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孙弘

 宛平2008 2017-08-07
              官场,历来是相互踩踏的场所。这种踩踏有时在君王与臣子间进行,有时在臣子与臣子间进行。所以踩踏,在君王则是为了清除异己;在臣子,则是为自己的上升开辟道路、为自己的地位稳固搬掉石头、为避免自己的沉没准备旧生圈。不论是何种踩踏,结果都是你死我活。秦朝的扶苏、蒙恬、李斯,汉初的韩信、彭越、晁错都是这种踩踏的受害者。至于如霍光、王莽那样的权臣,也避免不了生前遭诛灭或死后遭灭族的命运。中国古代史,在官场实际就是踩踏史。因此,平稳上升和平安落地就是每一个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情。但这种梦寐以求却往往落空。
       然而,在这种没完没了的踩踏中,有一个人却不断上升,平稳降落。他,就是公孙弘。
        公孙弘进入官场不仅晚,而且几经曲折。他在四十岁以前,不过是一个地位底下的狱吏,因罪被免,只好去海边放猪。四十岁时才出去学道德文章。六十岁时,被社区推荐为贤良方正,来到长安接受汉武帝的面试,但没有过关,只好回到老家继续过平民生活。过了五年,机会再次来到公孙弘面前。这一年,有诏征文学,公孙弘家乡的政府又推荐了他,但他不愿去,说自己已去过一次,面试没通过,再去也是丢人。然而家乡政府看好他,非让他去。他拗不过,只好再一次来到长安接受命运的考验。然而在太长哪里对策的结果,公孙弘又被归入了“下”这个层次。材料报到汉武帝哪里,汉武帝认为公孙弘的对策不错,擢为第一,拜为博士。从此,公孙弘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丞相,且在丞相位上死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生辉煌。
        公孙弘在踩踏严重的官场为什么能够一枝独秀,名利双收,就因为他在官场长袖善舞。首先听话——即听头儿的话。他知道,他的一切,来自皇帝,从而也就可能失之皇帝,因而与皇帝保持良好的关系就成了重中之重。因此与皇帝研究工作或向皇帝请示问题,他很少发言,“奏事,有不可,不庭争之。”只是在心里琢磨皇帝的倾向,然后予以赞同或反对,永远与武帝保持一致。由于不唱反调,被皇帝引为知己,很快做了丞相。其次是说好的事情临时变卦,往往出卖他人。当时早朝,臣子们事先要对讨论的问题统一思想和看法,但到了朝堂之后,公孙弘的意见往往与事先商量好的不一样,弄得其他臣子很尴尬。汲黯对武帝说公孙弘“齐人多咋而无实情,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武帝就此问公孙弘怎么回事,公孙弘回答“夫知臣者以臣的忠,不知臣的以为臣不忠。”不知不觉,把不是抛给了汲黯,汉武帝很赞赏。更为严重的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祥与善,阴报其祸。”什么意思?就是说公孙弘阴得很,当面说好话,背后动刀子。董仲舒的能力、知识学问比公孙弘强,公孙弘就千方百计将其挤走,让他去做胶西王的相。因为胶西王鼻气很大,经常杀人,公孙弘的目的就是让胶西王把董仲舒杀了,以排除异己,但董仲舒的名气很大,胶西王对董仲舒很尊重。有人告发主父偃是齐王自杀的罪魁祸首,但武帝想赦免主父偃,这时公孙弘在井里扔石头”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于是,主父偃被族。
        公孙弘就是这样一个“大儒”,卖人求荣,落井下石,口是心非。但就是这样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却在官场平安落地,实在是一个特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