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乌龙:主张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后来为何不敢谈灾异之说?

 伟天英 2017-02-19

汉武帝时期推崇儒术,所以以公孙弘、主父偃为代表的许多儒生,都凭借儒学而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官运亨通。不过,我们在研究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时,有个意外的发现:学术成就更高的儒学大师董仲舒,却在官场上屡屡受挫。这是为何呢?

大乌龙:主张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后来为何不敢谈灾异之说?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人,年轻时曾在薛县当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了经济来源,只好在海边以养猪为生。四十岁后,进入不惑之年的公孙弘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春秋》。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9),朝廷下发举贤诏。公孙弘因为学习《春秋公羊》小有名声,又曾恭谦谨慎地孝顺后母,所以菑川便推举他入京。

公孙弘来到长安,汉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公孙弘以儒家思想对策,提出“凭才干任官职,不听无用意见,不造无用器物,不夺民时不碍民力,有德者进无德者退,有功者上无功者下,犯罪者受惩罚,贤良者得奖赏”等八条治国理政之法;又以“和”解释上古治世,言“仁、义、礼、智”为治国之道,不可废弛;最后以“顺应天道”才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则作为对策结尾。

太常遍阅一百余位贤良的对策,认为公孙弘的对策平平,无甚新意,便在向汉武帝上奏众贤良对策成绩时,将公孙弘列为下等。

疏文呈上,汉武帝看后,却将公孙弘之文提升为第一,并诏公孙弘入见。汉武帝见公孙弘虽年迈,但一表人才,便拜公孙弘为博士,令其在金马门待诏。从此,公孙弘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成为西汉一代名臣。

大乌龙:主张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后来为何不敢谈灾异之说?

主父偃是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到中年,主父偃听说汉武帝重视儒术,遂改学《周易》、《春秋》,北游燕、赵等诸侯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元光元年,主父偃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卫青多次向汉武帝举荐,都无结果。后来,主父偃干脆自己直接上书给汉武帝,结果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被拜为郎中。此后,主父偃因上书《推恩令》,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揭发燕王刘定国的不法行为,很讨汉武帝的欢心,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升迁四次。

大乌龙:主张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后来为何不敢谈灾异之说?

董仲舒是广川郡(今衡水景县)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从小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便已经做了博士官。他的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法,因此当时的学者们都用尊师的礼节来尊敬他。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深得汉武帝之意,受到汉武帝的重视,当年,董仲舒便被任命为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

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历来骄横,好逞勇力。董仲舒任国相十年,除了用礼义来辅佐纠正易王外,在个人仕途上几乎毫无进展,后来还被贬为中大夫。

被贬为中大夫后,董仲舒写了一本名为《灾异之记》的著作,以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专门阐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此时,辽东高帝庙刚好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就窃取了他的书上奏汉武帝。汉武帝召集众儒生,并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书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更为搞笑的是,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所尊敬的老师的著作,认为此书见识荒谬,愚蠢至极,当庭把该书的作者——自己一向尊敬的老师,狠狠地痛批了一顿,闹出了一个天大的乌龙与笑话。

汉武帝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还好汉武帝宽宏大量,又认为董仲舒确实是个人才,便降诏赦免了他。从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讲论灾异之说。

大乌龙:主张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后来为何不敢谈灾异之说?

元朔四年(前125年),董仲舒出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但仅在四年后便辞职回家。此后,董仲舒在家教书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但再未涉足官场。

董仲舒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极多,董仲舒不能一一亲授,便采取让弟子之间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的法子,三年级教二年级,二年级教一年级。因此,有的人名义上虽是董仲舒的学生,但其实连董仲舒长怎么样都没看到。

在董仲舒的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大夫、谒者、掌故的就有百余人,其中,又以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成就最大。褚大官至粱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淮南去裁决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必加以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汉武帝都认为很对。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

单就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而言,董仲舒较之公孙弘、主父偃之类的儒生,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为何公孙弘、主父偃、吕步舒之流的儒生,都能凭借儒学平步青云,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身居高位,而董仲舒却在官场上屡屡受挫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