。

然而,对于蔡襄的评价,其实不全是赞赏和肯定。黄庭坚说:“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壮顿挫,时有闺房态度。” 嫌弃蔡襄的媚妍娇柔。米芾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多饰名花。”蔡襄学颜而失之浑穆博大,学王又未能成自家面目,看来后来者并不完全买账。时过境迁,对于已经开创北宋“尚意”书风的这些大师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话虽难听,但也中肯。

能进行恰如其分评价的,应是宋高宗赵构。他说蔡襄等人“体制方入格律,欲度骅骝,终以骎骎不为绝赏。”也就是说,用高标衡量,蔡襄书法只是达到要求而已,离“骅骝”(赤色的骏马)般的水准还有距离。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精神解领,莫以言语求觅。领袖群伦的蔡襄,尊崇二王,兼及李唐;端庄高古、容德兼备;固本培元,身体力行, 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启意义重大。盟主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个人成就的登峰造极,而在于他为这个群体树立了正确的导向,就像一位游泳教练未必是弄潮好手,但他手下的选手可以刷新纪录、摘金夺银。这些还不够吗?

孟云飞:文化学者、书法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