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三)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文明思想与教育实践价值

 昵称40323435 2017-02-20

说明:本文为会议记录,未经朱小蔓老师审阅

学校情感教育依靠有情感素养的教师群体

2015.11.13于南京江宁)

· 教师情感素养一直被苏氏高度重视。对教师情感素养,他有非常丰富的思想。他说,“你们要创造、要看到这些高尚的、纯洁的情感——这是对教育家的一条圣训”。第103

· 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若能从他老师的这些激情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他”。(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122

· 教师合理地使用对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入到儿童的思想情感世界中去的热忱,以及善于理解儿童语言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

· 一个有情感修养的人,他说话不用喊叫,也能打动儿童的心。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高度敏感和关心的教师,是从来不高声训斥儿童的。教师的担心、忧愁、苦闷、惊奇和愤慨——所有这些情感以及它们的种种细微反应,即使从老师的平常话语里儿童也能体会出来。真正的教育能手都具有高度的情感修养”。

· 他要求教师成为学生集体、班集体的灵魂、精神领袖。因为他相信班集体是个体学生成长的微环境。他反对高悬于个体之上的班集体,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社会学、政治学中领导、被领导关系、上下级关系移用到学校情境中来。他强调集体对于丰富个性的意义价值,也重视个性对集体的贡献。

· 我与卡娅对话时说,“我始终相信,个性的发展就是个体不断分享个体之外的社会财富的过程”,“我理解的集体不是结构均质的同一体,也不是个体需要去服从或对抗的外在物,而是个体在其中受到精神文化滋养的共同体”。卡娅表示非常赞成我这一说法。(参见朱小蔓:《与世界著名学者对话》第一辑)。

· 苏氏不仅要求教师个人,他更重视培养教师群体,看重教师群体与教师个体的辩证转化关系,用心在帕夫雷什中学培养有丰满个性的教师、有公民觉悟的教师,有国家和民族意识的教师群体,并认为教师的本质是奉献。

·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能否对教师的情感素养有要求呢?换句话说,苏氏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对市场经济时代、在现实的中国有现实意义吗?对此,卡娅这样回答我:“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这要看教师个体的情感状况,其热情、其坚韧度,看其心灵、精神的状况。我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情感和精神条件的人才能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否则,你同他讲,他也是不会动、不会理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